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相論》卷上。同上第684頁。
〔20〕《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二“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四”。《宋版碛砂大藏經》,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版,第24冊,第515頁。
〔21〕《異部宗輪論》中說:“其多聞部本宗同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叁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如來余音是世間教。”《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下,金陵刻經處重印江西刻經處校刊本,卷下第 4頁。
〔2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初品第一”。《宋版碛砂大藏經》,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版,第 5冊,第234頁。
〔23〕同上,第361頁,第363頁。
〔24〕《金剛經集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220頁。
〔25〕《持世經》卷叁“四念處品第六”。《宋版碛砂大藏經》,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版,第10冊,第216頁。
〔26〕《思益梵天所問經》卷叁“如來二事品第十五”。同上,第142頁。
〔27〕“世尊,若一切法本淨相者,菩薩複得何等清淨法?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一切法本清淨相,菩薩于是本淨相法中,行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不沒不退,是名清淨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凡夫不知不見一切法本清淨相,是故菩薩發勤精進,于是中學得清淨諸力、諸無畏。”(《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八“恭敬菩薩品第二十一”)。同上,第 5冊,第270-271頁。
〔28〕同注〔26〕,第141頁。
〔29〕《大智度論》卷六十叁“釋第四十一品下”。同上,第14冊,第568-569頁。
〔30〕《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五“爲何義說品第七”。同上,第17冊,第39頁。
〔31〕《成唯識論》卷二。同上,第17冊,第114頁。
〔32〕如《大智度論》卷九十五“釋七譬品第八十五”中說:“諸法平等故,是名爲淨。若分別說垢淨相,是事不然。一切法平等故,我說名淨。”同上,第776頁。
〔33〕同上,卷六十叁,第569頁。
〔34〕同上,卷九十五,第774頁。
〔35〕同上,卷六十叁,第570頁。
〔36〕《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一“高貴德王菩薩品之叁”,同上,第35冊,第321頁。
〔37〕《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同上,第 6冊,第451頁。
〔38〕《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一切佛語心品第二”。同上,第10 冊,第356頁。
〔39〕《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隨修品第十四”。同上,第16冊,第392頁。
〔40〕《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攝抉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同上,第15冊,第464頁。
〔41〕《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叁“高貴德王菩薩品之五”,同上,第35冊,第333頁。
〔42〕《佛性論》卷二“顯體分叁性品第二”。同上,第16冊,第867頁。
〔43〕《大乘莊嚴經論》卷叁“菩提品第十”。同上,第16冊,第373頁。
〔44〕《辯中邊論》卷一“辯相品第一”。同上,第17冊,第2-3頁。
〔45〕同上卷叁“辯無上乘品第七”。同上,第11頁。
〔46〕《大般涅槃經》卷二“純陀品第二”。同上,第35冊,第203頁。
〔47〕同上卷八“如來性品第十二”。同上,第232頁。
〔48〕《佛性論》卷二“相分顯果品第叁”。同上,第16冊,第870頁。
〔49〕《金剛經集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32-34、84、99、206、237-238頁。
〔50〕《大乘止觀法門》卷一。《明版嘉興大藏經》,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版,第 3冊,第23,26-27頁。 按,《大乘止觀法門》一文,學術界大都認爲是假托慧思之名的僞作,文中揉合天臺教觀和《起信論》一心二門、本心雖染而淨性不變等思想。此處引用這篇論文,正是因其具有此種特點,並非肯定其爲慧思作品。
〔51〕呂澂先生之說詳見其與熊十力書。參閱“辯佛學根本問題——呂澂、熊十力往複函稿”。《中國哲學》第十一輯,1984年,人民出版社。 按,呂先生析性寂、性覺義甚爲深刻,然其文中嚴斥性覺爲僞說而深惡痛絕之,則似可不必。此亦因爲與熊先生爭辯而極言之,當善會其意。
〔52〕《宗鏡錄》卷一“標宗章第一”。《宋版碛砂大藏經》,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版,第35冊,第420頁。
〔53〕《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楊曾文校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 9,11,12頁。
〔54〕《慧能研究》(日本駒澤大學禅宗史研究會編著),“大乘寺本”、“興聖寺本”。大修館書店,昭和五十叁年版,第284頁。
〔55〕《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第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64頁。
〔56〕《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二。同上,第430頁。
〔57〕同注〔53〕,第18-19頁。
〔58〕《荷澤神會禅師語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0頁。
〔59〕同上,第107頁。
〔60〕同注〔53〕,第51頁。
〔61〕同注〔58〕,第82頁。
〔62〕同上,第95頁。
〔63〕《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22,230頁。 按,五代、宋以後的《壇經》增入了許多內容,其中增入希運所說之法,除文中提到的“本來無一物”一條外,還有一條比較重要的內容,即惠明(敦煌本作惠順)追趕慧能至大庾嶺一節。此節在敦煌本中敘述極爲簡單,僅記曰:“能于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來。”然在《筠州黃檗山斷 際禅師傳心法要》中,對此事則加進了慧能說法的具體內容。文曰:“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爲求衣,爲求法?明上座雲:不爲衣來,但爲法來。六祖雲: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乃禀語。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一內容也完全被增入以後的《壇經》中去了。因此,希運與《壇經》的關系很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禅宗“自性清淨”說之意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