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羅漢寺走出的一代大師——桂侖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東晉廬山慧遠爲初祖,以信徒往生西方淨土而得名,主張人們所居住的現實世界是“穢土”、“塵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淨土”、“佛國”,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中之淨土。人們只要生前口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在死後往生西方淨土,達到解脫。宋代以後,中國佛教主要是以修禅爲特點的禅宗和念佛爲特點的淨土宗兩大勢力,佛教的發展趨勢是禅淨兩宗思想的結合,所以禅淨相合,禅淨雙修是後期中國佛教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桂侖雖然是一位有成就的大禅師,在修行上能做到常人所不能的不倒單的本事,但是他對念佛的淨土修行也是非常重視的,在他的身上也反映了中國佛教晚期主流思想的禅淨雙修思想的烙印。淨土宗的念佛思想和修行,對他來說,一樣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桂侖說:“禅宗法門,坐斷生死;念佛法門,了了生死。”這很形象地說明了禅宗與淨土宗之不同,以及在對待生死問題上所采取不同的修行方式,亦即禅宗是以坐空世界來擺脫生死,淨土宗是以念空世界來了斷生死,雙方雖然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殊途同歸,目的一樣,都是爲了求得解脫而設立的。他又認爲:“念佛是了生死的道理,生死不了,念生念死,生死無有了期。念佛打七,怎麼打法

  生也不知,死也不曉得,都是雜念妄想煩惱無名。怎麼能了呢

  叫你雜念妄想一切打斷,打得念頭死,活著見彌陀,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①這是說,念佛了生死是非常重要的法門。禅宗有“禅七”,所謂禅七,是指在禅堂的修習者以七天爲一期限坐禅,通過若幹組期限,經過嚴格有序的修習訓練之後,最終提升自己的境界,達到一個新的認識起點。在佛教界裏,禅七也稱爲“打七”。念佛也可以“打七”,衆生之所以執著于生死,皆爲“雜念妄想煩惱無名”所爲,因之通過念佛打七的活動,打掉生死的念頭,即可“活著見彌陀,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所以桂侖強調念佛說: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活著見彌陀。

  彌陀本自性,念佛了生死。

  念佛念明(心)性,參禅參精進。

  幹稀本是米,佛法原是心。

  早年的桂侖在七塔寺西方殿當香燈時,就坐參觀音如來名號,心裏從此豁達,這是他在朝拜普陀山之後,與觀音菩薩結緣而得到感應的結果,所以他以念想觀音爲其念佛的特點。甚至將這個法門提到了“是了生死利祿”的地位,可見顯得多麼重要!他曾經給上海的佛弟子寫信,談念觀世音的重要性:

  上海市佛教居士林

  諸位大居士慈鑒:

  西方叁聖,念佛法門。觀音圓通,通是通您心。過去正法明如

  來,現在是觀世音。音聲是佛事,宏法是家務。您若不聽,是有口無

  心,念佛不知道,不念佛也不知道,不知道菩薩是功德母,大慈悲

  佛,是話不聽,父母不管您了。所以念佛法門是了生死利祿,生死不

  了,念佛不知道,不念佛也不知道,不知道怎麼了, 自己念自己聽,

  口念佛耳朵聽,心念佛,念佛念心,心念是佛,佛念是心,心心相

  印,是心彌陀,是心是佛,少說一句話, 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

  何愁見彌陀,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晚年的桂侖傾心于淨土,特別看重念佛的法門,增加了“專念彌陀爲主課”,認爲“阿彌陀佛一句名號橫遍十方,能使衆生跳出叁界,是無上的醫王”。世俗世界的衆生有情都居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之中,其中欲界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特點;色界雖遠離欲界淫、食二欲,亦無女形,已經具有清淨色質等因素,但尚有色質,仍然不空;五色界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的心理現象,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因爲沒有達到心物兩忘的境界,仍是不空的現象。所以這只是到達了一個較高的境界而已。佛教稱佛能醫治衆生的病惱,是大醫王。阿彌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在這個西方世界內的衆生已經擺脫了諸苦,個個顔貌端莊,聰明智慧,生活快樂,國家也安定團結,城市建築精美,伎樂充斥,梵音缭繞,一片莊嚴淨土。人們只專心事佛,勤守精進,死後即可悅意七寶而化生,進入該世界。阿彌陀佛因爲接引衆生跳出叁界。所以他被看做是“無上大醫王”。

  桂侖對念佛的理論曾經做了一番深索,而且形成過自己的一套特有的風格。例如他對“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句有獨自特有的解釋。他說:

  我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生死妙道,

  無心思意念,

  阿八萬四千,

  彌叁丈骨髓,

  陀橫遍十方,

  佛明心見性。

  這首詩偈可以從二個角度來看,從上到下可以明顯讀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但是從左到右,則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每一個字的專門注解,代表了一個意思或中心主題。例如, “南”是“生死妙道”, “無”是“心思意念”(也作“無心思意念”解),“阿”是“八萬四千”,“彌”是“叁丈骨髓”,“陀”是“橫遍十方”,“佛”是“明心見性”。從文義上看,此六字句解的關系大多數應是屬于牽強,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桂侖的苦心所在,至少概括了桂侖的念佛理論體系,即是佛教的念佛以擺脫生死爲妙道或目的,以無心意念爲修行,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爲佛教的精髓,遍布十方,體現了明心見性的妙旨。②桂侖在這裏實際上將禅淨兩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念佛念明性(心),參禅參精進”,佛法廣大,念佛明心與精進參禅是一樣的, “幹稀本是米,佛法原是心”,我們不管是吃稀飯或是幹飯,都是由米做成的,原料是一樣的,只是加的水多水少而已,此正如佛法十方廣布,終不出心法一門,以心爲體,明心見性就是念佛取得的最高境界了。桂侖強調念心的重要性,給弟子寫信說:

  郭大棟居士:

  ……修就是口頭念,耳朵聽。不聽,心就是煩煩惱惱的。要自己

  念, 自己聽,耳根圓通。通,是通您心。心地法門, 弘化是家務,音

  聲是佛事。念頭不變,常寂光土,念不變就會常;寂光淨土,寂而常

  照,照而常寂,寂無所寂。忍氣吞聲,欲氣不生是精進。欲念一起,

  趕緊打斷。打得念頭死,何愁見彌彌,彌陀本是心。念佛念心,心念

  是佛,佛念是心,心心相印。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靜坐常思已

  過, 閑雜莫論是非。坐有寸香,有寸香功夫。一念觀心,觀心無心。

  無心無境,心境俱滅,常樂我淨。因我口述, 因口音關系,寫信人佛

  法淺薄不懂,句子恐有錯,請原 (諒)。 (有便時候, 彭慧便條給看

  就是了。)

  桂侖

  1984、 12、 20

  桂侖告誡弟子“音聲是佛事”,可知桂侖是主張稱名念佛的,具體地說,就是“口頭念,耳朵聽”,耳根圓通,直達心田。但是他又強調了“念佛念心,心念是佛”的念心法門之重要性,心與佛“心心相印”即了生死,廣度一切。念佛也是坐禅觀心的過程,“心心相印”即是“心境俱滅”得“常樂我淨”的境界。念佛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無所寂叁步驟。“寂”是寂滅,即桂侖所說的“打得念頭死”,以此爲基礎,寂而常照是無念,照而常寂是常照,寂無所寂是無所寂,所以淨土念佛的思想在這裏又轉化爲禅觀的思想。佛法是活潑潑的,中國佛教是以圓融、“方便”、“唯心”、“他力”、“頓證”爲其特點,這一點,在桂侖的身上又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八 結 語

  四川什邡是馬祖的家鄉,這裏山巒起伏,人傑地靈,自古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著名的叁星堆文化遺址就在這裏,古老的什邡大地創造了幾千年的曆史文化。深山出隱士,什邡的芸華山一直是曆代修道之人的最佳選擇的場所,馬祖自幼就受到了芸華山文化的熏陶,他所創造的獨特的馬祖禅,是四川文化的具體表現,帶有四川的麻辣味,所以他的禅法直指人心,讓人頓悟,品嘗之後,讓人感到回味無窮,引起遐想……馬祖道一已爲中國佛教徒所熟悉,但是對于桂侖,學者們也許並不十分熟悉,因爲他不是全國有名的高僧,只是行化一方的高僧,但是他的禅修念佛事迹的確感人,因此受到了廣大信衆的擁戴,甚至得到了像趙樸初老人這樣的大家關心,這全是靠他的一生正行而贏得的榮譽。

  馬祖和桂侖都是從羅漢寺走出的僧人,兩人的經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馬祖是四川什邡人,屬于川西平原;桂侖是四川德陽人,也在川西平原上長大,兩人基本上都生活在同一個地區。馬祖出家曾經在渝州,即今重慶地區的寺廟住過,桂侖也在重慶寺院住過。馬祖離開四川,在江西等地創立了大機大用的法門,最後成立了洪州宗。桂侖離開了四川,在甯波弘化一方,以獨特的禅法而聞名于浙滬等地,他雖然沒有創宗,但是也是弟子衆多,化導于當代。所以從羅漢寺走出來的兩位大師都是卓立于世的一代大家,這是羅漢寺對中國佛教作出的貢獻。

  桂侖一生在寺院裏度過了70余年,在甯波七塔寺住了50多年。幾十年的寺院生活,對他來說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對中國佛教來說,在這個高僧不多的時代,桂侖的一生就顯得非常突出了。他拖著一條殘廢的腿,在寺院裏默默地生活,整日修禅打坐,天天念佛誦經,于無聲處見有聲,于無行處見有行。他不識字,但是能將佛理用于生活,用來弘法,《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思想已經被他用的娴熟。幾十年來的踐行,使他對佛教有了深度的認識,六祖的“明心見性”和馬祖的“即心即佛”的思想被他廣爲弘揚。

  馬祖和桂侖用他們的思想與行爲,照亮了衆人的學佛心田,給學佛的人提供了一條解脫生死的道路,他們是衆生有情學佛的榜樣。馬祖生前提倡要用一顆平常心的心態來修持佛法,自始至終把握“平常心是道\桂侖遵從祖師的遺訓,以平常心做出了不平常的事,所以他們受到了人們的尊敬,他們的貢獻會被人們永遠銘記!

  (本文桂侖的資料由甯波七塔寺提供,全文撰寫中得到了桂侖法師的弟子郭大棟和郭奕勤等人指正,特此鳴謝)

  

  

《從羅漢寺走出的一代大師——桂侖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