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在这五等禅中,宗密最为推尊的是最上乘禅,亦即达磨所传之禅,中国禅宗所传之禅。对此最上乘禅之要旨,宗密概述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

  宗密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来概括达磨所传之禅法(其实主要是慧能以后禅宗南宗所传之禅法)的特点,应当说是很准确的。试以《坛经》中所记述的慧能思想考之,他最强调也正是这几点。如慧能的得法偈,即针对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说,而提出了:

  “佛性本清净,何处有尘埃。”〔2〕

  此外,诸如:

  “人性本净。”

  “自性本净。”

  “本性自净自定。”

  “世人性本自净。”

  “自性常清净。”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识自本心,是见本性。”

  “见性成佛道。”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以上种种说法,在《坛经》中可说俯拾皆是。同时慧能在说法中,还两次引述《菩萨戒经》中的“戒,本源自性清净”〔3〕说,以为自己立论之根据。

  由此可见,“自性清净”说是禅宗修行法门和解脱理论的主要依据和立论基础。 不仅如此,“自性清净”其实也是大乘佛教修行法门和解脱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乃至也是部分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然而,“自性清净”说,在其提出和发展的过程中,佛教各家各派对之有许多不同的理解、阐释和争论。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何在,也只有在对“自性清净”说的各种不同说法梳理清楚后,才能有一比较准确的把握。

  二

  尝考佛说原始佛教之理法中,尚无“心本性清净”、“本源自性清净”等“心性本净”的说法。而且如果从释迦牟尼之出家原因,以及初期所说的“四圣谛”、“八正道”等理法来看,甚至可以说原始佛法是把染污看作众生的主要特征的。

  据《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等佛传故事类经典所传,都是讲释迦牟尼因出游看到病者、老者、死者的种种苦痛,在宫中看到身边睡着了的嫔妃宫女一个个“鼻涕目泪,口中流涎”,“外为革囊,中盛臭秽”〔4〕,实无可恋著等等,从而决意出家。而释迦牟尼所彻悟到的道理乃是“知诸众生惑,五荫自蔽。……牵于爱欲,惑于财色,思望安乐,从是生诸恶本,从恶致苦”。因而只有“能断爱习,不随淫心,大如毛发,受行八道(八正道),则众苦灭”。经中对此描述说:“菩萨自知已弃恶本,无淫怒痴,生死已除,种根已断,无余栽蘖,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时,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 5 〕

  由以上描述可见,原始佛法重点强调的是要人们认识到众生由于五蕴自蔽和爱欲、财色等所生起的“诸恶本”与众苦,然后通过勤修八正道的戒行,弃其诸恶之本,断除生死之根,去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原始佛法也称此为清净道,如说:“佛道清净,空无所有”〔6〕。然这里主要是指戒行的清净,如说:“菩萨累劫清净之行”〔7〕;以及断弃生死恶本后,“空无所有”的清净。这后一意义的清净,是指断除了染污后所获得的清净。在原始佛法那里,虽然并没有得出染污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是圣者的本性这样的结论,但众生充满了染污,圣者获得了清净的意思则是表达得十分明确的。

  这种理论,在其初出时无疑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当佛教发展起来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人们会从许多实际的矛盾中提出种种的疑问。根据《异部宗轮论》记述,原始佛教的最初分裂是由对“大天五事”的不同看法引起的。所谓“大天五事”,集中起来说就是阿罗汉(圣者)还有没有染污的问题。大天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尽管他也特别指出了阿罗汉的染污与凡夫众生的染污有着性质上的不同,但阿罗汉尚有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染污,这在他看来是无用讳言的。于是,大天依此而宣称他的主张才是“真佛教”。据传,大天的主张获得了多数(年轻)比丘的赞同和支持。相反,少数(耆年)比丘则对大天五事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大天所说的道理是“非佛教”。佛教部派之争,由此而生。〔8〕既然阿罗汉圣者还可以有一定的染污,那么人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凡夫众生就不可能 有一定的清净吗?进而,又会从理论上提出探讨清净与染污的关系和转变等问题。

  原始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以后又各自不断分裂,而形成为二十个部派(上座十一部,大众九部),他们在许多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从许多早期佛典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心性净染的问题,是部派间发生争议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异部宗轮论》中就讲到,“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是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大众部最初的几个部派)的共同看法〔9〕。由于大众与上座二部在许多基本观点上均持根本对立的看法,因此大众四部提出的“心性本净”说,显然是针对上座各部的观点的。从现存资料看,上座主要各部都是反对“心性本净”说的,其中说一切有部更是明确主张“心性不净”〔10〕。如,说一切有部的重要经典《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就认为,执“心性本净”说的“分别论者”(指大众部、一说部等)是不合经义的,而“心性非本清净”才是 佛说之正理。《论》曰:

  “或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为止彼执,显示心性非本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

  接着,《论》用推理质问的方法,揭示“心性本净”说理论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证明其不能成立。如说:

  “若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者,何不客尘烦恼本性染污,与本性清净心相应故,其相清净?若客尘烦恼本性染污,虽与本性清净心相应,而相不清净,亦应心本性清净,不由客尘烦恼,相不清净,义相似故。又,此本性净心,为在客尘烦恼先生,为俱时生?若在先生,应心生已,住待烦恼。若尔,应经二刹那住,有违宗失。若俱时生,云何可说心性本净?汝宗不说有未来心,可言本净。”〔11〕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心之本性是清净,由于为客尘烦恼所染污,因而其相不清净,那么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说,客尘烦恼之本性是染污,然而由于它与本性清净之心相应,因而其相清净?又,如果说本性染污的客尘烦恼,虽与本性清净心相应,但它的相并不因此而清净,那么反过来也应当说,本性清净的心,也可以不因客尘烦恼的染污,而其相也不清净,因为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再则,这种本性净心,是在客尘烦恼之前就有的,还是与客尘烦恼同时而有?如果本性净心先于客尘烦恼就有,也即是说,有了心以后,等着烦恼的到来,那样〔心和烦恼〕分别住于二个时间段,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本性净心与客尘烦恼同时而有,那么又怎么能说心性本净呢?况且你们是不说有未来的清净心的。

  对于分别论者“心性本净”说的这种矛盾,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中有进一步的揭示和批判。如《顺正理论》曰:

  “又,心性净,理无被染,先后与俱,皆不成故。谓若先有自性净心,后烦恼生方被染者,应净心体非刹那灭;若先有惑,后净心生,被先已生惑所染者,应此惑体非刹那灭;若心与惑俱时而生,则不应言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许心与烦恼是一时生,一果、一等流、一异熟法,而说心本净,烦恼为客尘,是戾王言,非应理论。又,于三世推徵,烦恼毕竟无力能染净心。过去未来无作用故,现在俱堕一刹那故。又,若说心以净为性,后与烦恼相应位中转成染者,应失自性。既失自性,应不名心。故不应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12〕

  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们认为,所谓解脱是指断离贪嗔痴等杂染心,而获得不染污的清净心。如《大毗婆沙论》中说:

  “何等心得解脱?有贪嗔痴心耶,离贪嗔痴心耶?答:离贪嗔痴心得解脱。问:离贪嗔痴心本来解脱,何故复说得解脱耶?答:虽约烦恼本来解脱,而依世行及在相续,今得解脱。谓若身中烦恼未断,心未行世,不在相续,以心不能自在行世,在相续故,不名解脱。若自身中诸烦恼断,尔时此心自在行世,在相续故,名得解脱。”〔13〕

  《顺正理论》中则以水为喻来说明此义,其文曰:

  “如世尊言,贪等烦恼杂染心故,令不解脱。由此证知,贪等断故,不染污心,名得解脱。如浊水灭,后水生时,离浊澄清,名为净水。如是,与染俱行心灭,依净相续诸心转时,离缚而生,名为解脱;未离染者,不染污心依有染身,似变异转,如杂血乳,不名解脱。”〔1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说一切有部是把杂染心和清净心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心,杂染心是原有心,清净心是后生心,只有灭了杂染心,才能生起清净心。由此,他们又认为,分别论者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实际上是主张不离贪心而得解脱,这也是根本违背经说正理的。如《大毗婆沙论》说:

  “有作是说:贪嗔痴相应心…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