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二編《佛教教育》釋悲訓第二

  釋悲訓第二

  體相一

  悲者,法爾如是,自然而具,現成不求,固有不後,盡人能由,而不知其所由。有悲者,有情;無悲者,頑冥不靈。有悲者,含識;無悲者,木石,無想外道無六識,不害心法長夜淪失。有悲者,有用;無悲者,無功德。有悲者,有生趣;無悲者,焦芽敗種,萬溉不殖。有悲者,不住涅槃;無悲者,沈空趣寂,斷滅而酲醉。法界之所呈,世界之所成,一悲之流行而已矣。智者隱也,悲者顯也。隱固須研索,研索而有得則樂。顯不待研索,證而得,不證而研索,終日暌隔。談虎而色變,固有異乎衆人之所畏者矣。請言其相:有悲恻,有悲切,有悲迫,有悲淒。

  何謂悲恻?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疾雷動,震驚百裏,百谷草木皆甲坼,悲亦如是。一恻然,而天地萬物之情周洽旁皇,淪肌浃髓矣。足奚不語,頭奚不履,百骸五官各封其域,老死不往來,終古不相襲。然有脈絡,速于置郵,捷于響應。牽一發而全身動,針一孔而周身痛,病一目而充滿其身,若無所容,夫乃謂之一體一身一人。悲亦如是。父子不同財,夫婦兄弟分崩離析,何況路人異國?凶年饑人相食,何況禽犢?一恻然,而我人衆生痛癢休戚,鹹歸一致,達乎百爲,貫乎萬事。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蠕動蜎蠉,草木金石,有情無情,以順以祥。悲恻之爲用也,豈不大哉!

  何謂悲切?躃踴如儀,五月居廬,而不見其瘠;叁視兄子疾,而帖然竟夕;禮非不善也,執之且益其慢也。心脾之痛,纏而愈纏,無隙而他容,無情而異用。如箭而的趨也,如錐而下入也,叁軍環列而無視也,赴蹈湯火而不知也,故唯悲也,有是切也。《地藏本願經》:婆羅門女以母崇邪,時已命終,悼必隨業。晝夜哀戀,遂賣家宅,廣興供養,禮覺華定自在王像,自傷悲念:佛一切智,今日若在,必告母所。垂泣纏戀,久不能已。忽聞空言:念爾逾常,告爾母處。女則舉身投撲,支節損折,蘇甦有覺。續聞空言:爾但返舍,端坐思惟覺華名號。女如教行,一日一夜,忽到業海,谂母出獄。此業海者,二事乃到:一者、菩薩悲力;二者、衆生業力。此之所謂切也。《大智度論》:阿育王弟韋陀輸王,王閻浮提,上妙五欲。七日過已,阿育問言:所樂暢不?答言:不見,不聞,不覺。何以故?旃陀羅日日振鈴,唱:七日過,汝當就死。我聞是聲,雖王閻浮,上妙五欲,憂苦深故,不聞不見不覺。此之所謂切也。

  何謂悲迫?空之至也,大地平陸,不得不沈。大浸之稽天也,九州下民不得不墊。劫火之兆也,金石不得不流,土山不得不焦。大風之揚也,巨木百圍不得不于喁,海不得不飛,山不得不移。悲之迫也,身命不得不施,人我衆生不得不夷,大位大富貴不得不棄。境亦爲之奪,人亦爲之奪。世界叁千,動起踴震吼擊,六種十八相震動。是故那羅延力不如業力,業力不如願力;願力能有威力,由于悲力。

  何謂悲淒?與樂之謂慈,拔苦之謂悲。苦何爲拔?淒之象不可一息留者也。萬物自由暢遂,由有生意,生由于緣,緣由于集,集由于相應不相違。需火而冰至,需水而熱至,需空而塞至,需明而暗至,需盛而衰至,需稱而譏至,生意索然而自由剝矣。萬緣相違乃至法界全違,斯苦之至矣。差重而極無間阿鼻,差輕而極天下不如意事,皆淒之象,一息而不可留者也。然而生意暢遂,集苦之媒,生必有死,黑暗其妹,光明其姊。是故菩薩知苦之來,得苦之實,亦以爲至淒之象,一息而不可留者也。是故拔苦之道不曰生意,而曰平等平等,遍一切一味;不曰暢遂,而曰涅槃靜寂。

  悲之流行也,孔家得其恻,墨家、道家得其切,唯淒與迫,誰亦不能得。兼之而大之,又複不可思議者,菩薩行也。悲之體相如是,一産生妙有至強有力之母而已矣。

  悲然後有衆生,有衆生然後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後有大乘,有大乘然後有六度四攝,有六度四攝然後有一切智智,有一切智智然後有諸所分別。如或不然,悲則無有,而諸所分別則無源之流也,無根之木也,無的之矢也,無果之芽也,禽犢之言也,兒戲之行也,君子不貴也,有心人之所傷也。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瑜伽》四十四)。是故菩提心爲因,方便爲究竟,而大悲爲根本(《大日經》一卷)。是故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之母,諸佛祖母,菩薩以大悲得般若,以般若得作佛(《大智度論》二十)。

  差量二

  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必有悲。大鳥獸喪其群匹,越月逾時,反巡過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後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然後乃能去之。此悲之發乎鳥獸者也。喪群落魄,冤幽孤孽,親亡戚離,國隕家索,變徵風騷,天地暗色,此悲之發乎人者也。凡若此者,局于一身,止于當境,以悲還悲,隨順天然者是也。不局于一身,不止于當境,一身之外必及其他,當境之余乃有施設,匪獨陶寫,匪任喪頹,極其莊嚴,盡其神力,則出世聖人一絕大事。《叁昧海經》:悲者見衆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極悲苦,遍體雨血,而欲拔之。如此悲者有百億門,廣說如大悲叁昧。茲總略說,有叁種悲,如《無盡意問經》:一、衆生緣悲;二、法緣悲;叁、無緣悲。

  衆生緣悲者,以悲相應,恚恨怨惱一切都無,廣大無量善修其心,遍滿四維上下十方世界衆生,名衆生緣。是等多在凡夫行處,或有學人漏未盡行。

  法緣者,破我相一異,但因緣續,生諸苦蘊,其法原空,衆生不知而欲除苦,愍之令除,爲俗法故,名爲法緣。是等多在漏盡羅漢、辟支佛行。

  無緣悲者,不住有、無爲,不依過、現、未,心無所緣,緣自不實,衆生無知分別舍取,乃以智慧令知法相,是名無緣。

  是等悲相,但諸佛有。如給貧人,有是叁等財寶真珠,叁緣差量應如是取。《大智度論》:四無量悲名小,十八不共法悲乃名大。余人心中悲名小,佛心中悲名大。菩薩之悲視佛爲小,視二乘爲大。小悲觀衆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悲憐愍,而能令脫。遍滿十方叁世乃至昆蟲,悲徹骨髓,心不舍離,衆墮惡道,一一代苦,得脫苦已,欲樂、禅樂,悉令滿足,比佛大悲,千萬分中不及其一。何以故?世間苦樂,欺诳不實,不離生死故。《智論》又言:大慈大悲,乃不應如迦旃延法分別求相。諸師取用迦旃延法分別顯示,不應信受。迦旃延言:大慈大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系法世法,是事不爾。大慈大悲,是名一切佛法根本,雲何乃言是有漏法、系法世法?

  雖有難言:佛法本乎悲,如蓮出淤泥。然無礙解智一切法淨,一切習盡,悲亦應淨。

  雖有難言:慈悲不能離衆生想。然唯羅漢不得衆生相取相而生悲,佛不思議,不得衆生相不取而生悲。

  雖有難言:無漏淨智不緣一切,唯有漏緣。然非佛說,迦旃延說,有漏緣假,無漏緣真,故唯無漏方緣一切。

  略述經論,了然朗然,不俟疏釋。抉擇取最,循而行之,是在有智。

  威力叁上

  天下非人情,逾常理,最不可索解者:舍身飼虎、大地震動二事。身至寶也,舍至輕也;虎至殘也,飼至奉也;輕其寶而奉于殘,惑之甚;絕誕,不可以訓。至堅者大地,至脆者震動,乃堅而脆用,地厚載物,藐焉一身,渾然中處,烏獲舉千鈞不能舉其身,一人發願而大地震?絕誕,不可以訓。然而釋迦行之矣,然而行之而釋迦矣!其要奈何哉?曰:此大悲之威力也。常見者不知也,貳偷者不能也,無悲者不足與談也。然而有情多悲,願與談舍身飼虎義。略舉十義:

  一者、舍身飼虎義,是唯一義。殺身以成仁,舍生而取義,一舉以爲重,萬退而爲輕。若舉鴻毛,泰山可輕,若舉蟬翼,千鈞可輕。以珠彈雀,以子治味,以國、以頭顱、以名、以業博嬉,不問其誰何,然能趨于一。此之所謂一者、拔衆生苦而已矣。

  二者、舍身飼虎義,是決定義。身者危脆,決定不可留,不舍于今必舍于後,不舍于功德必舍于死魔。虎者有情,決定依食住,強時自飼,羸時他飼,有物物飼,無物身飼,物勢屈飼,菩薩宏願飼。衆生苦決定拔,無漏無苦,涅槃無苦,無漏其軌,涅槃其鄉。先其煩惱,次其寂靜。

  叁者、舍身飼虎義,是至極義。施王位,施妻子,乃至施腦髓心脾,是爲施輪之極,身以外無有加于其所愛也。與有德與旃陀羅,乃至與虎狼惡獸,是爲受輪之極,虎以外無有加于其所不愛也。皮船渡海,沈于一孔;千仞之堤,潰于一蟻;建立者不留隙,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中庸者至善,至善者事理當然之極,曰擴充,曰致,曰建極。亦何嘗極端爲害、模棱中庸哉?

  四者、舍身飼虎義,是快足義。俠士複仇,所志遂,所求得,死而含笑。菩薩拔衆生苦,衆生苦拔而快,菩薩自不得不快;衆生快而足,菩薩之快自不得不足;菩薩無自樂,以他樂爲自樂故。

  五者、舍身飼虎義,是無礙義。計較一礙,躊躇一礙,恐怖一礙,我愛一礙,深惡一礙,他阻一礙,無助一礙,癡惘一礙;舍身飼虎,諸凡障礙,一切皆除。

  六者、舍身飼虎義,是不撓義。勝己不撓,能忍不撓,且談能忍。大象入陣,直沖不縮,能忍鼓聲、螺聲、角聲、大叫喚聲,能忍寒熱、蚊虻、毒蟲、風雨、饑渴,能忍鋒镝、弓弩、箭矟、戟劍、刀鉾,如是能忍,則爲有力,超勝一切,則可以語舍身飼虎事。

  七者、舍身飼虎義,是平等義。自他不等,人畜不等,恩殘不等,順逆不等,受拒不等,生死不等,有空不等;舍身飼虎,一切平等。

  八者、舍身飼虎義,但顧自義。但顧自願,不問福田不福田故。又但顧他義,但顧他苦,不問堪任不堪任故。

  九者、舍身飼虎義,是蓦直義。蓦直是現量,是本真,非鹵莽,非滅裂。何以故?願夙植故,悲所驅故,精審于他日故。

  十者、舍身飼虎義,是習成義。其力已充,其念能舉,其行…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二編《佛教教育》釋悲訓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