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五)▪P3

  ..續本文上一頁去看到真實的“道”,所以我們一定要超越這些語言、名相、文字。我們當然是感恩這些經典、語言文字、善知識的協助,讓我們去看到真正的“道”,但千萬不要落入「見指不見月」的情況。

  人類爲了溝通方便而將自然界加以分類命名,「于是亞當便負起這個責任來」(第31頁)此述的「亞當」只是一個代表,代表人類的自我意識對自然界加以分辨名稱、定名--「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這是男人」「那是女人」「這是漂亮」「那是醜的」「這是大、那是小」…。結果慢慢界定之後,「亞當的任務,乃是在腦子裏抽象地劃分出界線。他是第一製圖專家爲自然分界的始祖」(第32頁)本來這些命名是要幫助我們,就好像說佛陀到過涅槃界旅遊之後,描述出來製作一張「地圖」,協助我們衆生依止,一步一腳印的去走、去做,就可以來到涅槃界。

  本來這些都是無可厚非、都很好,但是後來的衆生卻不是真的要去找涅槃界,反而是在「地圖」上一直鑽研,或是把這張「地圖」框起來,然後在那裏跪拜。所以「我們爲自然劃界一舉成功以後,直到今日,我們的生活仍然忙著劃界。每個決定、每個行動、甚至每句話,都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地憑著這個界線結構而發的」「任何一個決定不過在是在選與不選之間加以分界」此處的「選」就是「要」,「不選」就是「不要」,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在你的「要」與「不要」之間加以分界。

   「你的某種欲望只是在痛快與不痛快之間加以分界」有沒有順合己意?亦即「順我者生、逆我者亡」。衆生一般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然後死命地追逐前者罷了」。一直的追逐你所「要」的,然後抗拒你「不要」的。「當你堅持某種概念的時候,不過是在你認爲對的與不對的觀念之間加以分界。我們的教育只是教我們如何分界,在何處分界,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分界而已」。

  我們從小的教育,包括家庭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及學校的教育,都是常常教你如何分界?如何去界定?如何去劃分?然後選擇一個“好”的,選擇適合我們的、選擇你要的;而你所“不要”的呢?就界定爲是“不好”的。

   「法治的體系也是在合法與違法之間分界,戰爭則是在敵人與朋友之間分界:倫理是爲了彰顯善跟惡的界線:西方的醫學更是清楚地在疾病與健康之間分界」西方的醫學也是一樣在這身心健康方面,把身跟心又予以分界。「不論是身邊瑣事或是終生大事,從小小的願望到狂熱的欲望,處處顯出我們的生活原是劃分界線的過程」。

  人類都一直在劃分種種界線,但劃分的界線越多,就代表你的生命被分割的越嚴重,而且你劃分的越多,就代表你所處的空間越狹小。因爲你一直在分割、分割啊!土地經過一直的分割、分割成這一塊是我的,但是如果你不分割,整個大地都是你的。你越去分割,所處的空間就越狹小,你以爲如此的分割才會有「所有權」,但縱使擁有「所有權」,又能夠怎樣呢?只是一個空名而已啊!

  因此,你越是在分割大地,生活空間就越狹小,如果不分割,這整個大地就都是屬于我們的。若你又在分割人群、族群…,則你的心胸、視野也就越狹小。若我們要邁向解脫之路,則剛好與衆生的此些分割是相反的,因爲有界線就會有沖突,就會有自在跟不自在的分別,當你要處在所劃定的框框裏面才會自在,若你到所設定的界線之外就痛苦,就不會自由自在。

  真正自由的解脫者來到究竟解脫,是所有的界線都去除掉,沒有所謂「芋仔」、「蕃薯」之分,以上都是人類所貼上的標簽,我們若能以平等心善待一切衆生,心境才會來到無界線,就真的是海闊天空。

   「有趣的是,不論多麼複雜或古怪的界線,歸根結底,不外是區分內外二界而已。」(第33頁)我們身處在無邊無際的法界,但衆生就在此間劃分出哪個是我要的、我的、我所、我要的…,當劃分出「我要的」之後,你的世界就只剩下這些而已。在如此無邊無際的廣大,你都予以割舍掉,而無邊無際的廣大法界就變成你「不可意」的境界,所以當「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你就把「六塵」當做是賊,處處一直都在做防堵,認爲自己不能有漏,否則就好似被境界“吸”去,就要趕快、趕快的抓住,就一直在「身見」、「自我」,在這個「身」裏面一直鞏固「自我」,視這整個廣大無際的境界是敵對的、「不可意」的境界,因此就會很畏懼與這些境界交流,你的生命是躲在這樣的一個苦海裏。

   當「自我」消失的時候,你就能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唯有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你才會來到「無漏」的世界,也就是佛教所講的「無漏智」、各種神通真正“慧”解脫的智慧,阿羅漢的解脫是有「慧解脫」跟「具解脫」兩者兼具,而「具解脫」一樣有具足「慧解脫」了,至少你要來到「慧解脫」,則是了悟生死大事。如果一個來到「慧解脫」的人,則是能了悟生死大事,跟一切境界溶爲一體。真正的「慧解脫」是代表他來到「無漏智」,如果像六道其它道的衆生,只要沒有達到究竟解脫以前,雖然你有各種神通,但只要還未來到「無漏智」,也都是沒辦法解脫自在的。「無漏智」必須是「自我」大死一番,只要你有這個「自我」,有這個圓圈在,如果你有範圍、你有所得,你就極有限,就是在狹窄的空間裏。

  無論多麼的神通廣大,只要你不能夠來到「無漏智」,還有二元對立的分別,就會繼續浮沈在苦海中。所以「無漏智」就是來到「自我」真的大死一番!沒有「我是」、「我能」、「我慢」,「自我」消失了,但「消失」並不是自殺的那種「死亡」,而是來到「自我」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亦即無論「六根」接觸到什麼樣的境界,我與整個法界都是溶爲一體的,如此才會真正來到所謂的「無漏」。

  「很清楚的,在你劃圈之前,內外二個界線根本不存在」比如:如果政治不介入臺灣跟大陸之間,則臺灣跟大陸本來就是一體的,但是一經政治因素介入之後,所劃分的隔閡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在此希望人類的智慧真的能夠來到「民胞物與」,人民都是我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們的同類。

  「相對的兩邊乃是界線所造成的,分界就是製造對立」我們劃分出什麼界,就是製造出什麼對立出來。「于是我們開始了解,所謂的人生就是不斷分界的生活,難怪我們終日活在對立的世界中」這裏所謂的「人生」,就是佛陀所稱的「苦海」。所謂「苦海」的敘述是更爲具體、傳神,若沒有如此描述,你是無法感受到。若只稱爲「人生」,是看不出它的重要。佛陀就講:衆生的「苦海」是因爲不斷的一直在劃分界線,然後你就生活在種種界線的隔閡裏面,難怪我們終日活在對立的世界中。可以檢視你所有的苦,是不是都來自于對立呢?一定要從中去覺察、去照見到。

  「對立的世界就是沖突的世界」「『天』這麼簡單的一個音符,便能代表出浩瀚的穹蒼」無邊無際的虛空,爲了要告訴衆生「天」是什麼,就講出這個「天」或是畫出、寫出這個「天」,然後很快的,天地就死掉了、就分開了,就變隔閡了。爲了要告訴衆生有「大地」,結果又把大地跟海洋分開了,本來那些名詞、名相都只是語言上的溝通,但是一旦有了語言、名相,糟糕!衆生又抓住這些語言、名相。老子觀察得很深透,很希望我們大家能不能回複到沒有語言、文字、名相汙染的世界?能夠回到法界來如實觀,回到很真實、很純樸的世界裏來,在【老子道德經】的80章有講到我們來到用結繩的世界,就是回到很純樸的生活情況。

   不要以爲人類的科技越發達、進步,文化教育水平就越提高、越聰明,如果我們不能從中跳脫出來,你所裝填的知識越多,你的內心世界卻是越苦,而且也被分割的越細碎。爲什麼老子要我們來到沒有世間的智慧?一般衆生不了解,以爲老子是提倡「愚民政策」,事實上老子就是要我們回歸到法界,回歸到大自然來如實觀。

   大自然會講說你出生爲女人是一種罪惡,會這樣嗎?大自然會告訴衆生今天到地球出生就是你的業障、就是你的業報?有嗎?有時候你就靜靜的躺在大地上,在無邊無際的虛空天地中,然後問天地、問整個法界,超越經典文字來看。如果你有很多在經典上無法解開的一些結,或在心裏無法解開的那些結,請你暫時抛開,交給法界、問法界、問整個天地:人家都說我們是有原罪,我們是因罪惡而出生的嗎?你去問問這整個法界、大自然會告訴你什麼答案?

  如果依據【聖經】所記載的,「亞當」原本是在伊甸園,也就是在天堂裏面,本來就是活在淨土、極樂世界,但是當他有了是非、好壞、對錯的種種分別之後,就是落入了二元對立的框架,所以被驅逐、趕出伊甸園,亦即落入了無邊的苦海。不是上帝把你趕出去,而是人類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亞當完成了這偉大的使命,不免志得意滿起來,而且欲罷不能地,開始不斷的在劃分」(第34頁)「亞當」只是一個代表,你、我、他只要有「自我」在不斷的劃分,你就是「亞當」的角色。「他的自傲從『知善惡樹』事件中表露無遺」。「善惡樹」就是開始不斷的落入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

  一個解脫者、修行者是不是從此就來到沒有是非、善惡、對錯、好壞的觀念?好像就變成無惡不做?不是的。千萬不要用對立的觀念去理解,這是來到人類最原始、最純樸、最純淨又很高尚的心靈質量,就是佛教所講的「道共戒」。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不必以一些僵化死板的戒條約製,自然就是戒由心生!你不用擔憂若是來到沒有分別、一體的世界,就變成沒有是非、好壞,絕對不是這樣的。人類的自傲是從「知善惡樹」事件中表露無遺。

  「當亞當辨認出善惡的分野,劃分致命的分界線,他的世界就崩潰了」當劃分出善、惡的二元對立之後,他的世界就崩潰了。當他離開一體的世界,原本和諧…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