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結果「自我」就一直很怕「無我」,然後躲在狹小的世界裏面。只要這些境界所展現出來,不符合自我欲求時,你就都在苦海裏,你的親人、你的「我所」種種親人,他們所展現出來的,不符合你所要的時候,你就在苦海裏。如果你不想要這些境界,包括宗教、種族、國家,當它産生的時候,你又都是在苦海裏面。這就是種種界線,衆生一直在劃分、劃分,包括這個「自我」也都是這樣四分五裂。在解脫之路的過程中,佛陀爲什麼一直在告訴我們要來到「無我」的世界,就是要把種種的這些界線、這些城牆,以及十個結,就是那十道牆讓你的「自我」躲在愈小的空間裏面,你今天修行解脫,就是要把這些牆一一去除,解脫的過程就是這樣。
第一,要先讓「自我」慢慢的統合起來,如果你的內心「自我」世界裏面無法統合起來,身、心分裂本身就是苦的,假如你本身痛苦就沒辦法真的去包容這些境界,因爲這些境界展現出來不符合我意的時候,你就是起瞋、就是痛苦;如果符合你的意思,才會高興、快樂。
所以,你必須先從「自我」慢慢統合起來,把這些所劃分的界線慢慢消除。這只是表面意識跟潛意識慢慢的溶合,再來內心世界這些呢?這個界線慢慢能夠接納自己的醜陋,敢願意如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醜陋,這樣你的生命才不會厮殺,才不會浪費掉。
所以,你的內心世界必須要慢慢的統合,必須要有很深、很深的反觀覺察力,你才能夠看到內心裏面深層的鴻溝,內心世界慢慢的統合,你才能夠跟這個身、心統合。當身、心統合之後,身體的界線慢慢消除了,這時候你的生命才會來到一個有機生命體的完整世界。當你的生命慢慢統合完整,你不再互相厮殺,不會在身心、物質或是精神方面,比較哪一個比較重要,你會以平等心來接受這些,所以當你身、心統合的時候,生命潛能才會慢慢的發揮出來,開發出生命的潛能。你的生命本身來到一個比較完整的人格,潛能漸漸的發揮出來,就會有更大的雅量去包容。你以前所在主宰的種種那些,就不會用著自我意識去套、去框,你會有更大的雅量。所以這時候你會以愛己之心去愛別人,你跟家人、衆生的這些隔閡,會慢慢的去除掉,界線也會去除掉。
把內心的這些慢慢統合之後,你的心胸愈來愈寬大,就會來到超越宗派、宗教、種族。宗教、種族、國家界線的隔閡是很不容易超越,還有人類跟植物之間的隔閡也不容易超越,人類跟法界大自然的隔閡也都很不容易超越,你以前所漠視否認的這些,會慢慢的跟這些溶合,這是來到逐漸來到「超人格」的層面,當你慢慢再深入、再深入,「自我」跟整個法界就是完全的消失,來到佛陀所講的「無我」。當「自我」消失,種種界線沒有了,就跟整個法界、跟整個大自然、跟衆生就是一體的世界,因爲你沒有種種的隔閡,所以你就沒有種種的對立,真正的淨土、真正的天堂、真正的極樂世界馬上就現前。所以,整個身、心、靈的統合,只是在前面過程,再來心靈不斷的成長,智能不斷的成長,心胸不斷的成長、開闊,到後來就是來到「無我」的境界,整個解脫之路就是這樣,不管從哪個角度都是協助大家能夠真的很快速的邁向究竟解脫。
我們對佛陀的尊不尊敬不在于形象、語言上,而是在于你怎樣去「爲法做見證」,這才是真正對佛陀的尊敬,也是對佛最大的供養。
KenWilber 一樣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相當的大的瓶頸,後來接觸到了老子、東方的神秘學之後,發現整個人生的大疑惑這樣解開了,KenWilber真正最後的突破就是接受老子的很深的啓示,才能夠跳脫出二元對立矛盾之中。本書的37頁也有列出【老子道德經】老子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也」爲什麼皆知美之爲美會變成惡呢?爲什麼「皆知爲善之爲善」是不善呢?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爲說,要是非、好壞、善惡分明,老子卻認爲「皆知美之爲美斯惡也」因爲人類本來是活在一體的世界裏,但是有「自我」之後,就用「自我」去界定,就很糟糕了,然後順我則是、逆我則非,順我則生、逆我則亡,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當「自我」一標出來之後,無邊的苦海就這樣産生了,但是一般衆生不容易覺察到,這真的要有很深的反觀、很深的深觀之後,才能夠看到最深層的矛盾、最深層的問題之所在。所以老子就講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也」但是真正能夠體會到個中深義的有幾人呢?你以爲老子是倡議愚民政策,不希望我們有智慧…,但是絕對不是這樣的,是最高的智慧來到一體的世界。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道德經》真的可以參研,其中有很深的涵義。莊子此述「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就是你只是要崇拜,你要什麼呢?「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人類都只要一半。「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人類的苦就在于我們都只是「要一半」包括爲什麼夫妻的沖突會不斷呢?因爲你只要你要的一半,但是每個人有他的優點、也有他的缺點,如果你不能夠包容他的缺點,沖突就不斷了,而且很多你所排斥的及認爲是缺點未必一定是缺點。
比如先生下班回家喜歡先看報紙,然後再做其它的事,你就認爲這樣不符合你的期待,覺得先生應該要幫你洗碗、幫你洗衣、要幫你做什麼…,但是你有沒有體諒他一天在公司裏面所承受的種種壓力,以及種種的是是非非、各種的考驗。人們總是常常站在一個我們想要的角度、我們預盼的角度,希望對方能夠符合我們所要的角度,這就是那種沖突不斷的原因。
另如我們在尋找善知識的時候也是一樣,是帶著你要的框框標准去找,就是所謂的心態,更具體深入的剖析就是:如果一個嗜賭之人,就會去找喜歡賭博的人;如果你喜歡玩股票,就會去找股票分析師;如果你喜歡打網球,就會去找網球高手成爲你的老師,這就是你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去找這方面的的善知識。
修行上也是如此,當你找到最初認爲是一個善知識,但是後來沒多久呢?你一直希望這個善知識他所展現的,都要符合你所要的框框標准,如果他有某些展現出來不符合你所要的時候,你馬上就翻臉、馬上就否認,包括聽經聞法也是這樣,一般衆生常常是找自己要聽的法,對一個善知識的期待也常是認定他所講述的,應該符合我要聽的角度。如果這位善知識不是真正的明眼人,剛好你們兩個就在那裏互相纏縛,你喜歡什麼,這位善知識就講你喜歡的,你高興、他也歡喜,這就是佛陀所講的「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
你是要找尋所要的善知識這種框框模式,還是真的要解脫呢?如果你真的要解脫,一定要跟過去很多的觀念習性,都要有無限可能的空間,否則當你在找尋善知識的時候,現在假設你覺得這位善知識很不錯,當你聽聞他所說的法不錯,想要多親近他。當一段期間之後,因爲你以前聽聞的訊息是認爲修行人都是吃素,但有一天當你發現「奇怪?我的老師怎麼沒有吃素呢?他怎麼也有吃葷的呢?這個太失望了啦!」很失望就覺得這個不是我所要的,就爲他有沒有吃素,你就把他從原來你所景仰的善知識角色把他推翻掉了,因爲你心裏面的框框,認爲修行人、善知識就是要吃素。以上是舉例。
爲了堅持的一些觀念,然後否定掉其它的優點,就像一個人有百分之九十的優點,如果你把他當做是一個善知識、偶像,去崇拜他、去尊敬他、去恭敬他,但是只要他有百分之十展現出來不符合你意的時候,尤其這方面又是你深層裏面最在乎的,甚至只要百分之一是你最深層裏面所不想要的,你馬上就推翻掉。只要這個「一」不符合你的意思,你就會否定其它百分之九十九。
在夫妻之間的相處、同事之間、師生之間的相處,以及上司、屬下之間的相處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優點、都有缺點,能不能讓他的優點發揮出來,我們多包容他的缺點,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不要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要超越二元對立,你才能夠真的看到真理實相。因爲衆生常常訂一個很嚴苛的標准去找善知識,慢慢找到符合你所要的善知識之後,然後又鎖定在這個人相上面。
如果你鎖定在人相上面,就看不到真理實相的,這就是【金剛經】所跟我們講的。如果沒有超越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真的看不到真理實相。所以佛陀也都一直希望我們能夠破除那些人我相,不要抓住某個人,真的是要見法、依法,到最後你還是一樣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假設你現在聽我講的課都不錯、很法喜,有一天當你發現我的某些觀念不符合你所要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把我過去所講述的推翻掉。因爲對這個人印象不好,所以他講的法就全部一概的全盤否認,人類常常是這樣。
我們要體會到人方面的善知識認定爲是「指月的手指」,是協助我們去看真理、看到實相,至于他所講的是真?是假?我們從法上去求證,從法上去求證。如果你從這個人上面,現在假設你界定我們修行人就是要素食,以前我以爲這個人是我的善知識,當我還沒有見過他的面、聽他的錄音帶、看他的光盤,覺得好歡喜,覺得他好像是一個善知識,但是當我後來了解他之後,他竟然有吃葷,這個就不是我所要的善知識。
今天你能不能單純回到「法」上?因爲包括佛陀本身也是不會強調葷素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要怎麼樣選擇,能不能就是尊重自己;而別人怎麼樣,我們也一樣尊重別人。他爲什麼這樣做,你有興趣可以去探討,但不要因爲他所做出來不符合我們的意思,我們就把他否定,這樣會阻斷掉我們跟真理的認識。這一點提出來跟大家勉勵,這些都是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
像我以前跟人家學習的時候,都是抱著如果這個人他有某方面…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