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P6

  ..续本文上一页随相论》卷上。同上第684页。

  〔2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十四”。《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24册,第515页。

  〔21〕《异部宗轮论》中说:“其多闻部本宗同义:谓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如来余音是世间教。”《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下,金陵刻经处重印江西刻经处校刊本,卷下第 4页。

  〔2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初品第一”。《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 5册,第234页。

  〔23〕同上,第361页,第363页。

  〔24〕《金刚经集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220页。

  〔25〕《持世经》卷三“四念处品第六”。《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10册,第216页。

  〔26〕《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如来二事品第十五”。同上,第142页。

  〔27〕“世尊,若一切法本净相者,菩萨复得何等清净法?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本清净相,菩萨于是本净相法中,行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没不退,是名清净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凡夫不知不见一切法本清净相,是故菩萨发勤精进,于是中学得清净诸力、诸无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八“恭敬菩萨品第二十一”)。同上,第 5册,第270-271页。

  〔28〕同注〔26〕,第141页。

  〔29〕《大智度论》卷六十三“释第四十一品下”。同上,第14册,第568-569页。

  〔30〕《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五“为何义说品第七”。同上,第17册,第39页。

  〔31〕《成唯识论》卷二。同上,第17册,第114页。

  〔32〕如《大智度论》卷九十五“释七譬品第八十五”中说:“诸法平等故,是名为净。若分别说垢净相,是事不然。一切法平等故,我说名净。”同上,第776页。

  〔33〕同上,卷六十三,第569页。

  〔34〕同上,卷九十五,第774页。

  〔35〕同上,卷六十三,第570页。

  〔36〕《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同上,第35册,第321页。

  〔37〕《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同上,第 6册,第451页。

  〔3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同上,第10 册,第356页。

  〔39〕《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第十四”。同上,第16册,第392页。

  〔4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摄抉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同上,第15册,第464页。

  〔41〕《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五”,同上,第35册,第333页。

  〔42〕《佛性论》卷二“显体分三性品第二”。同上,第16册,第867页。

  〔43〕《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第十”。同上,第16册,第373页。

  〔44〕《辩中边论》卷一“辩相品第一”。同上,第17册,第2-3页。

  〔45〕同上卷三“辩无上乘品第七”。同上,第11页。

  〔46〕《大般涅槃经》卷二“纯陀品第二”。同上,第35册,第203页。

  〔47〕同上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同上,第232页。

  〔48〕《佛性论》卷二“相分显果品第三”。同上,第16册,第870页。

  〔49〕《金刚经集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32-34、84、99、206、237-238页。

  〔50〕《大乘止观法门》卷一。《明版嘉兴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 3册,第23,26-27页。 按,《大乘止观法门》一文,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假托慧思之名的伪作,文中揉合天台教观和《起信论》一心二门、本心虽染而净性不变等思想。此处引用这篇论文,正是因其具有此种特点,并非肯定其为慧思作品。

  〔51〕吕澂先生之说详见其与熊十力书。参阅“辩佛学根本问题——吕澂、熊十力往复函稿”。《中国哲学》第十一辑,1984年,人民出版社。 按,吕先生析性寂、性觉义甚为深刻,然其文中严斥性觉为伪说而深恶痛绝之,则似可不必。此亦因为与熊先生争辩而极言之,当善会其意。

  〔52〕《宗镜录》卷一“标宗章第一”。《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35册,第420页。

  〔53〕《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杨曾文校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 9,11,12页。

  〔54〕《慧能研究》(日本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编著),“大乘寺本”、“兴圣寺本”。大修馆书店,昭和五十三年版,第284页。

  〔55〕《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第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4页。

  〔56〕《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同上,第430页。

  〔57〕同注〔53〕,第18-19页。

  〔58〕《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59〕同上,第107页。

  〔60〕同注〔53〕,第51页。

  〔61〕同注〔58〕,第82页。

  〔62〕同上,第95页。

  〔63〕《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2,230页。 按,五代、宋以后的《坛经》增入了许多内容,其中增入希运所说之法,除文中提到的“本来无一物”一条外,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内容,即惠明(敦煌本作惠顺)追赶慧能至大庾岭一节。此节在敦煌本中叙述极为简单,仅记曰:“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来。”然在《筠州黄檗山断 际禅师传心法要》中,对此事则加进了慧能说法的具体内容。文曰:“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一内容也完全被增入以后的《坛经》中去了。因此,希运与《坛经》的关系很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