..续本文上一页一面而已,你喜欢的事情,就只一直看你喜欢的事情,就看它的的「味」这一面。你喜欢的事情,就只有看到它的好处这一面;当在恋爱的时候,都尽量看对方的优点;当吵着要离婚的时候,都尽量看对方的缺点。
你不喜欢的事情、不喜欢的人,对一个人有成见之后,都会一直看他的负面,把事情都会一直往负面去看。所以,我们众生都习惯于只看一面,于是就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你就没办法「离」的,没有「离」的力量。所谓「离」,它是包括一种放下,包括一种舍,包括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离」更深层的意思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你要超越二元对立,必须两面都要看得到,才能超越二元对立。
举例来讲,我们实际怎幺去应用呢?如果一件事情对你很有吸引力,让你很想执取、抓取这方面的,然后你就要去考量、去看到,不要只看一面而已。你要去看到它的负面、它的副作用、它的另一面,要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之后,这个「离」不是说有时候是放下、不做,很多事情是要做一个评估之后,你还是要去做,于是会站在比较超然、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于是你对这些都能够了解、都能够接受,对你决定之后所做的这些,你会全然的承担、全然的接受,因为你不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你是有看到正面、有看到反面,然后当你决定之后,就承担、接受你的决定,后果都一样全部接受。
举例而言,如果你很讨厌一个人,认为他好像你的眼中钉,你很不喜欢他,一讲到这个人,就觉得他好像恶魔,好像是你很不喜欢看到的一面镜子,然而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到他的优点?如果你一直在瞋恨一个人之时,你的心也是被这个境界抓去,你被这个境界束缚住。当你瞋恨一个人,也是被那个境界抓住、束缚住,你跟那个境界就没办法「离」的。如果你要跟那个境界要「离」,必须要能够看到它的「味」,去想想他的好处,去想想他的正面,才会产生一个综合性的思考空间,这样你才会从「味」、「患」的二元对立,慢慢「离」出来。不是只有哲学、佛学上的一个了解而已,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上,都常常要应用的,要看到你着重在哪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就要去看到,这样才能够真正慢慢的走在中道上。
所谓「中道」就是离两边,所谓「离」就是离开两边,你才会真正走在中道上,「中道」不是抽象的。所以,这里佛陀就跟我们讲,如果我对现象界的这些存在,身心内外的这些,我不如实知它的味、患,那幺我没办法「离」,没办法放下、没办法超越,这样就是「永住颠倒」,因为都一直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这样没办法解脱。因为如实知现象界的这些一切,它的正反两面我都看到了,因此我能够「离」、能够放下,能够走在中道之上。所以,各种境界对我来讲,都不会有束缚、不会系缚,就能够「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节)「尔时,尊者罗
罗」到佛陀这里问一个问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我怎幺样才能够「见」,就是能够体证到,所谓「见」,不是用眼睛看到,是用心眼去看到、体证到。我怎幺样才能够体证到我这个识身?也就是我这个身心与外界一切相,就是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一切相,我如何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到没有「我」、没有「我所」?我如何去体会到没有我、没有我所呢?怎幺样才能断「我慢」呢?如何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如何才能够真正断「我慢」?
佛陀就告诉罗
罗,「佛告罗
罗:善哉!」你问的很好啊!「谛听!谛听!」你要身心柔软、很专心的聆听。事实上,很多讲的这些经,都是在实际禅修的时候,因为他们以前都是专修的专业人员,大家都是在丛林道场禅修,因此当身心很宁静时,然后再宣讲深层的法义,你很快就可以体会到。今天因为大家要上班,也由于环境时空的关系,我们也没有像以前能够在很单纯的丛林里面,今天大家有因缘来听闻,以后在实际禅修的时候,会讲述很重要的一些关键,很重要的一些体会角度,大家能够在身心宁静、静止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深刻去体悟到法印,这时候才叫做真正的品尝到。
「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
罗!当观若所有诸色」所谓「所有诸色」,就是包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已经告诉我们真理实相的存在,它是超越时间、超越时间。「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所谓「远、近」是超越空间,真理的存在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彼一切悉皆非我」现象界的这些一切,我佛陀所体证到的,都是无我、无我所,「不异我」就是无我所、不相在。如果你能够体证到这些,从现象界的一切蕴、界、处,还有身心内外、宇宙人生,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能够去求证、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
当你真正体证、确证到这方面,就「如是平等慧正观」,才能够称为「平等慧正观」,如实的深观、平等慧。「如是受、想、行、识」其他都以此类推,前面称做「十一形相」,这是总括一个原则,从各种角度都要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我法印,「无我所、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就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如果真正从任何角度去求证,都体悟到无常、无我、无我所、不相在的这些法印,就能够真正「止观双运」而开启智慧,这样你就会对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体证无我、无我所,于是「我慢」就会真正断除。
何谓「平等慧如实观」呢?要破身见、我见、我慢,一定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粗、细、大、小、美、丑、好、坏、远、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如实的观察,去体悟现象界的生灭无常,再深入体会无我、无我所。什幺叫做「平等慧」?上一次课程有透过鱼缸,解析何谓「相在」,或许在文字上,很容易了解什幺是「相在」,但是事实上它的含意是很深,由于观念很不容易突破,我们众生常常甘愿沦为「次等人民」。如果你在「我」里面,会产生「我慢」的心态;如果我在你里面,则会产生「卑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闻思一段期间之后,真正能够体会到这里,已经很值得了!你会从「我慢」与「卑慢」的二元对立里面超脱,一般的宗教很多情况,都是用这一种在掌控信徒,如果你认为我只是一条小鱼,我在你的鱼缸里面、我在你里面,这种「我在你里面」的观念,于是你就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我的主宰,你是我的……,我都要依靠你、我要仰赖你,我要……,这时候你的「卑慢」一定产生的。如果你认为我是这个鱼缸,认为你这个鱼在「我」里面,你在「我」里面,于是这个我、我是、我能、我慢……就会存在。
就像说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如果站在鱼缸的立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你们是要看我脸色的,你们是看我的、我养你们,你们在我这公司里面,你就要听我的话……。因为他认为你在「我」里面,这里面就是「我慢」。如果你认为我们只是个小职员,我们在大公司里面,处处都要看老板的脸色,处处要受人主宰,因此我在你里面,于是你展现出来的,就会是一种「卑慢」。为什幺「自卑」里面还有「慢」,因为你现在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董事长,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总经理,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上司,你今天是一种卑慢的心态存在,因为你今天是委屈的角色,有一天当你咸鱼翻身、当起老板的时候,你会展现出你在「我」里面,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就会又出来。
如果你不能以平等心面对你的上司,将来你也不会以平等心面对你的员工。如果我们是个员工,为什幺我们不用自卑呢?虽然你是董事长、总经理,虽然我只是个职员员工,但是你有你要做的事情,我也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把我这一份工作,认真尽责做好,你也有你要扮演的角色,做你该做的事情,为公司尽一份心力,我也是尽心尽力在做。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事实上我们都是平等的。陈水扁今天虽然是当总统,他有他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绝对没有比他渺小,你也不用卑躬屈膝,不用逢迎巴结。我们感谢他默默在承担很多的重责大任,但一样他扮演他的角色,我一样扮演我的角色,我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我们都是平等的。
当有一天你成为董事长、总经理、行政院长、总统,一样啊!你会以平等心面对你的属下、面对你的员工,绝对不会有欺世凌人的心态,你会以一种感恩的心,今天我虽然是董事长,但是今天大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都是一体的,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因此你会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叫做「平等慧」,就是要超越卑慢、我慢的心态。在修行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你跟佛陀完全都平等,你没有比佛陀渺小,你没有比阿弥陀佛渺小。同样的,如果是基督徒,你没有比耶稣渺小,你跟耶稣完全是平等的,跟佛陀完全是平等的,这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来到「平等慧」。
所以,佛陀成佛的另外一个名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完全平等,当他成佛,体会到跟一切的众生完全都是平等,没有谁大、谁小,没有谁优、谁劣,没有卑慢、没有我慢。为什幺你跟佛陀、耶稣,跟所有众生都平等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大自然宇宙各种现象,因缘聚合之后所产生的,大家都是来自缘起啊!都是来自缘起啊!每一个人也一样是受自然的法则--无常、无我法则的运转,没有任何人能够例外的,只是当你不了解时,无明的众生在跟大自然法则对抗,自讨苦吃,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这样而已。
佛陀、一个觉悟者、一个彻悟者,他跟众生不同的,不是说多长了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了悟了这些实相之后,不再跟大自然法则…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