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五)▪P3

  ..续本文上一页去看到真实的“道”,所以我们一定要超越这些语言、名相、文字。我们当然是感恩这些经典、语言文字、善知识的协助,让我们去看到真正的“道”,但千万不要落入「见指不见月」的情况。

  人类为了沟通方便而将自然界加以分类命名,「于是亚当便负起这个责任来」(第31页)此述的「亚当」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人类的自我意识对自然界加以分辨名称、定名--「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是男人」「那是女人」「这是漂亮」「那是丑的」「这是大、那是小」…。结果慢慢界定之后,「亚当的任务,乃是在脑子里抽象地划分出界线。他是第一制图专家为自然分界的始祖」(第32页)本来这些命名是要帮助我们,就好像说佛陀到过涅槃界旅游之后,描述出来制作一张「地图」,协助我们众生依止,一步一脚印的去走、去做,就可以来到涅槃界。

  本来这些都是无可厚非、都很好,但是后来的众生却不是真的要去找涅槃界,反而是在「地图」上一直钻研,或是把这张「地图」框起来,然后在那里跪拜。所以「我们为自然划界一举成功以后,直到今日,我们的生活仍然忙着划界。每个决定、每个行动、甚至每句话,都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凭着这个界线结构而发的」「任何一个决定不过在是在选与不选之间加以分界」此处的「选」就是「要」,「不选」就是「不要」,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你的「要」与「不要」之间加以分界。

   「你的某种欲望只是在痛快与不痛快之间加以分界」有没有顺合己意?亦即「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众生一般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然后死命地追逐前者罢了」。一直的追逐你所「要」的,然后抗拒你「不要」的。「当你坚持某种概念的时候,不过是在你认为对的与不对的观念之间加以分界。我们的教育只是教我们如何分界,在何处分界,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分界而已」。

  我们从小的教育,包括家庭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及学校的教育,都是常常教你如何分界?如何去界定?如何去划分?然后选择一个“好”的,选择适合我们的、选择你要的;而你所“不要”的呢?就界定为是“不好”的。

   「法治的体系也是在合法与违法之间分界,战争则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分界:伦理是为了彰显善跟恶的界线:西方的医学更是清楚地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分界」西方的医学也是一样在这身心健康方面,把身跟心又予以分界。「不论是身边琐事或是终生大事,从小小的愿望到狂热的欲望,处处显出我们的生活原是划分界线的过程」。

  人类都一直在划分种种界线,但划分的界线越多,就代表你的生命被分割的越严重,而且你划分的越多,就代表你所处的空间越狭小。因为你一直在分割、分割啊!土地经过一直的分割、分割成这一块是我的,但是如果你不分割,整个大地都是你的。你越去分割,所处的空间就越狭小,你以为如此的分割才会有「所有权」,但纵使拥有「所有权」,又能够怎样呢?只是一个空名而已啊!

  因此,你越是在分割大地,生活空间就越狭小,如果不分割,这整个大地就都是属于我们的。若你又在分割人群、族群…,则你的心胸、视野也就越狭小。若我们要迈向解脱之路,则刚好与众生的此些分割是相反的,因为有界线就会有冲突,就会有自在跟不自在的分别,当你要处在所划定的框框里面才会自在,若你到所设定的界线之外就痛苦,就不会自由自在。

  真正自由的解脱者来到究竟解脱,是所有的界线都去除掉,没有所谓「芋仔」、「蕃薯」之分,以上都是人类所贴上的标签,我们若能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心境才会来到无界线,就真的是海阔天空。

   「有趣的是,不论多么复杂或古怪的界线,归根结底,不外是区分内外二界而已。」(第33页)我们身处在无边无际的法界,但众生就在此间划分出哪个是我要的、我的、我所、我要的…,当划分出「我要的」之后,你的世界就只剩下这些而已。在如此无边无际的广大,你都予以割舍掉,而无边无际的广大法界就变成你「不可意」的境界,所以当「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你就把「六尘」当做是贼,处处一直都在做防堵,认为自己不能有漏,否则就好似被境界“吸”去,就要赶快、赶快的抓住,就一直在「身见」、「自我」,在这个「身」里面一直巩固「自我」,视这整个广大无际的境界是敌对的、「不可意」的境界,因此就会很畏惧与这些境界交流,你的生命是躲在这样的一个苦海里。

   当「自我」消失的时候,你就能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唯有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你才会来到「无漏」的世界,也就是佛教所讲的「无漏智」、各种神通真正“慧”解脱的智慧,阿罗汉的解脱是有「慧解脱」跟「具解脱」两者兼具,而「具解脱」一样有具足「慧解脱」了,至少你要来到「慧解脱」,则是了悟生死大事。如果一个来到「慧解脱」的人,则是能了悟生死大事,跟一切境界溶为一体。真正的「慧解脱」是代表他来到「无漏智」,如果像六道其它道的众生,只要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以前,虽然你有各种神通,但只要还未来到「无漏智」,也都是没办法解脱自在的。「无漏智」必须是「自我」大死一番,只要你有这个「自我」,有这个圆圈在,如果你有范围、你有所得,你就极有限,就是在狭窄的空间里。

  无论多么的神通广大,只要你不能够来到「无漏智」,还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就会继续浮沉在苦海中。所以「无漏智」就是来到「自我」真的大死一番!没有「我是」、「我能」、「我慢」,「自我」消失了,但「消失」并不是自杀的那种「死亡」,而是来到「自我」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亦即无论「六根」接触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与整个法界都是溶为一体的,如此才会真正来到所谓的「无漏」。

  「很清楚的,在你划圈之前,内外二个界线根本不存在」比如:如果政治不介入台湾跟大陆之间,则台湾跟大陆本来就是一体的,但是一经政治因素介入之后,所划分的隔阂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在此希望人类的智慧真的能够来到「民胞物与」,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

  「相对的两边乃是界线所造成的,分界就是制造对立」我们划分出什么界,就是制造出什么对立出来。「于是我们开始了解,所谓的人生就是不断分界的生活,难怪我们终日活在对立的世界中」这里所谓的「人生」,就是佛陀所称的「苦海」。所谓「苦海」的叙述是更为具体、传神,若没有如此描述,你是无法感受到。若只称为「人生」,是看不出它的重要。佛陀就讲:众生的「苦海」是因为不断的一直在划分界线,然后你就生活在种种界线的隔阂里面,难怪我们终日活在对立的世界中。可以检视你所有的苦,是不是都来自于对立呢?一定要从中去觉察、去照见到。

  「对立的世界就是冲突的世界」「『天』这么简单的一个音符,便能代表出浩瀚的穹苍」无边无际的虚空,为了要告诉众生「天」是什么,就讲出这个「天」或是画出、写出这个「天」,然后很快的,天地就死掉了、就分开了,就变隔阂了。为了要告诉众生有「大地」,结果又把大地跟海洋分开了,本来那些名词、名相都只是语言上的沟通,但是一旦有了语言、名相,糟糕!众生又抓住这些语言、名相。老子观察得很深透,很希望我们大家能不能回复到没有语言、文字、名相污染的世界?能够回到法界来如实观,回到很真实、很纯朴的世界里来,在【老子道德经】的80章有讲到我们来到用结绳的世界,就是回到很纯朴的生活情况。

   不要以为人类的科技越发达、进步,文化教育水平就越提高、越聪明,如果我们不能从中跳脱出来,你所装填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心世界却是越苦,而且也被分割的越细碎。为什么老子要我们来到没有世间的智慧?一般众生不了解,以为老子是提倡「愚民政策」,事实上老子就是要我们回归到法界,回归到大自然来如实观。

   大自然会讲说你出生为女人是一种罪恶,会这样吗?大自然会告诉众生今天到地球出生就是你的业障、就是你的业报?有吗?有时候你就静静的躺在大地上,在无边无际的虚空天地中,然后问天地、问整个法界,超越经典文字来看。如果你有很多在经典上无法解开的一些结,或在心里无法解开的那些结,请你暂时抛开,交给法界、问法界、问整个天地:人家都说我们是有原罪,我们是因罪恶而出生的吗?你去问问这整个法界、大自然会告诉你什么答案?

  如果依据【圣经】所记载的,「亚当」原本是在伊甸园,也就是在天堂里面,本来就是活在净土、极乐世界,但是当他有了是非、好坏、对错的种种分别之后,就是落入了二元对立的框架,所以被驱逐、赶出伊甸园,亦即落入了无边的苦海。不是上帝把你赶出去,而是人类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亚当完成了这伟大的使命,不免志得意满起来,而且欲罢不能地,开始不断的在划分」(第34页)「亚当」只是一个代表,你、我、他只要有「自我」在不断的划分,你就是「亚当」的角色。「他的自傲从『知善恶树』事件中表露无遗」。「善恶树」就是开始不断的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

  一个解脱者、修行者是不是从此就来到没有是非、善恶、对错、好坏的观念?好像就变成无恶不做?不是的。千万不要用对立的观念去理解,这是来到人类最原始、最纯朴、最纯净又很高尚的心灵质量,就是佛教所讲的「道共戒」。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不必以一些僵化死板的戒条约制,自然就是戒由心生!你不用担忧若是来到没有分别、一体的世界,就变成没有是非、好坏,绝对不是这样的。人类的自傲是从「知善恶树」事件中表露无遗。

  「当亚当辨认出善恶的分野,划分致命的分界线,他的世界就崩溃了」当划分出善、恶的二元对立之后,他的世界就崩溃了。当他离开一体的世界,原本和谐…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