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结果「自我」就一直很怕「无我」,然后躲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只要这些境界所展现出来,不符合自我欲求时,你就都在苦海里,你的亲人、你的「我所」种种亲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不符合你所要的时候,你就在苦海里。如果你不想要这些境界,包括宗教、种族、国家,当它产生的时候,你又都是在苦海里面。这就是种种界线,众生一直在划分、划分,包括这个「自我」也都是这样四分五裂。在解脱之路的过程中,佛陀为什么一直在告诉我们要来到「无我」的世界,就是要把种种的这些界线、这些城墙,以及十个结,就是那十道墙让你的「自我」躲在愈小的空间里面,你今天修行解脱,就是要把这些墙一一去除,解脱的过程就是这样。
第一,要先让「自我」慢慢的统合起来,如果你的内心「自我」世界里面无法统合起来,身、心分裂本身就是苦的,假如你本身痛苦就没办法真的去包容这些境界,因为这些境界展现出来不符合我意的时候,你就是起瞋、就是痛苦;如果符合你的意思,才会高兴、快乐。
所以,你必须先从「自我」慢慢统合起来,把这些所划分的界线慢慢消除。这只是表面意识跟潜意识慢慢的溶合,再来内心世界这些呢?这个界线慢慢能够接纳自己的丑陋,敢愿意如实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丑陋,这样你的生命才不会厮杀,才不会浪费掉。
所以,你的内心世界必须要慢慢的统合,必须要有很深、很深的反观觉察力,你才能够看到内心里面深层的鸿沟,内心世界慢慢的统合,你才能够跟这个身、心统合。当身、心统合之后,身体的界线慢慢消除了,这时候你的生命才会来到一个有机生命体的完整世界。当你的生命慢慢统合完整,你不再互相厮杀,不会在身心、物质或是精神方面,比较哪一个比较重要,你会以平等心来接受这些,所以当你身、心统合的时候,生命潜能才会慢慢的发挥出来,开发出生命的潜能。你的生命本身来到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潜能渐渐的发挥出来,就会有更大的雅量去包容。你以前所在主宰的种种那些,就不会用着自我意识去套、去框,你会有更大的雅量。所以这时候你会以爱己之心去爱别人,你跟家人、众生的这些隔阂,会慢慢的去除掉,界线也会去除掉。
把内心的这些慢慢统合之后,你的心胸愈来愈宽大,就会来到超越宗派、宗教、种族。宗教、种族、国家界线的隔阂是很不容易超越,还有人类跟植物之间的隔阂也不容易超越,人类跟法界大自然的隔阂也都很不容易超越,你以前所漠视否认的这些,会慢慢的跟这些溶合,这是来到逐渐来到「超人格」的层面,当你慢慢再深入、再深入,「自我」跟整个法界就是完全的消失,来到佛陀所讲的「无我」。当「自我」消失,种种界线没有了,就跟整个法界、跟整个大自然、跟众生就是一体的世界,因为你没有种种的隔阂,所以你就没有种种的对立,真正的净土、真正的天堂、真正的极乐世界马上就现前。所以,整个身、心、灵的统合,只是在前面过程,再来心灵不断的成长,智能不断的成长,心胸不断的成长、开阔,到后来就是来到「无我」的境界,整个解脱之路就是这样,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协助大家能够真的很快速的迈向究竟解脱。
我们对佛陀的尊不尊敬不在于形象、语言上,而是在于你怎样去「为法做见证」,这才是真正对佛陀的尊敬,也是对佛最大的供养。
KenWilber 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相当的大的瓶颈,后来接触到了老子、东方的神秘学之后,发现整个人生的大疑惑这样解开了,KenWilber真正最后的突破就是接受老子的很深的启示,才能够跳脱出二元对立矛盾之中。本书的37页也有列出【老子道德经】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为什么皆知美之为美会变成恶呢?为什么「皆知为善之为善」是不善呢?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都认为说,要是非、好坏、善恶分明,老子却认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因为人类本来是活在一体的世界里,但是有「自我」之后,就用「自我」去界定,就很糟糕了,然后顺我则是、逆我则非,顺我则生、逆我则亡,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当「自我」一标出来之后,无边的苦海就这样产生了,但是一般众生不容易觉察到,这真的要有很深的反观、很深的深观之后,才能够看到最深层的矛盾、最深层的问题之所在。所以老子就讲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但是真正能够体会到个中深义的有几人呢?你以为老子是倡议愚民政策,不希望我们有智慧…,但是绝对不是这样的,是最高的智慧来到一体的世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真的可以参研,其中有很深的涵义。庄子此述「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就是你只是要崇拜,你要什么呢?「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人类都只要一半。「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人类的苦就在于我们都只是「要一半」包括为什么夫妻的冲突会不断呢?因为你只要你要的一半,但是每个人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如果你不能够包容他的缺点,冲突就不断了,而且很多你所排斥的及认为是缺点未必一定是缺点。
比如先生下班回家喜欢先看报纸,然后再做其它的事,你就认为这样不符合你的期待,觉得先生应该要帮你洗碗、帮你洗衣、要帮你做什么…,但是你有没有体谅他一天在公司里面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以及种种的是是非非、各种的考验。人们总是常常站在一个我们想要的角度、我们预盼的角度,希望对方能够符合我们所要的角度,这就是那种冲突不断的原因。
另如我们在寻找善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是带着你要的框框标准去找,就是所谓的心态,更具体深入的剖析就是:如果一个嗜赌之人,就会去找喜欢赌博的人;如果你喜欢玩股票,就会去找股票分析师;如果你喜欢打网球,就会去找网球高手成为你的老师,这就是你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去找这方面的的善知识。
修行上也是如此,当你找到最初认为是一个善知识,但是后来没多久呢?你一直希望这个善知识他所展现的,都要符合你所要的框框标准,如果他有某些展现出来不符合你所要的时候,你马上就翻脸、马上就否认,包括听经闻法也是这样,一般众生常常是找自己要听的法,对一个善知识的期待也常是认定他所讲述的,应该符合我要听的角度。如果这位善知识不是真正的明眼人,刚好你们两个就在那里互相缠缚,你喜欢什么,这位善知识就讲你喜欢的,你高兴、他也欢喜,这就是佛陀所讲的「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
你是要找寻所要的善知识这种框框模式,还是真的要解脱呢?如果你真的要解脱,一定要跟过去很多的观念习性,都要有无限可能的空间,否则当你在找寻善知识的时候,现在假设你觉得这位善知识很不错,当你听闻他所说的法不错,想要多亲近他。当一段期间之后,因为你以前听闻的讯息是认为修行人都是吃素,但有一天当你发现「奇怪?我的老师怎么没有吃素呢?他怎么也有吃荤的呢?这个太失望了啦!」很失望就觉得这个不是我所要的,就为他有没有吃素,你就把他从原来你所景仰的善知识角色把他推翻掉了,因为你心里面的框框,认为修行人、善知识就是要吃素。以上是举例。
为了坚持的一些观念,然后否定掉其它的优点,就像一个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优点,如果你把他当做是一个善知识、偶像,去崇拜他、去尊敬他、去恭敬他,但是只要他有百分之十展现出来不符合你意的时候,尤其这方面又是你深层里面最在乎的,甚至只要百分之一是你最深层里面所不想要的,你马上就推翻掉。只要这个「一」不符合你的意思,你就会否定其它百分之九十九。
在夫妻之间的相处、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相处,以及上司、属下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能不能让他的优点发挥出来,我们多包容他的缺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不要总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要超越二元对立,你才能够真的看到真理实相。因为众生常常订一个很严苛的标准去找善知识,慢慢找到符合你所要的善知识之后,然后又锁定在这个人相上面。
如果你锁定在人相上面,就看不到真理实相的,这就是【金刚经】所跟我们讲的。如果没有超越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的看不到真理实相。所以佛陀也都一直希望我们能够破除那些人我相,不要抓住某个人,真的是要见法、依法,到最后你还是一样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假设你现在听我讲的课都不错、很法喜,有一天当你发现我的某些观念不符合你所要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把我过去所讲述的推翻掉。因为对这个人印象不好,所以他讲的法就全部一概的全盘否认,人类常常是这样。
我们要体会到人方面的善知识认定为是「指月的手指」,是协助我们去看真理、看到实相,至于他所讲的是真?是假?我们从法上去求证,从法上去求证。如果你从这个人上面,现在假设你界定我们修行人就是要素食,以前我以为这个人是我的善知识,当我还没有见过他的面、听他的录音带、看他的光盘,觉得好欢喜,觉得他好像是一个善知识,但是当我后来了解他之后,他竟然有吃荤,这个就不是我所要的善知识。
今天你能不能单纯回到「法」上?因为包括佛陀本身也是不会强调荤素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怎么样选择,能不能就是尊重自己;而别人怎么样,我们也一样尊重别人。他为什么这样做,你有兴趣可以去探讨,但不要因为他所做出来不符合我们的意思,我们就把他否定,这样会阻断掉我们跟真理的认识。这一点提出来跟大家勉励,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很容易犯的。
像我以前跟人家学习的时候,都是抱着如果这个人他有某方面…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