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P5

  ..續本文上一頁間,自覺覺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間佛教”,而不應該“鬼化”、“神化”(或稱“天化”)(《契理契械之人間佛教》)。他還說:“純正的佛教,不允許此種行爲”,“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應絕對的避免這些低級的宗教行爲。”(《切莫誤解佛教》)

  再如,虎禅師楊度(一八七四––一九叁二),是近現代史上的一位怪傑,他認爲:“今日世界爲科學之世界,如欲將東洋固有之佛法,介紹于世界學者,普及于世界衆生,則非有論理的科學的法門,不能隨緣應機,說法度世”。因此,他明確提出要建立一種“一切合于論理科學”,而把“所有迷信神秘之說,如靈魂、輪回等義,以及違反生理之諸戒律,概與掃除”的“新佛教”。而他提出的,建立在“心理相對論”基礎之上的“無我法門”或“無我宗”,則正是那種“一切合于論理科學”的“新佛教”(《新佛教論答梅光羲》,見《楊度集》,一九八六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以上缁素大德們的種種努力和探索,對于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日世界,如何使佛教得以隨緣應機而說法度人,是很有啓發意義的。

  此外,在積極吸收科學的方法研究佛教方面,主要表現在近現代許多有識見的缁素大德,一般都能注意克服宗教宗派的偏見,而以較爲客觀的立場和方法去研究佛教理論、佛教史和佛教典籍。從而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績。

  綜觀以上所述之佛學與儒、道的融和,佛學與西洋哲學的融和,佛學與近代科學的融和,可歸結爲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佛學出世法與入世法的融和,亦即所謂世出世法之不二法門。這一融和,積極生動地體現在近現代佛教的實踐中,這就是“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蓬勃開展。這是一個須作專門論述題目,內容十分豐富,非本文所能盡者。這裏僅作一最簡要的介紹。

  在近代,首先是由太虛大師積極倡導“人生佛教”的。他認爲,“蓋佛法本是透徹出世,而亦利益世間盡未來際的。”(《論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因此,“未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間生活,而導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太虛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佛教“損己利他”、“饒益有情”的精神,通過實行“菩薩戒行”去改進社會和人類,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所以他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同上)

  印順法師受太虛大師的影響,積極宣揚“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他的基本精神是與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完全一致的,同樣強調“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只是在探求人間佛教的依據方面,太虛著重于大乘教義,而印順則從全部佛教思想的演化中去加以考察,認爲佛教本來就是在人間的。他曾引《增壹阿含經》文:“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爲據,然後說:“佛陀怎樣被升到天上,我們還得照樣歡迎到人間”(同上)。

  趙樸初居士亦以發揚“人間佛教”爲現時中國佛教徒當取之方向。他指出:“只有利他才能自利,這就是菩薩以救度衆生爲自救的辯證目的理論基礎。”他還說:“菩薩行的人間佛教意義在于:果真人人能夠學菩薩行,行菩薩道,且不說今後成佛不成佛,就是在當前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積極地建設起助人爲樂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國家社會的,何況以此淨化世間,建設人間淨土!”(《佛教常識答問》,一九八叁年中國佛教協會出版)

  總之,建設和發揚“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是佛教爲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海峽兩岸廣大佛教缁素的共識和目標。

  結語

  從以上的簡要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的融和精神主要體現在:一則是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不同的學術理論,再則是以積極、慎重的態度去吸收不同學術理論中于我有益的成份,叁則是以自身豐富的理論去滋養其它學術理論。而融和的方面,則既有佛教內部各宗派的融和,也有佛教與各類外學的融和,具見上述。這一切正是佛教理論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並且得以常住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發揚佛教的融和精神時有一點似乎是需要十分注意的,那就是印順法師所提醒的“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也就是說,不能因爲方便而模糊或放棄了佛法的所以爲佛法的根本特性。如印順法師強調說:“我以爲,佛法有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是應該確認肯定的。”他還援引太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的一段話來作印證。太虛說:”到了這時候,……依天乘行果(天國土的淨土,天色身的密宗),是要被謗爲迷信神權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爲障礙了。”這是很有道理的。失去了佛教自身應具的基本特性的融和,實際上是對佛教有害的腐蝕與破壞。只有保持佛教自身應具的基本特性的融和,才是對佛教有益的豐富和發展。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的發展進程中,佛教與一般世學,特別是近現代的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融和,以有這種融和在實踐上的具體體現,“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創導與發揚,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由于近現代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發生了一種質的變化,從而也促使人們對于傳統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需要有一種新的認識(解釋)和調整。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基督教最早進行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轉化,即由以神學化爲特征的中世紀宗教,向以人文倫理化爲特征的現代宗教的轉化。上述中國近現代佛教所表現出來的融和精神,以及“人間佛教”的實踐方向,同樣是朝著爲使佛教向以人文化倫理化爲特征的現代宗教轉化而努力的,也是與世界一般宗教轉化的規律相符合的。因爲,只有實現這樣的轉化,佛教才能適應現代世界的科學發展,才能適應現代人的實際生活和心理狀態,從而發揮其在現代社會中應有的作用。

  一九九0年四月十五日北京

  注釋:

  1 見《大宗地玄文本論》卷一第叁分:“如偈,一種金剛也,總有五種位故。雲何名爲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二者,無馀究竟總持位;叁者,周遍圓滿廣大位;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

  [2] 章太炎在《建立宗教論》中說:“然則以何因緣而立宗教?曰:由叁性。”又說:“今之立教,惟以自識爲宗。識者雲何?真如即是。惟識實性,所謂圓成實也。”(《章太炎全集》第四冊,一九八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文載《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一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出版。

  [4] 章太炎在《自述學術次第》一文中說:“中年以後,著纂漸成。雖兼綜故籍,得諸精思者多,精要思者多,精要之言,下過四十萬字,而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好與儒先立?亦不欲爲苟同。若《齊物論釋》、《文始》諸書,可謂一字千金矣。”

  [5] 太虛大師著《論嚴譯》一文(見《太虛法師文鈔初集》第二編“世論”),對《天演論》一書中論及佛教之處多有評論,有興趣者可取以參考。

  --------------------------------------------------------------------------------

  * 原載于臺灣《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光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