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芒萬丈,這是太陽出來之前的種排場秀,很精采!整個雲層是這樣變化,太陽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每一張幻燈片都是不斷在變化、變化、變化!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動,慢慢去體會「無常」,它就是一個流動。所有現象界的存在,萬事萬物都是一直在行、在變、在動,諸行無常,一直在變化、變化、變化。所以,每一個剎那、每一張幻燈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可能拍攝到完全相同的silde,因爲每一個時空聚合的交會點,都是唯一的一次,一切都在流動、都在變化,每一張幻燈片都是唯一的存在,包括你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唯一的存在,你能夠掌握的也只有現在、當下這一秒,修行就是把握現在。
這張幻燈片的雲層有點像雕刻的,就像我們國內的雕刻大師朱銘,他有一個特色就是粗線條的表現方式,雲層就是這樣變化的。它的整個變化氣勢,我們是沒辦法用筆畫出它的生命,因爲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化,大自然的那種真實感、整個變化,真的就是溶入法界裏面,跟天地合一,于是慢慢去體悟佛陀所講的「緣起甚深」。太陽已經出來了,在還沒有出來之前,剛好這些雲都很配合,好像很有力道的把它拉出來,展現光芒萬丈。一個日出畫面,可以體會到很多,每一張鏡頭的每一剎那,都是不斷在變化、不斷在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因緣際會,每一個時空都是只有一個交叉點,每一個時空所展現出來,都是只有唯一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張,你不可能拍到相同的第二張,這裏是要去體悟「無常」剎那生滅變異,從這些比較具體、比較容易看得到,慢慢去體會到愈來愈微細的每一個剎那、每一分、每一秒,都要體會到無常法流。
當你真正體會「無常」法流,你的身心一定是很柔軟的。這些幻燈片都是同一天一系列這樣拍攝下來。再來這是在慈蓮寺拍攝的日出,在太陽還沒有出來,是日出前的雲海,這是實際的兩道山,其他這些都是雲,看起來就像一幅國畫,也像一個海洋,這可以聯想到「海市蜃樓」,看看大自然的風雲變化,當你慢慢從經典上的聞思法義,然後慢慢的互動,讓大家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展現在大自然,展現在你當下的身、口、意之中,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所以處處都是在講經說法,一直無常剎那生滅,而且這整個都是緣起,緣生緣滅啊!這就是佛陀所講的緣起法則。要先知道緣起法,體會「叁法印」,體證緣起法之後,當因緣成熟,我們再體會到下一步的涅槃、無爲、空,因爲那又是甚深極甚深。我們現要先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緣起。
這是淡水夕陽,整個都是金黃色的海面,如果你會看的話,溶入每一個當下去看法。這一張是太極花,含有很深的真理存在。整個宇宙運轉的法則,太極圖用簡單的一些圖形,簡單幾句話標示出來,以後我們會慢慢來深觀、來解析。這個就是無極,在無極階段是還沒有物質存在,但是慢慢經過因緣具足的時候,慢慢凝聚形成出來,無極然後生太極,太極然後再分裂生兩儀,兩儀又再分裂生四象,再來一二叁四五六七八,八卦出來了,再來呢?八、二、十六,我以前也看不到這個,後來當我們的心甯靜下來,慢慢接近大自然,深度去觀看的時候,哇!處處看到法啊!處處看到這些啓示啊!這裏面還有著很深的啓示,以後我們再來分享。也是跟佛陀所啓示的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以及緣起、緣生、緣滅的緣起法則,一樣是非常深。
包括老子《道德經》裏面,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就是萬法的代表,就是芸芸衆生、各色各樣。如果你沒有去看到這裏,沒有回來到這裏,你就會這個攻擊那個,那個排斥這個,這個排斥那個,這就是「身見」,認爲我跟你不同,我跟你怎幺會相同?!就是所謂的「身見」。你要慢慢深入去看,就是要有深度的去看,你的胸襟視野越來越提升,越來越提升、越深度去看,看到整個大源頭之後,整個「身見」、「我見」才會斷除,這時候才會溶入一體的世界。
有學員在問:「證了四果阿羅漢之後,他還有需要再輪回嗎?」不是說他有沒有需要輪回,而是他已經沒有生死這回事了。「生死輪回」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我還有一種使命,認爲我很重要,我智慧很高,衆生很需要我,于是我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說有一種願力、願望。當然,以菩薩道來講,這個精神是不錯,這是很好!但是我們現在回到佛陀最初所講的解脫道來講,一個人證到初果,他有幾次的生死輪回?還有七次。二果呢?一次生死輪回。叁果呢?叫做不還果,他就是在往生的那一剎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四果阿羅漢,他是現世就己經解脫自在,沒有生死。
所以,一個人只要能夠證到初果,最多還會有七世的生死輪回。一個人證到二果,是講說你在往生那一剎那,證到什幺果位?如果說一個人在死亡那一剎那,在這生前是證到二果而往生,以佛經來講會記錄說他往生兜率天,會像彌勒菩薩,他下一世來的時候,就是二果再來,然後他從小就會想要修行,因爲那個種子一發出來,都會很快就要修行,像這樣他那一生那一世就可以成佛,可以證到四果。但是佛陀也不希望你是這樣往生,佛陀是希望真的大家是要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做到。
佛陀本身就是成佛、解脫者,佛陀本身就是阿羅漢,在佛陀的十個佛號裏面有一個叫做「應供」,原來的名稱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音譯,它的意譯、意思就是「應供」,因爲一個解脫者是可以接受世間的供養。有的人會講說「證到了阿羅漢,就不會來渡衆生,好像就一走了之、不理我們,這樣你成佛、證到阿羅漢有什幺意思?!……」一般人會從字面上來解釋,認爲阿羅漢好像只是自了漢,只是爲自己,你自己走啊!沒有像我們要發大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悲大願之心,這是不錯!這是很好!也是你要有這一種心,才能夠真正來到證初果。因爲那一種發願,是培養我們寬廣無限量的胸襟、心柔軟、慈悲心,但是這些都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當具足這些因緣之後,你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目地是爲什幺?還是爲了成佛啊!因爲證到這樣果位的人,才是真正「爲法做見證」,才是真正的「明眼」,才會成爲一個明眼者。
在叁果之前,還有「五上分結」沒有解開。「五上分結」其中兩個結,一個是「無明結」,一個是「我慢」,無明遮障,嚴格講就是還沒有真正的「明眼」。你還沒有「明眼」,就在那裏發什幺大心,說要協助衆生,但是幫忙還是有限。所以,依據《阿含經》的記載,佛陀都是要弟子成爲四果阿羅漢,才能夠出去獨當一面弘法利益衆生,你要成爲明眼人啊!
所以,不用擔心證了四果,他就不來渡衆生。當你真正能夠證悟到,是真正「爲法做見證」,就可以告訴衆生一條真正解脫生死輪回之路,就可以真正幫助衆生脫離生死苦海,這是究竟的法。
所謂的「二萬劫複身心」,是後來的說法,《阿含經》裏面沒有這樣記載。所以,要證到阿羅漢難不難?不容易!也不會很困難!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按照解脫道次第,這樣逐步的深入。現在最重要是你要能夠證到初果,一定要先能夠體證「叁法印」的無常法印。先證到「無常法印」,身心柔軟,貪、瞋、癡就會很自然的淡薄,這樣就能夠證到初果。當你證到初果之後,二果、叁果就容易上來,這裏就可以看你的因緣、看你的努力情況而體證。
所謂的「菩薩果位」是後來大乘佛教所製訂出來的,當初佛陀在世的原始佛法時代,是沒有所謂的「菩薩果位」,也沒有講那些「菩薩果位」,在《四部阿含》裏面不會看到「菩薩果位」字句,是後來大乘佛教慢慢再做的歸納分辨,因此是後來才講的。在《阿含經》後面有提到「菩薩」幾個字,以及包括在佛陀的《本生譚》也提到「菩薩」,在原始佛法裏面有講到菩薩,是說在還沒有證到初果的前幾世,還是在家身、居士,那時候就是多培養一些人天善根福德因緣,一些善法。所以,菩薩道就是常常在供養,然後禮佛、恭敬的階段。
早期佛陀是很少講到菩薩方面,有提到就是代表還沒有專修、進入解脫道以前,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當你慢慢具足之後,你會走上解脫道,會回來如實面對自已,會來到證初果。所以,你要證初果,必須要具足一些善根福德因緣的基礎。「菩薩果位」的這些說法,是後來大乘的說法,原始佛法裏面是沒有這些。佛陀就坦白講,阿羅漢就是佛陀,佛陀本身就是阿羅漢啦,只是名稱上的不同。
就像雞蛋,你可以稱作是雞蛋,也可以用egg來稱呼,可以用英文、用日文、用臺語……,都可以講啊!你不要在名相上,分別這個不同跟那個不同,不是啊!所以,佛陀本身、解脫者有十個名號,裏面其中一個是應供,就是阿羅漢。我們不要區分佛陀跟阿羅漢有很多的不同,還有幾力、幾力的區別,那只是我們衆生在做分辨,事實上沒有必要,這樣就是沒完沒了。不要連初果都沒有證到,卻一直在計較這些名相。
所以,重要是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回到原始佛法,真是經過幾千年時空慢慢演變,加上現代的學者,包括歐美人士他們所發現的,發現回到原始佛法,把原始佛法找出來。上次我們第一堂課有講到佛教曆史方面,斯裏蘭卡在後來十九世紀是被英國統治,歐美人士他們發現到東方文化的神祕學,有很多讓他們感到很驚訝,于是最初成立PTS學會、巴利聖典學會,是英國學者所成立的,他們進入實際的考證、實際的求證,才把這些源流慢慢整理出來解析。當時中國還是大國,但是發現說:奇怪!中國佛教怎幺呈現這樣?于是去進行整個對比、考證,經典是在什幺環境背景下産生。
如果以求
求證的精神來講,歐美是比東方人更重視求
求證,因此是歐美先發現之後,再來是日本比中國更早五十年維新,于是就開放胸襟視野跟國際接觸,具備國際觀。所…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叁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