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八章 五陰

  第八章  五陰

  

  一    雜  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若能深觀五陰無常、體悟到「色、受、想、行、識」無常的實相,就會逐漸斷除貪愛系縛,而達解脫自在。

  ◎「色」是指色身肉體,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質的物質。

  ◎「受、想、行、識」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現世到達涅槃彼岸的解脫者的宣言。有資格作此宣言的必需具足:(一)已達無修、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二)已證涅槃、無爲、空。(叁)已明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回。

  二    雜  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于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于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無常」法則是宇宙人生現象的真理、實相。「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時間空間的。過去如此,現在、未來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銀河系,也都必然如此。

  叁    雜  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

  ◎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觀」是指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

  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爲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于對身心內外、宇宙人

  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系、解脫。

  四    雜  十一(十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于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

  ◎每個元素、零件都是無常生滅。由無常的元素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無常

  生滅。由會損壞的零件組合而成的汽車,怎能不損壞折舊呢?

  五    雜  一叁(一叁)

  諸比丘!若色于衆生不爲患者,彼諸衆生不應厭色;以色爲衆生患故,彼諸衆生則厭于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爲患者,彼諸衆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爲衆生患故,彼諸衆生則厭于識。

  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法義分享】

  ◎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身心,若不會壞滅、若不會帶來苦惱後患,那就可執取。若能如實知五陰組合而成的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幺就不會顛倒夢想的執取。

  六    雜  二叁(二叁)

  爾時,尊者羅侯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佛告羅

  羅: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羅侯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

  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法義分享】

  ◎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醜、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無常,再深入體悟無我、無我所。

  七    雜  二六∫二九

  佛告比丘:「若于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于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比丘!于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于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于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若比丘于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如是于受、想、行、識,于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

  【法義分享】

  ◎佛陀所說的「法師」,是指能深觀身心內外無常實相,又能契入涅槃寂靜的人。

  ◎「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體悟身心內外一切無常,進而導向離欲、寂靜、解脫自在。

  ◎若能對當下的身心內外進行如實的深觀透視,就能現世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解脫

  自在。

  八    雜  叁叁(二五六)

  于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于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爲明。

  九    雜  叁九(二六二)

  諸比丘爲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法義分享】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永恒的叁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而與之抗爭--「苦」就産生了。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事實上骨髓裏是很怕無我、很怕空。

  ◎如來深知衆生心態,所以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不是抓有、就是執空。

  ◎本經開示的重點:「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十    雜  四○(二六叁)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譬如伏雞,生子衆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複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殼。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

  【法義分享】

  ◎「頓悟」來自于「漸修」。高樓大廈要落成,一定來自于深厚的地基與堅固的逐層建築。若不如此,那種大樓不是夢幻世界的「空中閣樓」就是空有外殼的「危險大樓」。

  ◎腳踏實地,…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八章 五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