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P4

  ..续本文上一页义唯佛氏言一真法界分齐相当。”“佛氏所谓法,当儒家所谓道。法界犹言道体耳。自佛氏言,世出世间总谓之法。自儒者言,尽天地间莫非是道。”(《孝经大义四》见同上)再如言:“《洪范》要旨,在明天地人物本是一性。换言之,即是共此一理,共此一气也。理无差别,而气有差别。其差别者,非是截然两个,有一则有二,二即一之两面也。……世俗迷倒妄计,天地是天地,万物是万物,人是人,我是我,都不相干。如印度外道,计大自在天生万物,基督教立造物主之说,皆由不知一理一气,万物同出于一源。求其故不得,因别立一个生之者,依旧天是天,人是人,终成两个去。此皆儒者所不许。唯佛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当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却甚谛。”(《洪范约义九》,见同上)诸如此类的融和之说,在马氏的《复性书院讲录》、《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尔雅台答问》等著作中,不胜枚举,本文无须一一列出。但是,有一段话似乎必须引出,以见马氏对佛教的基本态度。他说:

  “先儒每斥佛氏,怖畏生死、欲求解免,只是为利。此语校(较)驳斥求福者转深。然大乘教义实不然。不见有生死可出,故曰:众魔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众魔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生死涅槃等同一相,方为究竟,安有所谓出世间法邪。此非为佛氏回护,理实如然。所以引其言者,亦欲借以显义,非是强为附会也。切勿误会好。”(《洪范约义十》,见同上)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传统儒学遭到激烈批评以及西洋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时期佛学的振兴,以及把儒道思想与佛学相融和的风气,其实是人们对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曲折反映。这一现象是很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研究的。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有过一场关于佛法是不是宗教,是不是哲学的讨论。许多著名学者都参加了讨论,撰文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如欧阳竟无认为,“宗教、哲学二字,原系西洋名词,译过中国来,勉强比附在佛法上面。但彼二者,意义既各殊,范围又极隘,如何能包含得此最广大的佛法?”因此,“佛法就是佛法,佛法就称佛法”,“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太虚认为,“佛法乃尽法界众生界唯一真正之宗教”(《佛法导言》《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三编“佛学”)。章太炎认为:若“依常论说来,佛法也是一种宗教”,但是,“佛法的高处,一方在理论极成,一方在圣智内证。岂但不为宗教起见,也并不为解脱生死起见,不为提创道德起见。只是发明真如的见解,必要实证真如;发明如来藏的见解,必要实证如来藏”。因此,“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之实证者””。又说:“佛法只与哲学家为同聚,不与宗教家为同聚”,佛法“总是哲学中间兼存宗教,并不是宗教中间含有哲学”。“若晓得佛法本来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论佛法与宗教、哲学以及现实之关系》,载《中国哲学》第六辑,一九八一年三联出版社)梁启超认为:“中国之佛学以宗教而兼有哲学之长”。他说:“佛说本有宗教与哲学之两方面”,但是,“佛教者,实不能与寻常宗教同视者也。中国人惟不蔽于迷信也,故所受者多在其哲学之方面,而不在其宗教之方面。而佛教之哲学,又最足与中国原有之哲学相辅佐也。”(《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以上诸种意见,各家从各自的立场来说,均有其成立之理由,不妨各存其是非。然而,积极发扬佛学的哲学意义,确是中国近现代佛学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因此,佛学与哲学的融和也就十分突出了。关于佛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和,概见于上述与儒道的融和中,不须赘述。这里再补充介绍一些佛学与西洋哲学融和的情况。

  谈到佛学与西洋哲学的融和,严复译《天演论》实启其端。该书下篇,论及佛教并与西洋哲学比较研究处甚多。如在“真幻”篇中,以所谓“往者希腊智者,与晚近西儒之言性也,曰一切世法无真非幻,幻还有真”,与佛教相比,认为“独至释迦,乃高唱大呼,不独三界四生,人天魔龙,有识无识,凡*轮之所转,皆取而名之曰幻。其究也,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自有说理以来,了尽空无,未有如佛者也。”在“佛法”篇则说:“自生民神道设教以来,其流传广远,莫如佛者”。严复对此推崇倍至,其于社会有很大的影响。5

  章太炎曾以唯识学与西方古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我主义等,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和融通。如他说“近来康德、索宾霍尔诸公,在世界上称为哲学之圣。康德所说“十二范畴”,纯是“相分”的道理。索宾霍尔所说“世界成立全由意思盲动”,也就是“十二缘生”的道理。”(《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又说:“近世斯比诺莎所立泛神之说,以为万物皆有本质,本质即神。……若其不立一神,而以神为寓于万物,……不立一元,而以万物互为其元,亦近华严无尽缘起之义”(《无神论》)他还把佛教所言“真如”,与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物自体”等进行比较,认为:“佛家以为,正智所缘,乃为真如,柏拉图以为明了智识之对境为伊跌耶(理念),其比例亦多类。”(《建立宗教论》)但同时他也指出,这是就承认“真如”和“理念”为唯一真实这点上讲,两者是相同的。而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离开一切个体而存在的纯粹抽象,这与佛教真不离俗,离俗无真的观点又是不同的。他认为:“康德见及“物如”(物自体),几与佛说“真如”等矣。”(《蓟汉微言》)但他又批评康德以物自体为不可知,说:“此但解以知知之,不解以不知知也。卓犖如此,而不窥此法门。”(同上)

  梁启超十分推崇康德哲学,如他说:“自真挚谨严之康德出,以良知说本性,以义务说伦理,然后砥柱狂澜,使万众知所趋向。康德者,实百世之师,而黑暗时代之救世主也。”他认为,“以康德比诸东方古哲,则其言空理也似释迦,言实行也似孔子,以空理贯诸实行也似王阳明。”他对康德哲学与佛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两者在许多观点上是相通的。他指出,康德“直搜讨诸智慧之本源,穷其性质及其作用”,是与“佛氏穷一切理,必先以本识为根柢”一样,亦即佛教之唯识义。如他又说:“佛说有所谓“真如”,真如者即康德所谓“真我”,有自由性者也;有所谓“无明”,无明者即康德所谓“现象之我”,为不可避之理所束缚,无自由性者也。”他还认为,康德大大发挥了黎菩尼士关于三大原理的理论,即所谓“条理满足之理(谓甲之现象其原因必存于乙现象之中,彼此因果连属也)”、“庶物调和之理(谓凡百现象恒相谐相接,未有突如其来与他现象无交涉者也)”、“势力不灭之理(谓凡现象中所有之力常不增不减也)”,而“其义与华严宗之佛理绝相类。”他说:“所谓条理满足者,即主伴重重十方齐唱之义也;所谓庶物调和者,即事理无碍相即相入之义也;所谓势力不灭者,即性海圆满不增减之义也。”“华严以帝网喻法界,康德所谓世界庶物如大网罟然,正同此意,考求物理者必至此乃为具足焉。”(以上均见《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饱冰室合集·文集第五册》)

  其它,如以佛学与柏格森哲学、尼采哲学、进化论、以及政治学中的自由论、平等论等相比较、融和者也非常流行,本文就不一一细述了。

  关于佛学与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融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论证佛教与科学的非矛盾性,乃谓佛学有补于科学之不足;二是积极吸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佛教,发展佛教,推动佛教的现代化。

  由于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视宗教(包括佛教)为与科学相对立的迷信者日众。于是,“五四”新文化的前后,二十年代初,国内乃有非宗教运动的开展,对于各种宗教进行了激烈地批判。与此同时,各宗教也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进行着论证。佛教首先以其主张“无神论”来证明他与唯物科学的不矛盾。如太虚大师曾说:

  “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阐明唯识宗学,抑亟须以唯识宗学救唯物科学之穷耳。”(《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一编“雅言”)

  又如,著名哲学家李石岑(一八九二––一九三四)亦尝言: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佛学与人生》载《东方杂志》二十卷二十四号)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王小徐(季同,一八七0—一九四八)、尤智表这两位自然科学家对佛教的见解。王小徐是著名的数学家和电机工程学家,他笃信佛法圆融,“决非科学知识所能推翻”(《唯识研究》序)。他写有《佛法与科学》、《佛法省要》、《佛法之科学的说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等著作,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他“以数学家治玄学,认佛法中相宗的理论,非特与科学不相冲突,而可以相成。”(蔡元培:《佛法与科学》序)他的夙愿是:“以科学理论为方便,向广大的知识分子弘扬佛法。”(《<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序》)尤智表也是一位电机和无线电工程学家,他的《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即是一篇以科学理论为方便来弘扬佛法的著作。他的研究结论是:“我断定,佛教的理论是极端健全的,和现代科学是一致的。”

  在认定佛教与科学不相冲突的前提下,近现代许多有识见的缁素大德,都竭力强调佛教与迷信的区别,主张剔除杂入佛教的各种迷信,以维护佛教的纯洁。如太虚大师曾激烈批评僧人专以度死奉鬼神、经忏生活等为事的现象,他甚至认为经忏不啻为佛教的鸦片烟,必须予以彻底革除。印顺法师则说:“佛法是彻底否弃了占卜、咒术、护摩、祈求”的,而且强调说:““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