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听闻正法
「尔时,世L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
这一章的简短问答满重要,佛陀曾经开示过,然后这一次又再问舍利弗,等于提出一个检验,世尊就问舍利弗:什幺叫做「流」呢?何等为流?「流」就是「入圣者之流」的方法,「入圣者之流」的方法为何?于是舍利弗就回答:「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所谓「圣者之流」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更具体就是「出世间法」的「八正道」,以后我们还会再区分什幺是「世间法」的「八正道」,什幺是「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如果「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八正道没有区分出来,你很多的作为、修行,都在「世间法」里面绕都不知道。因此又有很重要的区分。
「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佛陀就继续问他,「向初果」的四个条件是什幺呢?「入流分」就是向初果,它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什幺呢?舍利弗就回答有四种入流分,四个条件就是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亲近善男子」就是亲近善知识,然后听闻正法。当你听闻「出世间法」的正法,然后就会逐步的去思惟,你会闻、思并重,然后闻、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逐步去做,不是装填一些知识。比如我们今天已经上到第七堂课,如果这样七次下来,你没有觉得自己在明显改变与突破进展,表示还没有听闻到「法」的法味。只要你真正有真心、认真在听闻,每次的闻思之后,你回去都会不断的去闻、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检验、就在体会,你各方面都会不断的在突破、在成长。所谓的「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就是这个意思,你会逐步按照解脱道次第,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走。
佛陀就继续问:「入流者成就几法?」证到初果的,要成就哪些法呢?要做到怎幺样才算是证到初果呢?「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即佛、法、僧、戒四种,成就了你的「不坏净」。所谓「不坏净」就是你的信心非常坚固、不会动摇,就像「海可枯、石可烂、此情不渝」的意思,然而世间男女都象是开一些「空头支票」。当然,也有可能有真的,不过一般所看到的,往往是「开空头支票」占满多的。
「成就四不坏净」就是真正到达「海可枯、石可烂、信心不移」的意思。但是,「四不坏净」的一个核心点要掌握住,才能够到达「四不坏净」。这四种里面,哪一种是最重要的核心点?就是「法」的确认,才能够到达「四不坏净」。为什幺是「法」呢?如果你没有见到法,光是对佛的礼拜、恭敬、虔诚,核心都还站不稳,顶多只是宗教的一种狂热、一种情操,产生对佛的一种信心而已,都不是真正的「不坏净」。
佛陀本身就是因为体悟到法,才体悟到真理实相、解脱自在,于是有了法,佛陀先说法之后,然后有跟他修行的这些圣者出现了,「僧」代表四双八辈的修行圣者,慢慢人数增加之后,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要制定一些生活公约,「戒律」才这样产生出来。在最初,佛陀、佛法以及僧团人数还不多的时候,都只有讲一些重要的原则就好,因为一开始人数也不会很多,大家的素质也满高的,因此所制定的戒条就不多。
如果大家素质越高,我们所需要规定的戒条就越少,最初就只有规定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做事就从你的良心理性出发,掌握一个大原则,由于大家能够自动自发,原则分寸可以拿捏、掌握,然后进入实修,这样的证果才会快啊!如果你一直在戒律、戒条上面斤斤计较,「哇!这样如法、还是不如法?这样对、还是不对?别人这样做对不对?这个人怎幺是这样做?……」如果在那里绕来绕去,你会没完没了的。
「四不坏净」整个重要核心,一定是闻法之后,经过你的正思惟,经过你的求证,所谓闻、思、修,你去实际体悟到了,这时候才对佛陀所讲的法深信不疑,这时候对「法」深信不疑之后,同样对佛的信心才会真正坚固。当你认为佛陀所讲述的是真话,佛陀他看的、所说的是真理,这时候才会真正对佛陀产生「不坏净」的信心,以前都只是宗教的情操、信仰而已。当你对法、对佛,产生真正的信心,再看到这些有修有证的人,也会对他们很有信心,因为你本身也是这样体悟到嘛!于是对「僧」会有很大的信心。
至于团体生活公约方面,你也会持守得很好、所以,这样才能够到达「四不坏净」的成立,它的重点在于「法」,不是说表面上你对佛一直恭敬、一直礼拜,一直礼佛、一直礼忏,这些都只是还在外表上面而已,要掌握到重点。
所谓「证初果」,这里讲是要「四不坏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要断「三个结」,亦即「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所谓「疑结」是来自于你对法的体证,「疑盖」的破除是来自于你的实修实证,要真正自己品尝到,所有的疑问才会破除。当你具有智慧,就会持到戒律的精神原则,一些不必要的戒条、戒相与束缚,就会知道怎幺去拿捏,于是「戒禁取结」也都要突破,不是被戒相所束缚。至于「身见结」方面,当你真正见到法,身心一定是很柔软的,「我慢」也有很大的降服,则「身见」方面就会破除。事实上,「四不坏净」与「三结的破除」,都是连结在一起。
【法义分享】:「亲近有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善知识,你就能够听闻正法、进而内正思惟、依法次法向而行。这是向初果。」所以,大家只要好好闻、思、修,一步一脚印去做,一定可以逐步上来。「闻、思、修具足,成就四不坏净、断三结,就是証初果,入圣者之流。但不要得少为足,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终止』的决心,一直向究竟解脱迈进。」最初的闻、思、修之后,你就说「我体会到『无常』了!」再来「喔!我体会到『无我』了」不错!有这样的体会是很好,当你稳定下来就是证到初果,但不是说事情这样就全部已了,为什幺会有初果、二果、三果……这样的层次出来?是跟你见法、体悟的深浅度有关系,如果你得少为足之后,就认为说「啊!我已经开悟了,我已经……」这样又会阻碍停止下来,而且「我慢」又没办法看到、没办法断除,于是这样就又停止下来。
一个人「证初果」到「阿罗汉果」,历程期间有多大的区别?还有七次的人天往返,也就是还有七次的生死、头出头没,还有七世的轮回,「二果」是一次轮回,三果称为「不还果」,「四果」是此生此世就已经进入「无生」。所以,「初果」到「四果」之间,还有七次的轮回,亦即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如果是「初果」而走,则还有七次的轮回。现在假设说一年之后,你证到初果,就志得意满停顿下来,就不上进、不精进,不继续再突破,你就是没办法继续上来。如果证初果之后,你又继续用功,则到达究竟解脱就越来越短。是有七世与此生现在、现世之分,因此「不要得少为足」,但是也不是说这一生这一世不可能证到阿罗汉果,只要大家好好继续用功,一定可以逐步上来,所以说「不要得少为足」。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佛陀在讲经说法,一样都有次第的,而且会视根基而定。如果你的根基越好,就直接讲述越高深的法,你的用功越有基础,就讲述越深的法。如果是针对一般众生,一样会有次第引导上来。「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佛陀还是一样会用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
现在比喻一个假设区分,为了引导幼儿园、国小阶段的心智层次,佛陀的引导教育方法就不一样,就像要教育幼儿园的小孩子,必须要有一套更活泼、更生动的方法。教育幼儿园、国小的小孩子,以面对大学生或是研究所的方法态度,来教育幼儿园的小孩子,可行吗?行不通的。如果众生的机缘不成熟,就必须要运用一些逐步引导他们上来的方法。所以,「无量方便,为彼说法」然后让他们慢慢的对法、对修行,产生渴仰动力。
「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就是说好、说歹,让你慢慢激发起修行的道心,让你的心渐渐柔软下来,这都是属于「端正法」的阶段。如果善根福德因缘还不具足、心不柔软、闻思不具足,直接跟你讲「无上甚深微妙法」,是没办法体会、没办法消化的。
所谓「先说端正法」的内容有哪些呢?就比如「说施、说戒」,佛陀就会劝说「你要多行善啊!多布施啊!慈悲啊!……」「说施」就是慈悲、布施、行善这些。「说戒」就是要受五戒、八戒、十戒,或是一些戒律方面。所谓「说生天法」,如果因缘还不成熟,就鼓励你先好好把「人天善法」做好,只要多行善,至少将来「不堕恶道」,可以生到天道。所以,这些都是鼓励大家不断上进。
3/21所谓「毁呰欲为灾」,如果一个人迷失在名利堆中,一直在追逐欲望,他的祸患、后患会有哪些?佛陀解析「生死为秽」,也就是「有生有死是凡夫」,在生死海里面一直头出头没。所谓「称叹无欲为妙」,「无欲」就是远离了颠倒梦想,体证到「无为」,「我慢」止息,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无欲。「无欲」就是没有个人的欲望,没有个人的我是、我能、我慢,但并不是说什幺事情都不去做、悲观消极,绝对不是那回事,他只是远离颠倒梦想而已。
「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这时候才讲述到「正法要」,一些前行方便是协助大家慢慢生出道心,让大家产生欢喜心,产生积极向上的心,一方面也让大家的心能够慢慢柔软。「柔软心、堪耐心、一向心、无疑心」才能够真正听闻更深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此时才「有能、有力堪…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七章 听闻正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