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四編《論佛學書》覆梅撷芸書(七則)

  覆梅撷芸書(七則)

  覆梅撷芸書一

  連接二函,于菩提、般若義詳細明辨,可謂古之勤勇哲人。漸亦何知,但本聖言解析之而已,敬述如下:

  來函問般若與菩提何分,般若是根本智,抑是五及五俱意識,又四真中之前二及率爾或至決定,或現量亦比量,皆是般若否?

  答:自唐宋以後,說教多不娴名相,所以紛纭難悉。龍樹《智論》,明明說觀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是則非實相觀皆非般若也。實相者涅槃也,菩提,全體與涅槃相應也;除全體相應而相應者,般若也;是謂般若爲行中相應,菩提爲果中相應也。龍樹說世間現量如牛羊眼,非涅槃相應之現量,爲有漏故也,有漏必流轉也。嗟乎!般若豈易言哉,必與真應,乃見道,入地稱修六度,然初地入定無漏,出定有漏,必六地滿盡、七地無相,方稱出世,自初至六配度以次,至是乃可雲般若耳。地前所修,隨順般若,趣向般若,臨入般若,權稱般若,非實般若也,非波羅蜜多也。般若既稱爲觀實相慧,是爲無漏行,如來盡未來際作諸功德,豈無所行哉?般若爲佛後般若無漏行,在《華嚴》爲佛後普賢行,佛與菩薩判之以位,豈判之以事哉?審此則一切所疑皆可解矣。

  來函問:四智是般若,抑是菩提?

  四智是般若上分析之相(依各識而分),般若是四智上發現之行。

  來函:叁德不說菩提,意涵般若中,或文字通用,否則依龍樹言,但有般若而無菩提矣!

  答:菩提是果,般若是行,涅槃之解脫身,此一德大小相同,涅槃之法身是大牟尼,小不能與。所以不能與者,有菩提,無大菩提故也。大菩提以出纏真如爲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如是而成,此所謂無住涅槃也。菩提者,佛之果名也;般若者,佛所以爲佛之行也,即化身、報身之行也,即佛後之行也。叁德以法身對解脫身言,而法身以般若現,法身即菩提也,法身亦佛之異名也,非不言菩提也。

  來函問:觀緣智、十二緣、菩提、涅槃四種名相解釋,藉明有因因、有因,有果、有果果之義?

  答:觀緣智者,觀十二緣實相之觀慧也,即般若也。十二緣者,中道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煩惱即菩提也,十二緣實相是佛性,佛性猶胎中人,佛猶出胎人也。菩提者,佛也,由佛性而佛,即胎中人而出胎也。涅槃者,法住也,清淨法界,一真法界也。此所以顯得,由菩提顯也,菩提則所生得也,成佛然後見性證真也。是故以智而得緣因因,而後因成也。佛性而佛十二緣,而菩提,因果自然之理也。以生果顯究竟果,所謂以佛用得佛體也,所謂以果歸果果也。略談數語,詳須多讀經論,《大智度論》是極要也。

  (1941年12月6日)

  覆梅撷芸書二

  前覆書論般若義數條,想已寓目。今複得來書,問般若義數條,想見公用功至勤,研討深入,故又答之,幸察。

  來書一問:般若爲用,而言真如是般若,若般若爲體,則無爲法不應是用?二問:經既以真如爲般若,相宗又以真如爲圓成實,而經言般若非圓成實,何耶?叁問:經言見聞嗅嘗無常癰箭,又言諸法空相,不生不滅、非染非淨,何耶?

  一答:凡學須根本義明,本義不明,一切自礙。此有二義:一、二轉依非一非二義;二、舜若言是空而無,舜若多言是空性而有義。二轉依非一非二者、菩提與生滅合是用(化即是用),涅槃不與生滅合是體(非化即體),不能渾而爲一法故,此化、空二法,莫不皆以空空而空,不能分其誰空誰化。蓋正智緣如時,能所相應非二相故,一相寂滅而無相故,此是〈空性品〉經義,請披讀其文而研之。般若是菩提因、觀實相慧,觀慧自是用,而非與體爲一也。慧與寂應爲智緣如,自不與體條然異而爲二也,就慧義邊言爲用,就應義邊言爲體,所以文于各處不同也。

  二答:叁性是依他起上事,與依他異而爲遍計,不與依他異爲圓成,皆用邊事,叁性不離唯識也,文既就般若相應義邊而言是真如,則非談觀慧用邊事,故言非圓成實也,唯識以用圓成爲真如,亦其與體相應而已,故曰即是唯識性也。

  叁答:《心經》“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此空是空性也,色空不異而即,則空相即法相,法相即空相,皆實相也,實相之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此空相是實有也,其非系非離系,亦如是也。非實相之色,空中無是色也,即見聞嗅嘗之色,無常癰箭,空中實相無是色也。此間《教訓釋》稿在證剛處,公可函索,是稿無義不陳,若得一讀,公自此諸義冰釋,無複疑問矣。然菩薩病爲衆生病,或是後更多問,亦不可知。

  (1941年12月19日)

  覆梅撷芸書叁

  頃讀叁日來谕,敬悉一切,《院訓釋》已刻竣,前示加入之義,已加入呈覽。唯淨土義則無從加入,蓋與此文談佛境義、尚頓義不同,又與菩薩行由漸而頓義不同故也。唯智學染舍而取淨之第八淨土義,言瑜伽所生勝于極樂,已有他力意,但比較極樂之生爲勝而已,故亦不必加也。若要另發揮一文,容俟他日爲之。

  第二函四問,如經論之問,透辟無倫,此是菩薩代衆生決隱析疑之作,豈真少讀書而幼稚者哉?今爲答之。凡人情執,無義不求死式,而絕無虛靈空活之趣,故悟解不生,貫通無日矣。此有五義:

  一、無余界非斷滅一切人境也,但微妙不可思議而已。所謂一真,所謂清淨,一切無少欠缺,故言二種寂滅:一、寂靜寂滅;二、無損惱寂滅。無損惱寂滅,則無邊功德具在也。

  二、菩薩學時非證時,學時于無余界但遊觀而不入住,證時則學滿而可入住。然亦入大定窟,而非入滅也。故菩薩無住,以學滿而證爲止。佛無住,以證後相應先時菩薩發願,今日遇緣發現以作功德爲始也。

  叁、佛更不複志願,志願皆爲菩薩時具足,滿足而後成佛。無爲之狀,即爲隱爲不現。其作功德,皆應菩薩時志願而已。化身報身不論矣,多寶塔中,涅槃佛說《法華》,即是此義。

  四、常、樂、我、淨具攝叁德。小德名解脫身,大德名法身。所以能法身,惟般若爲能,故曰叁德。涅槃八相中,聲聞但六。六即解脫身,不能真實,即不得法身;不能我、常,即不得般若。常,是法住;我,八自在,大作功德正是八自在威力也。

  五、如如如如智不可言一言二。即空理與色法亦不可言一言二。般若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然。總之,微妙境界,一切無缺,非一切斷滅也。

  略陳五義,四問之疑不出乎是也。隱而不現,佛微妙身,衆障不相應不相見,說隱而不現,入大定窟無爲自適,說隱而不現也。無余涅槃之色,即微妙色,如無色天之淚下如微雨也。法住之常,對斷滅或間斷說,非如執家說死常也。《內院雜刊》雲:如來變化至隱而不現,文引《密嚴》。此寂滅境至對大說色,引龍樹《智論》。

  (1942年2月12日)

  覆梅撷芸書四

  問:《華嚴》“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半偈不明,疑是譯者之誤筆。

  誠然誠然,藏中此種處甚多,明唯識者當能一一了然,故吾《院訓·釋教·研究文字》,最初在唯識宗也。欲詳半偈,當詳一法界,今釋之。出纏爲法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故凡諸佛身皆謂法身,淨業圓滿,等同不異。據不異言,謂一法身,非塵塵諸佛共一法身也。無法非空,豈猶有刊定一法爲一法身哉?法在人爲法身,法在法爲法界,故名一法身,亦可名一法界也。諸佛各一法界,此之所謂諸佛非一佛也。諸佛同一法界,此之所謂法界不異,淨業如一也。法界無量無邊,周遍圓滿,必無不淨,故時須叁僧祗,有情須皆作得度因緣,然後成佛,謂爲法身,一切有情皆一法界中法故也。何謂一切有情皆吾一法界中法耶?托質變相,皆吾相分,一也;互爲增上,二也;皆遍一切,光光相網,叁也;故一切有情皆吾法界中法也。諸佛唯一法身,譬如同業衆生感報娑婆,皆網于一處,謂爲一世界,其實皆無量無邊有情之無量無邊世界也。

  (1942年2月22日)

  覆梅撷芸書五

  來函謂此次致恩洋信中,精義甚多,可否由公或令門摘出若幹段,俾日後及現今十方得讀雲雲。敬遵所命,節各函義如下:

  道之不明也,一、不明權實之法,而將權作實;二、不明總別之法,而得總或不得別、得別或不得總。由前而說,是爲舍月觀指;由後而談,是爲負固不服。欲道是明,焉能忽此,請略言之:慧日休光,部執競計,世友以諸部駁雜而立有部,分別以有部執私而變經部,大乘龍樹始創空醫有,大乘無著複明有拯空,賢首、天臺又以性相各诠一隅未能融貫,于是華嚴圓融、法華一乘之教出。諸宗林立,固自有其誰是誰非、誰正誰頗,今且不談。談凡立教者,皆自挾補偏救弊之意以俱來之旨。推其補救之迹,因彼而後有此,此雖成理,卒系于彼起,誰爲崛起一峰插天天外飛來無因緣而契第一義,則皆非是,是故教外有宗不可謂全屬虛妄也。既非虛妄,不應毀棄,所不毀棄者,又非是便其悟貪其頓也,誠欲直握骊珠、破陣擒王,認實爲實,不欲認權爲實也!念念佛,法法佛,非教非禅,教之步步爲營,宗之念念注的,誠欲其相成也,則所謂佛境而菩薩行也。徒知佛境,知總不得別,禅與天臺方便入門之術覺非盡善;徒知菩薩行,知別不得總,則般若明義,雲何後世而增上慢哉?《瑜伽》立教,雲何後世而蹈入破碎支離哉?是故負固不服者大可慮也!

  遍一切法皆是性,皆是相,性遍一切法故,有七真如;相遍一切法故,有真如相、法界相。不可分一切法中但因緣所生法爲相,但無爲法爲性。性相二宗之名,爲自來[衛/言]說所誤,今應矯正。

  菩薩攝受有情爲一體是也,而不達有情本來一體,則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謂所以然耶?大悲者,佛法根本也,若不從一法界出,有何交涉而謂之根本哉?菩薩攝有情爲一體固也,何以有情爲有情、我爲我,而談一體而能一體耶?又何以不相交涉,而談攝受而能攝受耶?必推至一切有情皆吾一法界中法,取懷而予,乃能一體,乃能攝受。是故不達有情本來一體,參理解義終未徹也…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四編《論佛學書》覆梅撷芸書(七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