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作了詳細的分析,可以說是我們把握大乘般若學“心性本淨”說中心意趣的一段重要文字。大乘般若學對心性本淨而不可染汙的問題,也從心性本空的角度給予了說明和強調。如,《思益梵天所問經》中說:
“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汙,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汙,無有是處。又如虛空,雖爲煙塵雲霧覆壹,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汙虛空之性。設染汙者,不可複淨。以虛空實不染汙,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性不可垢汙。設垢汙者,不可複淨。以心相實不可垢汙,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叁昧門。”〔26〕
大乘般若學除了講心本性清淨外,更進一步將本性清淨說推廣至諸法、一切法、所有法。這是與大乘佛學主張“二無我”,人空法亦空的根本立場相關的。對于清淨的贊歎,是般若學的一大主題,在諸部《般若經》中大都列有專章以贊“淨”甚深法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已明確提到“一切法本淨相”的命題,並且討論了“若一切法本淨相者,菩薩複得何等清淨法”這樣的問題。〔27〕而上引《思益梵天所問經》文中提及的“淨明叁昧門”,亦即是“淨”甚深法門。它不僅是觀心本性清淨的法門,更是觀諸法本性清淨的法門。《經》曰:
“所以名曰淨明叁昧者,若菩薩入是叁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惱著,亦于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爲淨明叁昧。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叁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舍,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28〕
《大智度論》中對淨甚深法更進一步從能、所兩方進行了分析。《論》曰:
“是淨甚深者,淨有二種:一者,智慧淨;二者,所緣法。此二淨相待,離智淨無緣淨,離緣淨無智淨。所以者何?一切心心數法從緣生,若無緣則智不生。譬如無薪,火無所然。以有智故,知緣爲淨,無智則不知緣淨。此中智淨緣淨相待,世間常法,是中說離智離緣。諸法實相,本自清淨,爲心心數法所緣,則汙染不清淨。譬如百種美食與毒同器,則不可食。諸法實相常淨,非佛所作,非菩薩非辟支佛聲聞、一切凡夫所作。有佛無佛,長住不壞相,在顛倒虛诳法及果報中,則汙染不淨。”〔29〕
在《寶性論》中,則又從解脫果相的角度說兩種清淨。《論》曰:
“清淨者,略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自性清淨;二者,離垢清淨。自性清淨者,謂性解脫,無所舍離,以彼自性清淨,心體不舍一切客塵煩惱,以彼本來不相應故。離垢清淨者,謂得解脫,又彼解脫不離一切法,如水不離諸塵垢等而言清淨。以自性清淨心,遠離客塵諸煩惱垢,更無余故。”〔30〕
《成唯識論》也把佛經中有關心性清淨的理論歸納爲兩種,說: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31〕
這些分析,大大豐富了“心性本淨”說的內容。總起來說,大乘般若學以空、無相、無作叁相說清淨,以無生、無住、無執、無知、無得說清淨,以諸法平等說清淨。〔32〕所以,《大智度論》中說,清淨有種種的名稱:
“是清淨有種種名字,或名如、法性、實際,或名般若波羅蜜,或名道,或名無生無滅、空、無相、無作、無知無得,或名畢竟空等,如是無量無邊名字。”〔33〕
所以要說空、說清淨,原因是:
“是第一義空,亦因分別凡夫顛倒故說,若無顛倒,亦無第一義。……諸法實相畢竟空第一實清淨,以有凡夫顛倒不清淨法,故有此清淨法,不可破壞、不變異故。以人于諸法實相起著欲、生煩惱,是故說是法性空無所有,無所有故,無實。”〔34〕
而說了空,還要說清淨,那是因爲:
“以人畏空,故言清淨。”〔35〕
大乘涅槃學同樣亦以清淨說涅槃、說佛性、說如來藏性,如《大般涅槃經》說:
“以純淨故,名大涅槃。雲何純淨?淨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爲不淨,能永斷故,得名爲淨,淨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二者,業清淨故。一切凡夫業不清淨故,無涅槃,諸佛如來業清淨故,名大涅槃。叁者,身清淨故。身若無常,則名不淨,如來身常故,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淨故。心若有漏,名曰不淨,佛心無漏,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槃。”〔36〕
《勝鬘經》是宣說如來藏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人們經常引用其中論述如來藏清淨心的話,如: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37〕
又如,《楞伽經》中說如來藏更強調說: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38〕
此外,在瑜伽行派唯識學的一些論著中,甚至把諸識本性也說成是不染的,或更立第九阿摩羅識爲自性清淨心等等。如《莊嚴經論》中說:
“譬如水性自清,而爲客垢所濁。如是心性自淨,而爲客塵所染,此義已成。由是義故,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爲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爲心,即說此心爲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39〕
又如《瑜伽師地論》中說:
“又複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爲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于識性而起染愛,如于色等。”〔40〕
以上這些說法與般若學是相通的。但是,隨著瑜伽行派唯識學的開展,如來藏說與阿賴耶識唯識說的融會,大乘般若學以來的“心性清淨”說,也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有兩點:一是出現了心性染淨不定說和心性非淨非不淨說,二是以本性清淨心爲常住真心。
關于心性染淨不定說,見于《大般涅槃經》中者謂:
“善男子,諸佛菩薩終不定說心有淨性及不淨性,淨不淨心無住處故。從緣生貪,故說非無;本無貪性,故說非有。善男子,從因緣故,心則生貪;從因緣故,心則解脫。善男子,因緣有二:一者隨于生死,二者隨大涅槃。……善男子,以是因緣,心性非淨亦非不淨。”〔41〕
而在《佛性論》中則解釋了爲什麼要說淨不淨的道理:
“不可得說定淨不淨。若定淨者,則一切衆生不勞修行,自得解脫故;若定不淨者,一切衆生修道即無果報。若定淨者,則無凡夫法;若定不淨者,則無聖人法。何以故?淨不淨品,皆以如爲本故。若其定淨,不即無明;若其不淨,不即般若。此兩處如性不異故,此真如非淨非不淨。何以故?欲顯真如異眼等諸根,異禅定心等故。異眼等諸根者,諸根既不被染,亦應得同如理清淨,而不然者,以有漏業爲因故,從本不淨。真如不爾,在于佛地本性清淨,無有從本是不淨義,故異諸根。異定心等者,定體本性自淨,可得同真,而爲四惑所啖故,轉成不淨,真如之理本來清淨,則不如是,雖複在無明中,終不爲彼所汙。”〔42〕
《莊嚴經論》和《辯中邊論》中論及了心性的非淨非不淨、非染非不染的問題。如前者曰:
“次說無漏法界甚深偈曰:如前後亦爾,及離一切障,非淨非不淨,佛說名爲如。釋曰:此偈顯示法界清淨相。如前後亦爾者,所謂非淨,由自性不染故。及離一切障者,所謂非不淨,由後時客塵離故。非淨非不淨,佛說名爲如者,是故佛說,是如非淨非不淨,是名法界清淨相。”〔43〕
後者曰:
“頌曰:此若無雜染,一切應自脫,此若無清淨,功用應無果。論曰:若諸法空,未生對治,無容雜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應自然解脫;若對治已生,亦不清淨,則應求解脫,勤勞無果。既爾頌曰: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論曰:雲何非染非不染?以心性本淨故;雲何非淨非不淨?由客塵所染故。”〔44〕
所謂非染非不染,是就心性本淨說的;所謂非淨非不淨,是就客塵所染說的。而所以說心性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則與諸法性空說相關。故《辯中邊論》又說:
“頌曰:有情法無故,染淨性俱無,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論曰:有情及法俱無有故,彼染淨性亦俱非有;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無增。由此,于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于二無倒。”〔45〕
無論是心性染淨不定說還是心性非染非淨說,都是針對人們對心性染淨主(本)、客關系所發生的種種問題,而從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說明,都是對部派佛教以來“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的深化和發展。
按照大乘般若學的理論,諸法性空無我,了不可得,就是那清淨本心,也是不可得的,即亦非真實。如前引《金剛經》文:“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
《禅宗“自性清淨”說之意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