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它解开,要真正去懂得它的意思,不然读再多的名相,还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到它的深义。「一」代表说我能够独立存在,可以不需要依赖大自然的东西,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要怎幺样就能够怎幺样。这个「一」,是我不需要空气,不需要踩在地上,不需要喝水,如果你的生命活着,需要大地、需要流水、需要阳光、需要空气,你就不是能够独立存在,你的生命的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缘支撑。
如果要建立这个「我」,佛陀就讲它必须要符合「常」、「一」、「主宰」。学佛没有进入实修实证,「无常」都还是停留在知见里面,当你进入实证的「无常」,「自我」是要消失的,你才能够进入体证到无常,身心要很柔软的。如果没有真正体证「无常」,你说要了解「无我」,都还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而已,现在把大家的闻思观念先建立起来,然后我们再找机缘进入实修。符合「我」要有这些条件,分析自己哪一项能够做得到,如果可以做得到,就可以有「我」、我是、我能、我慢;如果做不到,那幺就慢慢乖乖回来,进一步了解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然后再去了解为什幺「无我」?我能不能去改变这些?
因为大自然的法则是这样,如果你抗拒,就会产生苦。我没办法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我没办法去改变无常法则,我对大自然的法则没办法主宰,「我」的存在,没办法不靠大自然整个因缘的聚集,所谓缘起而生啊!不是我个人所能够要怎幺样就怎幺样。所以,衡量这些之后,知道我没有一个条件能够存在,当你慢慢去体会「无我法印」,如果还跟这个事实在对抗,苦就会产生。所以,就是一般众生所处苦海中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就是一般众生所处的「三法印」,但是众生不了解「无常」与「无我」法印,于是产生苦。
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了悟「无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则背道而驰,于是能够契入「涅槃寂静」,就是解脱者所处的三个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涅槃寂静」就是他顺着大自然的法则,跟大自然的法则溶为一体,然后不在那里背道而驰,不在那里海中凿河,这是三个法印的前后连贯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慢慢去体会这个我不能够去改变大自然法则,也没办法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缘而存在,慢慢进一步深刻去体会到「无我」,连我自己都不能够主宰了,我又能够去主宰什幺?!我能够去主宰谁?我连自己都不能够主宰了,我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够有能力去主宰别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够去主宰谁?!为什幺「无我」、「无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缘在一起,要互相尊重,彼此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这个「所」就是附属品、我的东西,太太不是我的啦!先生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认为说我们结了婚之后,你就是我的、我的人,于是理所当然就应该听我的话,背后都是我们有一个我慢,想去主宰对方,我们的「意思食」想去吃对方。所以,当你慢慢去看到这些之后,你会怎幺样呢?以一个平等心来尊重对方,大家有缘在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佛陀就标出什幺才是真正的正观?要「止观双运」才能够开智慧,佛陀就讲说你能够它的连贯性彻底了解,才叫做真正的「如实正观」,不是说「我去观想什幺佛像,我去观想一个什幺日轮,观想一个阳光,观想……,观到遍一切处、我成就啦!或是说我一直去参一个话头,然后参、参、参、参到后来,我看到什幺、体会到什幺了,我疑团爆破了……」那都只是一时的一些感受而已,一时心里那些疑结的突破,这样而已。而且你去观的那些,只要是用「有为法」去观,创造出来的那些禅相,还都是属于梦幻泡影,都还是属于颠倒梦想的世界。
什幺叫做如实的正观(真实正观)?佛陀要我们回来体悟这些法印。前面讲的是「色」,再来是受、想、行、识……都是这样,五阴、六入处、六界……都是如此的,「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当你了悟实相的存在是如此,你不服从大自然法则,就只有苦啊!就只有在那里背道而驰,就只有在那里自讨苦吃。当有一天你慢慢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个实相,你是没办法改变得了,这时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会真正的消失。因为你有看到实相,而且看到原来膨大得很大很大的「我」,原来只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小细菌、一个小虫,我这个小虫怎幺有能力去扭转这个地球改变方向?于是那种很狂妄的「我慢」就会渐渐消失,因为你看到过去的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厌离于过去的那种颠倒梦想。
所谓「厌」就是看到过去自己在抓梦幻泡影、在颠倒梦想,你就会放下那些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抓取,这时候你就会「厌」,就是「厌于色,厌受、想、行、识」的意思。「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已经不再颠倒梦想了,因此你就能够解脱自在,不会像以前这样一直抓,抓很多的「石头」,然后背着很多的「石头」,还背得很高兴,结果到后来才觉得好累啊!觉得怎幺这幺累!怎幺这幺多束缚啊!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抓一堆「石头」,然后还在那里背得很多的,最初是觉得很乐,到后来就觉得很苦。于是你这样就会放下过去那种错误的抓取。
「厌故不乐」不是心情闷闷不乐的「不乐」,而是不会再喜欢过去颠倒梦想的抓取,所以「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能够看到这些法印而真正放下,这时候才会产生真实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终于了悟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因为「止观双运」而让你大彻大悟,就是佛陀所讲的「觉者」(觉悟的人),就是要觉悟到真理实相。经文看起来好像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具有这样真实的智慧,也就是真正大彻大悟之后,你就是证到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就可以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从「无常」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观」是指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所谓的「观」,不是个人主观的臆测、推想,是要你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这都是「止观双运」。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为什幺还是会有这幺多的我、我是、我能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宁静下来,还没有真正很深度去体悟法印,是散心肤浅的看,因此你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对于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如实体证而开悟而离系、解脱。这里一样标出我们修行上面很重要的关键,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修行法门,都只是为了让你的心澄静下来,因此不要迷失、不要执着在法门上面。你的禅修、打坐、经行、持咒、唸经、礼佛、拜忏……,种种这些都是叫做方便法门,这些法门都只是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当澄静下来之后,要「止观双运」,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观察,而实相就是「无常」与「无我」两个法印。
如果你对「无常」与「无我」这两个法印不了解,苦就产生,就是「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你对这两个法印不了解,当你了悟就是「明」,就是清楚见到、体证到「无常」、「无我」。因为「自我」消失,就能够处在涅槃寂静、解脱自在。
(第五节)「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这里佛陀就讲:为什幺要鼓励大家应该放下对世间的种种抓取呢?因为这个「色」啊!是代表「五阴」,亦即我们的身心、所有境界、所有现象界。因为只要你有抓取,它就会带给你烦恼、带给你痛苦;因为只要你有抓取,就有得、有失,你就有要;只要有你想要的,就一定有你不想要的境界存在。
「若色于众生不为患」所有境界、现象界这些存在,包括我们的身心存在,如果它不会带来苦恼、不会带来痛苦,所谓「患」就是痛苦、烦恼,「不为患」就是不会带来痛苦、烦恼。如果现象界的这些存在,「若色于众生不为患」,它不会带来苦恼、痛苦,大家不必放下、不必厌离这些。事实上,因为「色」(现象界的这些)会带来后患、带来痛苦烦恼,因此佛陀才希望大家能够看透了,然后放下那些抓取。
「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文是「不如实知」,后面是「如实知」,这里要注意看这两边的对比,一个是讲「五受阴」,事实上「蕴」、「界」、「处」都是,对这些现象界的存在「不如实知」,后面是「如实知」。什幺叫做「味」?什幺叫做「患」?什幺叫做「离」?要弄清楚,因为经文里面常常会出现这方面的名词。什幺叫做「味」?重点在于一件事情,你觉得可爱之处、可意之处……正面的这些,也就是它的好处。
所谓「患」,就是「味」的相反,它会引来后患,引来很多副作用、负面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它都会有像铜币的两面,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它负面、后患、副作用的一面。一种药能够帮你治病,也会带给你毒药副作用这一面,包括说结婚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不结婚有不结婚的好处,也有不结婚的坏处;生小孩有生小孩的好处,也有小孩带来的烦恼、苦恼;不生小孩一样有不生小孩的好处,也有不生小孩的孤单、孤独。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但是我们以前习惯性都只看到…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