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P2

  ..续本文上一页得解脱。问:谁作是说?答:分别论者。彼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污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心亦如是。”〔15〕

  《顺正理论》中则进一步分析说:

  “依正理诸论师言:唯离贪心,今得解脱。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唯有贪心,今得解脱。如有垢器,后除其垢。如颇胝迦(水晶),由所依处,显色差别,有异色生。如是净心,贪等所染,名有贪等,后还解脱。圣教亦说:心性本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此不应理。刹那灭法,如器垢除,不应理故,谓垢与器,俱刹那灭,不可转有,垢即成无。垢器但缘合故,有垢器灭,无垢器生,名器除垢。又,器与垢非互为因,容可计为,垢除器在。贪心相望,必互为因,如何从贪心可解脱?……由此彼喻,轻尔而立,所引至教,与理相违,故应此文,定非真说。”〔16〕

  总之,说一切有部认为“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的说法因“违正理故,非了义说”。〔17〕

  《成实论》中把心性本净与心性不净列为“人多喜起诤论”的十大问题之一,其中对为什么心性本净说不能成立的道理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但它的立论与上引《大毗婆沙论》和《顺正理论》不完全相同。文曰:

  “论者言,有人说心性本净,以客尘染故不净,又说不然。问曰:何因缘故说本净,何因缘故说不然?答曰:不然者,心性非本净,客尘故不净。所以者何?烦恼与心常相应生,非是客相。又三种心,善、不善、无记,善、无记心,是则非垢,若不善心,本自不净,不以客故。又,是心念念生灭,不待烦恼,若烦恼共生,不名为客。问曰:心名但觉,色等然后取相,从相生诸烦恼,与心作垢,故说本净。答曰:不然!是心,心时即灭,未有垢相,心时灭已,垢何所染?问曰:我不为念念灭心故如是说,以相续心故说垢染。答曰:是相续心,世谛故有,非真实义,此不应说。又于世谛,是亦多过,心生已灭,未生未起,云何相续?是故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18〕

  这里从两个方面来论证心性本净说不能成立的原因。一是强调烦恼与心常相应,所以不是客相。这与以上二《论》的说法是一样的,但这里进一步用不善心与善心、无记心三种心为同一心,而不善心本自不净,所以不能说烦恼为客尘,增强了心性非净说的根据。其二是对“从相生诸烦恼,与心作垢”说的否定。判定此说为“非真实义”。既然如此,佛为什么有时也说“心性本净”呢?《成实论》解释说,那是因为:“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这也就是说,“心性本净”说,只是佛为劝化众生生发净心的方便说法而已,是一种“非了义说”。

  至此,我们引述的都是反对和批判“心性本净”说的各种论点,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心性本净”说的论点。下面我们再引用《随相论》中记载的有关大众部“心性本净”说的一些具体论述。其文曰:

  “如僧祗等部说,众生心性本净,客尘所污。净即是三善根,众生无始生死已来有;客尘即是烦恼,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善根故,生信智等,信智等生时,与三善根相扶,故名相应;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贪嗔等不善,不善生时,与三不善相扶,故言相应。若起邪见,断三善根,三善根暂灭,非永灭,后若生善,还接之令生;若断三不善根者,断则永不生,最胜息故,名永离者。”〔19〕

  文中的三不善根即是通常所谓的贪、嗔、痴三毒,而三善根则是指对治三不善根的无贪善根、无嗔善根和无痴善根三种心所,是为无量善法之根本。“心性本净”的根据何在?这里强调了一点,即如果因起邪见而断三善根,这三善根只是暂灭,若以后生善,善根仍能接续。相反,如果断了三不善根,那是永远的断离,不会再起。由断不了的三善根,可证心性之本净;由一断而永断的三不善根,可证烦恼之为客尘。

  由以上所述可见,与执“心性非净”说者分杂染心与清净心为两种不同的心不同,主“心性本净”说者则认为杂染心与清净心同为一心,其体无异。未能断除相应烦恼就是杂染心,断除了相应烦恼即是清净心。烦恼是可除的,所以是客尘,清净是不断的,所以是本性。佛法圣道所对治的是烦恼,而非对治心。《大毗婆沙论》中引“一心相续论者”的论说,最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论点。文曰:

  “或有执但有一心,如说一心相续论者。彼作是说:有随眠心,无随眠心,其性不异。圣道现前,与烦恼相违,不违心性,为对治烦恼,非对治心。如浣衣、磨镜、炼金等物,与垢等相违,不违衣等。圣道亦尔。又此身中,若圣道未现在前,烦恼未断故,心有随眠;圣道现前,烦恼断故,心无随眠。此心虽有随眠、无随眠时异,而性是一。如衣、镜、金等,未浣、磨、炼等,名有垢衣等,若浣、磨、炼等已,名无垢衣等。有无垢等,时虽有异,而性无别。心亦如是。”〔20〕

  要而言之,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都以常人之心为具贪、嗔、痴妄见之杂染心,亦即心本性非净;所谓解脱,乃是以佛法圣道对治贪、嗔、痴三毒,断离此杂染心,然后生起一清净心。而部派佛教中的大众等诸部则认为,清净乃是心之本性,杂染只是心之客相,相染性净,其体无异;故所谓解脱,乃是以佛法圣道去染还净,而非另求一清净心。在以后的发展中,大众等部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成为佛教各派心性论的主流学说。

  三

  大乘佛教各派可以说都是持“心性本净”说的,但与大众等部原来的“心性本净”说相比,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和发展。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那里,“心性本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有情众生的心本性范围内,所谓净的主要含义也只是明净无染、寂静常住等意思。然在大乘佛教中,“心性本净”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法的本性,而清净的主要含义则发展为诸法性空、不实、无生等等内容,并且与“法身”、“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概念、理论联系在一起,大大丰富了“心性本净”说。

  原始佛教以各种缘起论来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和“一切皆苦”等出世法的道理。即众生由无始无明,不明诸法皆由缘起,故无常无我,从而妄生颠倒执著,沦于无尽的生死轮回。佛法圣道就是要众生明得诸法皆由缘起故无常无我的道理,断除颠倒妄见,离染求净,去苦得乐,证得涅槃。部派佛教大众部中的多闻部,曾提及“空”为佛说“出世教”的内容之一〔21〕,然语焉不详。初期大乘般若学极大地发展了“空”的学说,乃至成为统摄缘起论,以及“无常”、“无我”、“涅槃”、“苦”等出世法的核心理论。因而,关于“心性本净”说,也就很自然地纳入到“空”的理论范围中去了。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那里,讲到心本性的染净时,总是离不开相续心或与烦恼相应心,亦即一实有心。然而,到了大乘般若学中,心本性清净之意,则恰好是说明了“是心非心”,亦即心空、心本性寂灭不可得等。这是大乘般若学,乃至以后的中观学派、瑜伽行派的“心性本净”说与原始、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的根本不同处。所谓心空、心本性寂灭不可得是对执著心的根本否定,其中也包括对菩萨心、菩提心执著的否定。这种说法在般若经典中随处可见。如说: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须菩提语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无不?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舍利弗言:何法为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22〕

  而在人们所熟知的《金刚经》中,更是明白地说道: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23〕

  许多《金刚经》的注释,都把此处的“非心”解释为虚妄心、颠倒心,这不完全符合般若思想原义。按般若的理路解,此“非心”之意,乃直谓心本性“空”,而所谓“是名为心”,则明示“心”为“假名”。相传由明成祖编集的《金刚经集注》中录有僧肇的一段注文,倒是很合此文意的。文曰:

  “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24〕

  对于为什么说心空、心不可得、心本性清净,大乘般若学主要是从慧观的角度予以说明。如《持世经》中说: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循心观心?菩萨摩诃萨观心生灭异住相,如是观时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去无所至,但识缘相故生,无有根本,无一定法可得;是心无来无去,无住异可得;是心非过去未来现在;是心识缘故,从忆念起;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是心无一生相;是心无性无定,无有生者,无使生者。起杂业故,说名为心;能识杂缘故,说名为心,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故,说名为心。但令众生通达心缘相故,心中无心相。是心从本以来,不生不起,性常清净,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别。心不知心,亦不见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性故,根本无所有。是心无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无法,若合若散。是心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是心无形,无能见者。心不自见,不知自性。但凡夫颠倒相应,以虚妄缘识相故,起是心。”〔25〕

  这一大段话中,明确表示了心空、性常清净是由“循心观心”而来的。同时,文中对心的性、相,何名为心,缘何起心等问题…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