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鬼化”、“神化”(或称“天化”)(《契理契械之人间佛教》)。他还说:“纯正的佛教,不允许此种行为”,“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的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切莫误解佛教》)
再如,虎禅师杨度(一八七四––一九三二),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怪杰,他认为:“今日世界为科学之世界,如欲将东洋固有之佛法,介绍于世界学者,普及于世界众生,则非有论理的科学的法门,不能随缘应机,说法度世”。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一切合于论理科学”,而把“所有迷信神秘之说,如灵魂、轮回等义,以及违反生理之诸戒律,概与扫除”的“新佛教”。而他提出的,建立在“心理相对论”基础之上的“无我法门”或“无我宗”,则正是那种“一切合于论理科学”的“新佛教”(《新佛教论答梅光羲》,见《杨度集》,一九八六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以上缁素大德们的种种努力和探索,对于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日世界,如何使佛教得以随缘应机而说法度人,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在积极吸收科学的方法研究佛教方面,主要表现在近现代许多有识见的缁素大德,一般都能注意克服宗教宗派的偏见,而以较为客观的立场和方法去研究佛教理论、佛教史和佛教典籍。从而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综观以上所述之佛学与儒、道的融和,佛学与西洋哲学的融和,佛学与近代科学的融和,可归结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佛学出世法与入世法的融和,亦即所谓世出世法之不二法门。这一融和,积极生动地体现在近现代佛教的实践中,这就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蓬勃开展。这是一个须作专门论述题目,内容十分丰富,非本文所能尽者。这里仅作一最简要的介绍。
在近代,首先是由太虚大师积极倡导“人生佛教”的。他认为,“盖佛法本是透彻出世,而亦利益世间尽未来际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因此,“未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佛教“损己利他”、“饶益有情”的精神,通过实行“菩萨戒行”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所以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同上)
印顺法师受太虚大师的影响,积极宣扬“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他的基本精神是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完全一致的,同样强调“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只是在探求人间佛教的依据方面,太虚着重于大乘教义,而印顺则从全部佛教思想的演化中去加以考察,认为佛教本来就是在人间的。他曾引《增壹阿含经》文:“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为据,然后说:“佛陀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同上)。
赵朴初居士亦以发扬“人间佛教”为现时中国佛教徒当取之方向。他指出:“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理论基础。”他还说:“菩萨行的人间佛教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佛教常识答问》,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总之,建设和发扬“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是佛教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海峡两岸广大佛教缁素的共识和目标。
结语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融和精神主要体现在:一则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术理论,再则是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去吸收不同学术理论中于我有益的成份,三则是以自身丰富的理论去滋养其它学术理论。而融和的方面,则既有佛教内部各宗派的融和,也有佛教与各类外学的融和,具见上述。这一切正是佛教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得以常住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发扬佛教的融和精神时有一点似乎是需要十分注意的,那就是印顺法师所提醒的“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方便而模糊或放弃了佛法的所以为佛法的根本特性。如印顺法师强调说:“我以为,佛法有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是应该确认肯定的。”他还援引太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的一段话来作印证。太虚说:”到了这时候,……依天乘行果(天国土的净土,天色身的密宗),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这是很有道理的。失去了佛教自身应具的基本特性的融和,实际上是对佛教有害的腐蚀与破坏。只有保持佛教自身应具的基本特性的融和,才是对佛教有益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发展进程中,佛教与一般世学,特别是近现代的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融和,以有这种融和在实践上的具体体现,“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创导与发扬,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由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从而也促使人们对于传统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需要有一种新的认识(解释)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基督教最早进行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转化,即由以神学化为特征的中世纪宗教,向以人文伦理化为特征的现代宗教的转化。上述中国近现代佛教所表现出来的融和精神,以及“人间佛教”的实践方向,同样是朝着为使佛教向以人文化伦理化为特征的现代宗教转化而努力的,也是与世界一般宗教转化的规律相符合的。因为,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化,佛教才能适应现代世界的科学发展,才能适应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和心理状态,从而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一九九0年四月十五日北京
注释:
1 见《大宗地玄文本论》卷一第三分:“如偈,一种金刚也,总有五种位故。云何名为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二者,无馀究竟总持位;三者,周遍圆满广大位;四者,一切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
[2] 章太炎在《建立宗教论》中说:“然则以何因缘而立宗教?曰:由三性。”又说:“今之立教,惟以自识为宗。识者云何?真如即是。惟识实性,所谓圆成实也。”(《章太炎全集》第四册,一九八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文载《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
[4] 章太炎在《自述学术次第》一文中说:“中年以后,著纂渐成。虽兼综故籍,得诸精思者多,精要思者多,精要之言,下过四十万字,而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好与儒先立?亦不欲为苟同。若《齐物论释》、《文始》诸书,可谓一字千金矣。”
[5] 太虚大师著《论严译》一文(见《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二编“世论”),对《天演论》一书中论及佛教之处多有评论,有兴趣者可取以参考。
--------------------------------------------------------------------------------
* 原载于台湾《199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光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