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七章 聽聞正法

  第七章 聽聞正法

  

  「爾時,世L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爲流?』」

  這一章的簡短問答滿重要,佛陀曾經開示過,然後這一次又再問舍利弗,等于提出一個檢驗,世尊就問舍利弗:什幺叫做「流」呢?何等爲流?「流」就是「入聖者之流」的方法,「入聖者之流」的方法爲何?于是舍利弗就回答:「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所謂「聖者之流」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更具體就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以後我們還會再區分什幺是「世間法」的「八正道」,什幺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如果「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八正道沒有區分出來,你很多的作爲、修行,都在「世間法」裏面繞都不知道。因此又有很重要的區分。

  「謂入流分,何等爲入流分?」佛陀就繼續問他,「向初果」的四個條件是什幺呢?「入流分」就是向初果,它所應具備的條件是什幺呢?舍利弗就回答有四種入流分,四個條件就是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親近善男子」就是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正法。當你聽聞「出世間法」的正法,然後就會逐步的去思惟,你會聞、思並重,然後聞、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逐步去做,不是裝填一些知識。比如我們今天已經上到第七堂課,如果這樣七次下來,你沒有覺得自己在明顯改變與突破進展,表示還沒有聽聞到「法」的法味。只要你真正有真心、認真在聽聞,每次的聞思之後,你回去都會不斷的去聞、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檢驗、就在體會,你各方面都會不斷的在突破、在成長。所謂的「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就是這個意思,你會逐步按照解脫道次第,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走。

  佛陀就繼續問:「入流者成就幾法?」證到初果的,要成就哪些法呢?要做到怎幺樣才算是證到初果呢?「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即佛、法、僧、戒四種,成就了你的「不壞淨」。所謂「不壞淨」就是你的信心非常堅固、不會動搖,就像「海可枯、石可爛、此情不渝」的意思,然而世間男女都象是開一些「空頭支票」。當然,也有可能有真的,不過一般所看到的,往往是「開空頭支票」占滿多的。

  「成就四不壞淨」就是真正到達「海可枯、石可爛、信心不移」的意思。但是,「四不壞淨」的一個核心點要掌握住,才能夠到達「四不壞淨」。這四種裏面,哪一種是最重要的核心點?就是「法」的確認,才能夠到達「四不壞淨」。爲什幺是「法」呢?如果你沒有見到法,光是對佛的禮拜、恭敬、虔誠,核心都還站不穩,頂多只是宗教的一種狂熱、一種情操,産生對佛的一種信心而已,都不是真正的「不壞淨」。

  佛陀本身就是因爲體悟到法,才體悟到真理實相、解脫自在,于是有了法,佛陀先說法之後,然後有跟他修行的這些聖者出現了,「僧」代表四雙八輩的修行聖者,慢慢人數增加之後,因爲大家生活在一起,要製定一些生活公約,「戒律」才這樣産生出來。在最初,佛陀、佛法以及僧團人數還不多的時候,都只有講一些重要的原則就好,因爲一開始人數也不會很多,大家的素質也滿高的,因此所製定的戒條就不多。

  如果大家素質越高,我們所需要規定的戒條就越少,最初就只有規定一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好,做事就從你的良心理性出發,掌握一個大原則,由于大家能夠自動自發,原則分寸可以拿捏、掌握,然後進入實修,這樣的證果才會快啊!如果你一直在戒律、戒條上面斤斤計較,「哇!這樣如法、還是不如法?這樣對、還是不對?別人這樣做對不對?這個人怎幺是這樣做?……」如果在那裏繞來繞去,你會沒完沒了的。

  「四不壞淨」整個重要核心,一定是聞法之後,經過你的正思惟,經過你的求證,所謂聞、思、修,你去實際體悟到了,這時候才對佛陀所講的法深信不疑,這時候對「法」深信不疑之後,同樣對佛的信心才會真正堅固。當你認爲佛陀所講述的是真話,佛陀他看的、所說的是真理,這時候才會真正對佛陀産生「不壞淨」的信心,以前都只是宗教的情操、信仰而已。當你對法、對佛,産生真正的信心,再看到這些有修有證的人,也會對他們很有信心,因爲你本身也是這樣體悟到嘛!于是對「僧」會有很大的信心。

  至于團體生活公約方面,你也會持守得很好、所以,這樣才能夠到達「四不壞淨」的成立,它的重點在于「法」,不是說表面上你對佛一直恭敬、一直禮拜,一直禮佛、一直禮忏,這些都只是還在外表上面而已,要掌握到重點。

  所謂「證初果」,這裏講是要「四不壞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要斷「叁個結」,亦即「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所謂「疑結」是來自于你對法的體證,「疑蓋」的破除是來自于你的實修實證,要真正自己品嘗到,所有的疑問才會破除。當你具有智慧,就會持到戒律的精神原則,一些不必要的戒條、戒相與束縛,就會知道怎幺去拿捏,于是「戒禁取結」也都要突破,不是被戒相所束縛。至于「身見結」方面,當你真正見到法,身心一定是很柔軟的,「我慢」也有很大的降服,則「身見」方面就會破除。事實上,「四不壞淨」與「叁結的破除」,都是連結在一起。

  【法義分享】:「親近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你就能夠聽聞正法、進而內正思惟、依法次法向而行。這是向初果。」所以,大家只要好好聞、思、修,一步一腳印去做,一定可以逐步上來。「聞、思、修具足,成就四不壞淨、斷叁結,就是証初果,入聖者之流。但不要得少爲足,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終止』的決心,一直向究竟解脫邁進。」最初的聞、思、修之後,你就說「我體會到『無常』了!」再來「喔!我體會到『無我』了」不錯!有這樣的體會是很好,當你穩定下來就是證到初果,但不是說事情這樣就全部已了,爲什幺會有初果、二果、叁果……這樣的層次出來?是跟你見法、體悟的深淺度有關系,如果你得少爲足之後,就認爲說「啊!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這樣又會阻礙停止下來,而且「我慢」又沒辦法看到、沒辦法斷除,于是這樣就又停止下來。

  一個人「證初果」到「阿羅漢果」,曆程期間有多大的區別?還有七次的人天往返,也就是還有七次的生死、頭出頭沒,還有七世的輪回,「二果」是一次輪回,叁果稱爲「不還果」,「四果」是此生此世就已經進入「無生」。所以,「初果」到「四果」之間,還有七次的輪回,亦即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如果是「初果」而走,則還有七次的輪回。現在假設說一年之後,你證到初果,就志得意滿停頓下來,就不上進、不精進,不繼續再突破,你就是沒辦法繼續上來。如果證初果之後,你又繼續用功,則到達究竟解脫就越來越短。是有七世與此生現在、現世之分,因此「不要得少爲足」,但是也不是說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證到阿羅漢果,只要大家好好繼續用功,一定可以逐步上來,所以說「不要得少爲足」。

  「爾時,世尊爲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爲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爲災患,生死爲穢,稱歎無欲爲妙,道品白淨」。

  佛陀在講經說法,一樣都有次第的,而且會視根基而定。如果你的根基越好,就直接講述越高深的法,你的用功越有基礎,就講述越深的法。如果是針對一般衆生,一樣會有次第引導上來。「爲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佛陀還是一樣會用種種方便來引導衆生。

  現在比喻一個假設區分,爲了引導幼兒園、國小階段的心智層次,佛陀的引導教育方法就不一樣,就像要教育幼兒園的小孩子,必須要有一套更活潑、更生動的方法。教育幼兒園、國小的小孩子,以面對大學生或是研究所的方法態度,來教育幼兒園的小孩子,可行嗎?行不通的。如果衆生的機緣不成熟,就必須要運用一些逐步引導他們上來的方法。所以,「無量方便,爲彼說法」然後讓他們慢慢的對法、對修行,産生渴仰動力。

  「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就是說好、說歹,讓你慢慢激發起修行的道心,讓你的心漸漸柔軟下來,這都是屬于「端正法」的階段。如果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具足、心不柔軟、聞思不具足,直接跟你講「無上甚深微妙法」,是沒辦法體會、沒辦法消化的。

  所謂「先說端正法」的內容有哪些呢?就比如「說施、說戒」,佛陀就會勸說「你要多行善啊!多布施啊!慈悲啊!……」「說施」就是慈悲、布施、行善這些。「說戒」就是要受五戒、八戒、十戒,或是一些戒律方面。所謂「說生天法」,如果因緣還不成熟,就鼓勵你先好好把「人天善法」做好,只要多行善,至少將來「不墮惡道」,可以生到天道。所以,這些都是鼓勵大家不斷上進。

  3/21所謂「毀呰欲爲災」,如果一個人迷失在名利堆中,一直在追逐欲望,他的禍患、後患會有哪些?佛陀解析「生死爲穢」,也就是「有生有死是凡夫」,在生死海裏面一直頭出頭沒。所謂「稱歎無欲爲妙」,「無欲」就是遠離了顛倒夢想,體證到「無爲」,「我慢」止息,這樣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無欲。「無欲」就是沒有個人的欲望,沒有個人的我是、我能、我慢,但並不是說什幺事情都不去做、悲觀消極,絕對不是那回事,他只是遠離顛倒夢想而已。

  「道品白淨,世尊爲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這時候才講述到「正法要」,一些前行方便是協助大家慢慢生出道心,讓大家産生歡喜心,産生積極向上的心,一方面也讓大家的心能夠慢慢柔軟。「柔軟心、堪耐心、一向心、無疑心」才能夠真正聽聞更深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此時才「有能、有力堪…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七章 聽聞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