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P5

  ..续本文上一页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57〕

  神会也批评说:

  “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58〕

  又说:

  “但一切众生,心本无相,所言相者,并是妄心。何者是妄?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并属虚妄。”〔59〕

  这就表明,慧能南宗一系对“自性清净”主要是从中观般若性空的立论去理解的,他们强调心性的“本源空寂”。如《坛经》中说: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是一大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60〕

  神会为“最上乘”禅所下的定义是:

  “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来自性空,更不复起观。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61〕

  由此,在慧能、神会那里也就不强调净与染的截然分离,因为染是幻是空,而净本身就是本性空寂之意。因此,他们的主张实际上是不离染而悟净、证净。此即如神会所言:

  “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若遇真正善知识指示,即能了性悟道,若不遇真正善知识,即造诸恶业,不能出离生死,故不得成佛。”〔62〕

  再者,总观《坛经》所论,慧能把“自性清净”概括为无念、无相、无住三句。其中,无念为宗,是指“于一切境上不染”。自性清净既谓之无念、无相、无住,则此本空的清净本性又怎么可能有染著呢?所以,在慧能南宗一系那里,不仅不应起心修净,即连身心亦为是空,了不可得。

  由此看来,各本《坛经》所载慧能的三首偈,其中敦煌本的第一首,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最符合慧能一系之意。而且与神秀的偈,对立得完全吻合。敦煌本的第二首偈,前两句与神秀偈意完全相同,仅把“身”、“心”两字的位子掉换了一下,而这样掉换的结果,变成了以“菩提树”喻“心”,以“明镜台”喻“身”,即从比喻讲,大不如神秀之以“菩提树”喻“身”,以“明镜台”喻“心”来得贴切。再加上下句“明镜本清净”,也变成突出了“身”的本清净。所以,从整体看这一偈与慧能思想相去甚远,这大概也是以后各种《坛经》不再收入的原因吧。至于五代、宋以后各种《坛经》中,把敦煌本第一偈的第三句“佛性常清净”改为“本来无一物”,则是根据慧能后学对“佛性常清净”一句的透彻讲解而修改的。据我所见,最早讲“本来无一物”的是黄檗希运。希运(?— 885)是慧能四传弟子,南岳怀让系百丈怀海的弟子,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的老师。在传世的《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中,有两处提出了“本来无一物”之说。如说:

  “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祗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异说,皆不离你之本心。如今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皆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天若人,皆见掌中都无一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学道人单刀直入,须见这个意始得。”〔63〕

  希运以“本来无一物”来释诸法性空,亦即诸法性本清净,真可谓是直截明了,通俗易懂,此后各本《坛经》,用此句来替换“佛性常清净”句,良有以也。又,希运的对“自性清净”的释义有一定的代表性,南宗禅谈菩提,谈佛性,谈本觉,谈真心,基本上都认为是“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而不指为实有。

  总而言之,北宗禅与南宗禅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提倡起心修禅,拂尘看净,以“清净”心为可得;后者则以起心修禅为妄念,认为本无尘埃,诸法性空,即使“本净”心体,亦了不可得。

  ————————————————

  注 释:

  〔1〕《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3页。

  〔2〕《坛经》(敦煌本)。同上,第二卷第四册,第 7页。

  〔3〕慧能所引《菩萨戒经》,即现存汉译《佛说梵网经》。文见该经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详曰:“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宋版碛砂大藏经》第14册第 7页。

  〔4〕引自《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同上,第19册第96页。

  〔5〕同上,卷下。第99页。

  〔6〕同上,卷下。第101页。

  〔7〕同上,卷下。第99页。

  〔8〕关于“大天五事”,《异部宗轮论》卷上:“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窥基《述记》释曰:“(大天)在僧伽蓝不正思惟,梦失不净。然彼先称是阿罗汉,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阿罗汉者,诸漏已尽,师今何容犹有斯事?大天告曰:天魔所娆,汝不应怪。然所漏失,略有二种:一者烦恼,二者不净。烦恼漏失,阿罗汉无,犹未能免不净漏失。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等事?然诸天魔,常于佛法而生憎嫉,见修善者,便往坏之,纵阿罗汉亦为其娆,故我漏失是彼所为,汝今不应有所疑怪。论,是名第一恶见等起。又,彼大天欲令弟子欢喜亲附,矫设方便,次第记别四沙门果。时彼弟子稽首白言:阿罗汉等应有证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遂告言:诸阿罗汉亦有无知,汝今不应于己不信。谓无知略有二种:一者染污,阿罗汉已无;二者不染污,阿罗汉犹有。由此,汝辈不能自知。论,是名第二恶见等起。时诸弟子,复白彼言:曾闻圣者已度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实中犹怀疑惑?彼复告言:诸阿罗汉亦有。疑有二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已断;二者处非处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于此而犹有成就,况汝声闻,于诸谛实能无疑惑而自轻耶?论,是名第三恶见等起。后彼弟子披读诸经,说阿罗汉有圣慧眼,于自解脱能自证知,因白师言:我等若是阿罗汉者,应自证知,如何但由师之令入,都无现智能自证知?彼即答言:有阿罗汉但由他人,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健连,神通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汝钝根,不由他人而能自了?故汝于此不应穷诘。论,是名第四恶见等起。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不断灭诸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惟罪重,当于何处受诸剧苦,忧惶所逼,数唱苦哉。近住弟子闻之惊怪,晨朝参问起居安不,大天答言:吾甚安乐。弟子寻白:若尔,昨夜何唱苦哉?彼遂告言:我呼圣道,汝不应怪。谓诸圣道,若不至诚称苦召命,终不现起,故我昨夜数唱苦哉。论,是名第五恶见等起。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无不惊诃。咄哉愚人,宁作如是说!此于三藏,曾所未闻。咸即对之,翻彼颂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金陵刻经处重印江西刻经处校刊本《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上,第16—19页。

  〔9〕“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金陵刻经处重印江西刻经处校刊本,卷中第13,29页。

  〔10〕按,吕澂先生认为,由上座部中分出来的说一切有部是反对“心性本净”说的,而根本上座部则是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的,只不过它与大众部所讲的“心性本净”说,在意义上大相径庭。如吕先生说:

  “关于心性及其解脱问题,大众的主张与上座乃至有部都是对立的。以前上座系讲:“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有部就不承认染心可得解脱,解脱的是净心。大众也讲“心性本净”,但它不是讲心原来就净,而是指其未来的可能性,未来可能达到的境界,而且一达到净即不再退回到染去。这样,它强调的就是染心得解脱。……有部则主张心是染的,解脱时去掉染心,由另外一种净心来代替,前后是两个心,不是一个心。化地部认为心性本净,去掉染污就会出现净心,主张也不同。过去一般认为心性本净是大众部的主张,上座系无此观点,以至有许多地方讲不通。现从各方资料综合研究,上座系也讲心性本净,南方上座就明显地具有这一论点。问题不在于两者讲不讲的上面,而是两者所讲的含义大相径庭;一个是指心所固有的,一个则指心的可能性。”(《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吕先生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看法,值得人们研究,故录此以为参考。但他所分析的大众、上座“心性本净”的含义,是否就是如此,似尚值得进一步推敲。又,同书45页与55页也有相关的内容,并可参考。

  〔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五”。《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24册,第543页。

  〔1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二“辨圣贤品第六之十六”。《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26册,第273页。

  〔13〕同注〔11〕。

  〔14〕同注〔12〕。

  〔15〕同注〔11〕。

  〔16〕〔17〕同注〔12〕。

  〔18〕《成实论》卷三“心性品第三十”。《宋版碛砂大藏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版,第26册,第816页。

  〔19〕《…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