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可以说是我们把握大乘般若学“心性本净”说中心意趣的一段重要文字。大乘般若学对心性本净而不可染污的问题,也从心性本空的角度给予了说明和强调。如,《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
“善男子,譬如虚空,若受垢污,无有是处;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无有是处。又如虚空,虽为烟尘云雾覆壹,不明不净,而不能染污虚空之性。设染污者,不可复净。以虚空实不染污,故还见清净。凡夫心亦如是,虽邪忆念起诸烦恼,然其心性不可垢污。设垢污者,不可复净。以心相实不可垢污,性常明净,是故心得解脱。善男子,是名入净明三昧门。”〔26〕
大乘般若学除了讲心本性清净外,更进一步将本性清净说推广至诸法、一切法、所有法。这是与大乘佛学主张“二无我”,人空法亦空的根本立场相关的。对于清净的赞叹,是般若学的一大主题,在诸部《般若经》中大都列有专章以赞“净”甚深法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已明确提到“一切法本净相”的命题,并且讨论了“若一切法本净相者,菩萨复得何等清净法”这样的问题。〔27〕而上引《思益梵天所问经》文中提及的“净明三昧门”,亦即是“净”甚深法门。它不仅是观心本性清净的法门,更是观诸法本性清净的法门。《经》曰:
“所以名曰净明三昧者,若菩萨入是三昧,即得解脱一切诸相及烦恼著,亦于一切佛法得净光明,是故名为净明三昧。又前际一切法净,后际一切法净,现在一切法净,是三世毕竟净,无能令不净。性常净故,是以说一切诸法性常清净。何谓诸法性净?谓一切法空相,离有所得故;一切法无相相,离忆想分别故;一切法无作相,不取不舍,无求无愿,毕竟离自性故;是名性常清净。”〔28〕
《大智度论》中对净甚深法更进一步从能、所两方进行了分析。《论》曰:
“是净甚深者,净有二种:一者,智慧净;二者,所缘法。此二净相待,离智净无缘净,离缘净无智净。所以者何?一切心心数法从缘生,若无缘则智不生。譬如无薪,火无所然。以有智故,知缘为净,无智则不知缘净。此中智净缘净相待,世间常法,是中说离智离缘。诸法实相,本自清净,为心心数法所缘,则污染不清净。譬如百种美食与毒同器,则不可食。诸法实相常净,非佛所作,非菩萨非辟支佛声闻、一切凡夫所作。有佛无佛,长住不坏相,在颠倒虚诳法及果报中,则污染不净。”〔29〕
在《宝性论》中,则又从解脱果相的角度说两种清净。《论》曰:
“清净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自性清净;二者,离垢清净。自性清净者,谓性解脱,无所舍离,以彼自性清净,心体不舍一切客尘烦恼,以彼本来不相应故。离垢清净者,谓得解脱,又彼解脱不离一切法,如水不离诸尘垢等而言清净。以自性清净心,远离客尘诸烦恼垢,更无余故。”〔30〕
《成唯识论》也把佛经中有关心性清净的理论归纳为两种,说:
“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31〕
这些分析,大大丰富了“心性本净”说的内容。总起来说,大乘般若学以空、无相、无作三相说清净,以无生、无住、无执、无知、无得说清净,以诸法平等说清净。〔32〕所以,《大智度论》中说,清净有种种的名称:
“是清净有种种名字,或名如、法性、实际,或名般若波罗蜜,或名道,或名无生无灭、空、无相、无作、无知无得,或名毕竟空等,如是无量无边名字。”〔33〕
所以要说空、说清净,原因是:
“是第一义空,亦因分别凡夫颠倒故说,若无颠倒,亦无第一义。……诸法实相毕竟空第一实清净,以有凡夫颠倒不清净法,故有此清净法,不可破坏、不变异故。以人于诸法实相起著欲、生烦恼,是故说是法性空无所有,无所有故,无实。”〔34〕
而说了空,还要说清净,那是因为:
“以人畏空,故言清净。”〔35〕
大乘涅槃学同样亦以清净说涅槃、说佛性、说如来藏性,如《大般涅槃经》说:
“以纯净故,名大涅槃。云何纯净?净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净,净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二者,业清净故。一切凡夫业不清净故,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净故。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净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净,佛心无漏,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36〕
《胜鬘经》是宣说如来藏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人们经常引用其中论述如来藏清净心的话,如: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37〕
又如,《楞伽经》中说如来藏更强调说: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38〕
此外,在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一些论著中,甚至把诸识本性也说成是不染的,或更立第九阿摩罗识为自性清净心等等。如《庄严经论》中说:
“譬如水性自清,而为客垢所浊。如是心性自净,而为客尘所染,此义已成。由是义故,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清净。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39〕
又如《瑜伽师地论》中说:
“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40〕
以上这些说法与般若学是相通的。但是,随着瑜伽行派唯识学的开展,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唯识说的融会,大乘般若学以来的“心性清净”说,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出现了心性染净不定说和心性非净非不净说,二是以本性清净心为常住真心。
关于心性染净不定说,见于《大般涅槃经》中者谓: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心无住处故。从缘生贪,故说非无;本无贪性,故说非有。善男子,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善男子,因缘有二:一者随于生死,二者随大涅槃。……善男子,以是因缘,心性非净亦非不净。”〔41〕
而在《佛性论》中则解释了为什么要说净不净的道理:
“不可得说定净不净。若定净者,则一切众生不劳修行,自得解脱故;若定不净者,一切众生修道即无果报。若定净者,则无凡夫法;若定不净者,则无圣人法。何以故?净不净品,皆以如为本故。若其定净,不即无明;若其不净,不即般若。此两处如性不异故,此真如非净非不净。何以故?欲显真如异眼等诸根,异禅定心等故。异眼等诸根者,诸根既不被染,亦应得同如理清净,而不然者,以有漏业为因故,从本不净。真如不尔,在于佛地本性清净,无有从本是不净义,故异诸根。异定心等者,定体本性自净,可得同真,而为四惑所啖故,转成不净,真如之理本来清净,则不如是,虽复在无明中,终不为彼所污。”〔42〕
《庄严经论》和《辩中边论》中论及了心性的非净非不净、非染非不染的问题。如前者曰:
“次说无漏法界甚深偈曰:如前后亦尔,及离一切障,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清净相。如前后亦尔者,所谓非净,由自性不染故。及离一切障者,所谓非不净,由后时客尘离故。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者,是故佛说,是如非净非不净,是名法界清净相。”〔43〕
后者曰:
“颂曰: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容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既尔颂曰: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论曰:云何非染非不染?以心性本净故;云何非净非不净?由客尘所染故。”〔44〕
所谓非染非不染,是就心性本净说的;所谓非净非不净,是就客尘所染说的。而所以说心性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则与诸法性空说相关。故《辩中边论》又说:
“颂曰: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论曰:有情及法俱无有故,彼染净性亦俱非有;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45〕
无论是心性染净不定说还是心性非染非净说,都是针对人们对心性染净主(本)、客关系所发生的种种问题,而从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说明,都是对部派佛教以来“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说的深化和发展。
按照大乘般若学的理论,诸法性空无我,了不可得,就是那清净本心,也是不可得的,即亦非真实。如前引《金刚经》文:“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