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八章 五阴

  第八章  五阴

  

  一    杂  一(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若能深观五阴无常、体悟到「色、受、想、行、识」无常的实相,就会逐渐断除贪爱系缚,而达解脱自在。

  ◎「色」是指色身肉体,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质的物质。

  ◎「受、想、行、识」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现世到达涅槃彼岸的解脱者的宣言。有资格作此宣言的必需具足:(一)已达无修、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二)已证涅槃、无为、空。(三)已明生死大事,脱离生死轮回。

  二    杂  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无常」法则是宇宙人生现象的真理、实相。「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时间空间的。过去如此,现在、未来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银河系,也都必然如此。

  三    杂  九(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

  ◎从「无常」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观」是指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

  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

  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如实体证而开悟而离系、解脱。

  四    杂  十一(十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

  ◎每个元素、零件都是无常生灭。由无常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无常

  生灭。由会损坏的零件组合而成的汽车,怎能不损坏折旧呢?

  五    杂  一三(一三)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义分享】

  ◎由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身心,若不会坏灭、若不会带来苦恼后患,那就可执取。若能如实知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幺就不会颠倒梦想的执取。

  六    杂  二三(二三)

  尔时,尊者罗侯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佛告罗

  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侯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如是,罗

  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法义分享】

  ◎要破身见、我见、我慢,一定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粗、细、大、小、美、丑、好、坏、远、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如实的观察。去体悟现象界的生灭无常,再深入体悟无我、无我所。

  七    杂  二六∫二九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法义分享】

  ◎佛陀所说的「法师」,是指能深观身心内外无常实相,又能契入涅槃寂静的人。

  ◎「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体悟身心内外一切无常,进而导向离欲、寂静、解脱自在。

  ◎若能对当下的身心内外进行如实的深观透视,就能现世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解脱

  自在。

  八    杂  三三(二五六)

  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九    杂  三九(二六二)

  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法义分享】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与之抗争--「苦」就产生了。

  ◎许多修行人,虽然很会宣说「无常、无我」,但事实上骨髓里是很怕无我、很怕空。

  ◎如来深知众生心态,所以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不是抓有、就是执空。

  ◎本经开示的重点:「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十    杂  四○(二六三)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壳。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稳出壳。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壳。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

  【法义分享】

  ◎「顿悟」来自于「渐修」。高楼大厦要落成,一定来自于深厚的地基与坚固的逐层建筑。若不如此,那种大楼不是梦幻世界的「空中阁楼」就是空有外壳的「危险大楼」。

  ◎脚踏实地,…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八章 五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