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七章 聽聞正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受正法」。

  謂如佛陀所說的「正法要」,這時候要講什幺呢?「世尊即爲彼說苦、集、滅、道」講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很多的持戒、布施、行善……種種,都只是怎幺樣呢?做一些「端正法」,一些人天善根福德因緣,這樣才能夠慢慢提升上來。當身心柔軟之後,才能夠聽聞到正法。真正的正法,真正的解脫生死輪回,就是要深刻體證苦、集、滅、道,最後的關鍵一定要來到這裏。所以,前面的那些只是「端正法」,後面這裏才開始要講述「正法要」,「正法要」的具體內容就是苦、集、滅、道。爲什幺「正法要」的內容是在這裏呢?因爲你要深層體會什幺是「苦海」?身心的苦、自己的苦、內心的不安、衆生的苦……,都要慢慢去如實的體會,要見到種種苦,然後再進一步去探討苦的原因,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果」,當你去分析、去觀察,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衆生的種種現象所呈現出來的苦,然後才會進一步去探討苦的原因到底在哪裏。

  所以,當你體會到苦的原因在哪裏,才能夠對症治療,才能夠針對苦因下工夫。然而,「苦海」有沒有出離苦海的可能呢?佛陀就進一步指出,佛陀我本身走過來,你們也可以去體會到、體證到「滅」,「滅」就是苦的止息,就是「涅槃寂靜」,也就是解脫自在。所以,修行不是越來越苦,我們是要去體會「苦」的原因,但是找出原因之後,我們要把根本原因去除掉,就是到達涅槃寂靜、解脫自在,解脫的快樂、解脫的自在,就是「滅谛」,這樣的修行才有意義。如果說你了解苦、了解苦因,但是卻沒有解脫的可能,也不用修行了,反正了解之後,認爲「反正命運就是如此啊!」就會落入「宿命論」,就沒有出離的可能。

  但是,佛陀講說「苦海」是可以消失的,「苦海」是可以出離的,就是「滅」。所以,我們有信心之後,要到達涅槃解脫自在的世界,要怎幺樣做呢?就是「道」,我修「八正道」、走在「八正道」上,就可以到達解脫自在。「端正法」就是包括布施、持戒、還有人天善法方面,原始佛法是這樣講,後來大乘佛法是怎幺講呢?把在體悟、在聞思、在體悟苦、集、滅、道的人,說成是小乘的人、二乘的人,認爲這些是不了義的,然後要去實行「六度波羅蜜」,要去持戒、布施、行善。

  所謂的「六度波羅蜜」,就是前面的「端正法」,于是又變成一直在人天善法的「端正法」上面下工夫,對究竟解脫卻是排斥、不去重視,你疏忽了這些,結果導致後來要成佛、要解脫,要多久?就要叁大阿僧祇劫。所謂「叁大阿僧祇劫」是多久?以前當我在讀佛學院研究所的時候,也照上面所寫去推算,至少至少叁十億年,你從現在開始修。所以,後來有很多的那些說法,實在是不正確,佛陀最初都沒有講說解脫要叁大阿僧祇劫,沒這回事啦!只要你這樣逐步上來,「六度波羅蜜」都只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端正法」,當你慢慢有因緣逐步上來,就要能夠有因緣聽聞到正法。

  在因緣尚未成熟之前,想要講述「正法要」,你就是會認爲它是小乘的、不了義、這不重要……,就是善根福德因緣還沒有具足,你還要慢慢去磨啦!所以,真正的解脫就是要這樣逐步上來。

  當佛陀與郁伽長者講完一個次第,這樣慢慢引導他上來,「猶如白素,易染爲色,郁伽長者亦複如是,即于坐中見四聖谛」所謂「猶如白素,易染爲色」是什幺樣的一個心態?他能夠歸零、身心柔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時候佛陀才能夠引導他去體證苦、集、滅、道。如果還在很多的知見,認爲「苦、集、滅、道」不重要的,認爲這是小乘的,因緣都還沒成熟,還沒辦法講述「正法要」,這樣就隨緣啦!隨便你們再去繼續繞。

  「猶如白素,易染爲色」就是願意把過去的歸零,然後身心柔軟、如實來探討。很快「即于坐中見四聖谛」事實上,由于佛陀以前的開示,大部分都是在禅修期間,實際的修行之中,開示一些法義之後,然後又實際去做、去體會,很快就可以體證。

  (第叁節)「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陀亦不記」如果過去事有事實、可樂,但是對衆生沒有利益,佛陀也不喜歡說這樣的法。佛陀、阿羅漢會講哪些法呢?過去事有實,就是「過去事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對衆生「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說法的一個很重要原則,就是「過去事有實」要是事實,再來「可樂」,修行是越來越樂的,因爲讓你出離苦海,因此是可樂、有所利益,對大家心靈智慧方面的成長、解脫自在,有實質的幫助,而且「如來盡知」要本身自己實際去體證過的,然後才宣說出來。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所以,「如來于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一個真正實證過來的解脫者,所講的都是真實不虛,絕對不會有欺诳衆生之心。「佛于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當佛陀大徹大悟,出來與衆生講經說法,35歲開始到他80歲圓寂涅槃,總共45年期間,也就是初、中、後,整個佛陀所講的,都是怎幺樣呢?「于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都是根據事實而講,不會欺诳衆生的,沒有欺騙之心,就是「如來」。

  「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這是很重要的原則,衆生通常是怎幺樣呢?「見不如實、知不如真」而不知道,當你有貪、瞋、癡,甲的貪、瞋、癡,與乙所呈現的貪、瞋、癡不一樣,所謂的「實相」是透過你的心鏡看出來的世界,當你戴著藍色的眼鏡看這世間,這世間就通通呈現藍色,當你戴著黃色眼鏡在看,這世間就通通成爲黃色。你帶著什幺樣的心境在看這世間,在你面前所認出的實相就是這樣,但是你所了解的實相與事實不相符合,你不知道,所謂的「不知道」就是無明遮障。

  如果你有覺察到我們所知所見,與事實有相當的出入,代表你有反觀覺察的能力、有認真在反觀,這時候你的慚愧心才會生起來,才會虛心、才會柔軟心,才會慢慢要來淨化我們的貪、瞋、癡、身、口、意,這是一般衆生。如來呢?他一個沒有貪、瞋、癡的人,他所看出來的線就是一條直線、就是實相,實相是直的線,看出來的就是直的線,因此能夠怎幺樣呢?如同事情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不會去扭曲它、不會去汙染它,叫做「如來」,。你只要還有貪、瞋、癡,你的心鏡就會凹凹凸凸;你的心鏡有凹凹凸凸,你對事情的看法,就會去扭曲、汙染,沒辦法如同事情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

  當你沒有貪、瞋、癡,你的心是很明、很清,是一面很客觀、很如實的鏡子,因此當事情呈現到你的心,你所看出來的,就能夠如同事實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這叫做「如來」。「如來」就是沒有貪、瞋、癡,十個結斷除的人,他才能夠看到實相。十個結斷除,就四果阿羅漢、佛陀,這樣才能夠看到實相。

  「如來所說如事」我所講的事實就是如此,實相、真理就如同我所說的,因此我不會去欺诳、不會去扭曲,不會去迷惑衆生,這叫做「如來」。

  「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要體證到哪裏,才說到哪裏;體證到什幺,你再說什幺;你做到多少,才說多少。「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等正覺」是佛陀、如來的另外一個诠釋,就是你可以與事實相等的角度來看待它,「等」就是平等,所謂「無上正等正覺」,事實上它的真義就是你會以一種很平等、很平靜、很客觀、很如實的來相對待,但是凹凹凸凸就是與實相不相等。如果能夠心平靜,你會以相等的心來看待,「等正」代表不會去扭曲、汙染,而且能夠看到萬事萬物的實相,「故名等正覺」。

  【法義分享】:「佛陀、阿羅漢講經說法的原則:(一)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實相真理是任何時空都可驗證的,因此佛法不是佛教所專有。「(二)對衆生可樂、有所益助。(叁)本身親證、盡知」我們本身一定要親證,當因緣不成熟,就保持聖默然,若有說法、盡皆如實。當我們要跟人家談話,尤其要講經說法,我們要如實,你體證到什幺,再說些什幺;做到什幺,再說什幺。不要本身沒有努力看到自己的貪、瞋、癡,然後卻在指責別人的貪心、我慢,或是本身「我慢」很強,卻處處在指責別人的我慢,或是沒有做到「無我」,本身卻很會說,但是沒有去做到……這樣都不是正確的。所以,你要本身體證、做到,然後再跟衆生宣講。

  有時候說話太率直,會容易傷人,因此在曆緣對境之中,有時候不得已,我們要做一些善巧方便。如果你太率直,處處會去得罪人,而且有時候無形中造成很多的障礙。大家在工作的曆緣對境中,當情況容許我們說實話,就要說實話;如果因緣情況不容許我們說實話,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保持沈默,另外一種情況是有時候不得已,要做一些善意的欺騙謊言,因爲今天因緣情況不容許我們說實話,我們做一些善意的謊言。雖然說一些說謊,但是明了這是善意的,也不會去傷害你。

  舉例來講,當你對「阿含解脫法」的「出世間法」很有心,一直很想去多聞思、多實修,但是你家裏的另一半很反對,一跟他講說要去學佛、要修行,他就很反對、就阻礙,這時候如果跟他說要去聽聞《阿含》課程,他就很不高興,甚至種種阻礙就會顯現出來,這時候你怎幺辦?因此有時候就要善巧的跟他講,今天要去聆聽一些有關心靈講座方面的課程,大家要有一些權巧方便,有時候如果情況不容許我們說實話,我們要有一種善巧與衆生解說,但我們善意的謊言裏面,沒有惡意、沒有不良企圖,才能夠在世間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障礙。然而,只要情況可以,我們願意實實在在、坦誠面對一切衆生。

  「真正解脫者,絕不會爲名聞利養而說法」如果自認修行很厲害、很高深的法師,宣稱「你要供養我多少,你…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七章 聽聞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