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與生命體悟
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
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今天,應禅學社的邀請,我來給大家做一場講座。
禅,大家都有些了解,但是又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常常對禅有種很神秘的感覺。其實,禅是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和我們生命的聯系都很緊密。爲了講清楚這個問題,下面我將對禅這個思想的發展變化的情況做個簡單的介紹。“禅”是一個外來的概念,是從印度傳過來的。“禅”是印度古代各種宗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它可以翻譯成“思維修”——思維的修煉,也有人把它翻譯成冥想。它的辦法就是讓你的思想專一,專注于一境,所以也可以翻譯成“定”。有的時候我們也講“禅定”。“禅”是音,“定”是意,翻譯成“禅定”這個詞就是把音和意結合在一起了。在印度古代,一些宗教家他們認爲通過一種禅修的方法能夠産生智慧和各種各樣的神通。同時也能産生一種慈悲的心。所以,他們把禅修作爲基本的修行方法。佛教發展起來之後,繼承了這種禅修的方法,使它的內容慢慢的充實起來。把禅和智慧聯系起來,通過坐禅來啓發人的智慧,讓人了悟人生。禅後來就成了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我們知道,佛教有叁個基本的學習和修行的方法,我們稱之爲“叁學”:戒、定、慧。“戒”就是指各種各樣的戒律,修行者通過戒律來自我約束。佛教認爲,人生充滿了苦和煩惱,因爲人存在著叁種心:貪、嗔、癡。佛教用“叁學”來治服這“叁心”。“戒”就是來對治“貪”的。貪一般指生理上面的一些欲求,基本戒律都是限製生理方面的追求的。比如說“五戒”,不酗酒、不偷盜等等,都限製了生理上面的貪欲。“定”是來對治“嗔”的,“定”也就是“禅”。“嗔”就是一種不平衡,嫉妒。把自己和別人一比較,看到別人在哪些方面比自己強,就不高興,起嫉妒心。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定”,靜下心來,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跟人家攀比。禅定能讓你的思想專一,從嫉妒心中解脫出來,“慧”就是“智慧”,它是來對治所謂“愚癡心”的。“愚癡”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笨,用佛教的話說,它是一種“無明”。有“愚癡心”的人,他可能非常聰明,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愚癡”包含一種執著心,一種顛倒心。什麼事情都分得很清楚,你的我的分得很明白,然後就喜歡爭執。我們還可以說,那種認死理、鑽牛角尖等等,都叫做“愚癡”。佛教所講的智慧是用來驅除“分別心”或“執著心”的,驅除偏執,驅除鑽牛角尖,讓你明白世界是整體的,任何事情之間都相互緊密聯系,不能簡單地對立起來看。在“叁學”裏,“戒”是基礎。而“禅定”是關鍵,因爲前面講過,禅的修行方法就是入定了之後,讓修行者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從而發揮“智慧”。禅于是便成了原始佛教的一種求解脫的主要修行方法。佛教發展成大乘佛教之後,禅依然是求證佛道的主要方法。大乘佛教講“六度”,或者說“六波羅蜜”。“六度”中的“禅度”也即“禅波羅蜜”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以上我給大家介紹了禅的本來意義。
它還有很多具體的修行方法,包括打禅等等·。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去體驗一下打禅。但是禅是不能隨便亂坐的,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出岔子。禅如果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冥想變成了幻想,變成了幻覺,最後就要出問題。(笑)這不是我危言聳聽,包括出家人,他們中就有因坐禅而變成神經病的。(笑)所以同學們平時簡單地靜坐是可以的,你如果真想體會禅的境界,體會禅的喜悅,那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才行。在坐禅的過程中,確實會出現生理上、心理上的一些變化和一些特殊現象,這是不希奇的。中國近代有個怪人,叫楊度,他很有意思,也很有學問。他是保皇黨人,輔佐袁世凱。保皇失敗後,他就跑到天津閉門學佛。他把自己在坐禅過程中的外在表現和心得體會都記錄了下來,並且體會到:坐禅不是去追求特異功能,而是去領會禅的根本精神。他認爲,禅的基本精神就是無我,所以他曾提出,要建立一個無我法門。後來,他從佛教中走出來,又參加了中國共産黨。他的黨員身份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是周恩來總理給他證明的。他對佛教的體會——走進去,又走出來,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現在我們所講的禅,常常是和中國的一個佛教宗派——禅宗聯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來講講禅宗中的“禅”是怎麼回事。
禅本來是印度古代宗教常用的一個修行方法,不同的宗教修行的具體方法不一樣。佛教中顯教和密教的坐禅方法還是有差異。禅宗之所以能稱爲“宗”,在這裏,禅已經不是普遍的一個修行方法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已經擺脫了禅的外在形式,而著重于把握禅的內在精神。所以他們稱這種禅爲“最上乘禅”。禅宗的祖師們根據修行者修行所達到的不同的程度,把禅分爲不同的層次。唐代著名佛學家宗密對禅做了分類,分爲五種:第一類叫做“外道禅”,”所謂外道就是不屬于佛教,這種禅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用的修行方法;第二類叫做“凡夫禅”,凡夫就是普通人,沒有異端信仰的人;第叁類叫做“小乘禅”,“乘”是一種運載的工具,“小乘”只能渡自己到彼岸去。“小乘”這個概念帶點貶義,我們現在不常用,只是沿用曆史上的說法。被“大乘”稱之爲“小乘”的,是一些部派佛教。佛祖釋加牟尼創立佛教經過一百多年後,內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分歧,于是就分裂成了二十個部派。分裂前的佛教我們稱之爲原始佛教,分裂之後的我們稱之爲部派佛教。部派佛教中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了大乘佛教,有一部分淘汰了,還有一部分跟大乘相對的上座部佛教現在還存在,主要存在于東南亞地區,包括我國雲南的傣族地區,也稱作南傳佛教。第四類叫做“大乘禅”,它基本符合大乘佛法的觀念。禅宗認爲僅僅達到大乘禅還是不夠的,因爲大乘禅中對佛法還有不同的理解。第五類叫“最上乘禅”。自心本來清淨,原來就沒有任何煩惱,自心本來是無漏之心。(在佛教中無漏與有漏相對。有漏常常指有煩惱,而無漏之心就是沒有漏洞,沒有煩惱,很圓滿。)無漏之心本來自足,衆生和佛沒有兩樣。只有能悟到這些,才是“最上乘禅”,比一般的“大乘禅”要高一個層次。禅宗“最上乘禅”的核心是要把握大乘佛法一切皆空的道理。
佛教最根本的理論,我常常說,只有兩個字:“苦”和“空”。佛教教義建立在“一切皆苦”的基礎上,它體悟到: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衆生都是苦。釋迦牟尼當年出家,就是因爲看到人有生、老、病、死這些苦,他感覺到人生整天都在苦.佛教要解決苦的問題。那麼“苦”是怎麼來的呢
“空”的理論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本來一切都是“空”的,我們卻看成是“實”的:本來一切都是虛幻的,我們卻看成是實在的。這樣,就産生了“苦”。“空”就是在分析人們會産生這樣顛倒的認識的原因。原始佛教,包括小乘佛教的時候,人們對于“空”還僅僅是一個局部的認識。剛才講過,人因爲把不實的東西看成實在的,並且去追求,去執著,所以會“苦”。既然這樣,通過修行的辦法,包括禅這種修行方法,把看到的一切都“看空”,這樣就不會去追求它,不會去執著它,就沒有欲望了。所以說,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追求的都是這種“離欲”的解脫。他們解脫以後所達到的果位是我們現在常常聽到的“阿羅漢”或者叫做“羅漢”。我們到寺廟裏都可以看到,有的是十八羅漢,有的是五百羅漢等等。這些“羅漢”都是斷除了種種欲求的人.斷除了欲求,也就斷除了對事物本身的認識。這是從主觀上,從主體上把事物看“空”,忽略了事物的外在現象。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沒有慎重地考察外在現象的“空”與“實”。而大乘佛教所提出的“一切皆空”,不僅僅指主觀,還包括一切外在現象,這些外在現象不僅僅指物質現象,還包括精神現象、理論及學術方面,都是“空”的。佛教中有個“法”的概念,它有多重含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含義是指一切的現象,包括物質的現象、精神的現象和理論學術的現象;它還包括宗教設計的終極目標——彼岸世界在內。在部派佛教和原始佛教中講“人空法不空”。
爲什麼一切現象都是“空”呢
下面講講佛教的緣起理論。簡單地講,緣起理論認爲事物或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種條件湊合在一起才出現某種特定的事物或現象。比如說,一個花瓶就需要幾種條件湊合在一起:泥、水、工匠來捏成花瓶。組成事物的這些條件就叫做“因”和“緣”。因緣也分主要次要,主要的我們稱爲“因”,次要的我們稱爲“緣”,也稱作“助緣”。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合成的,那麼因緣聚則事物存在,因緣散則事物消失。根據這樣的理論來推論,一切事物就都沒有一個恒常的、獨立的本性。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沒有自性。佛教有“叁法印”之說,印就是印記、印章。佛教的叁個標志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架寂靜”,前面兩個講一切法皆空,最後一個是說佛教追求的涅槃的境界。“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聚合而成,因此沒有自性,這就叫“無我”;因緣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遠聚在一起,因此不可能恒常,這就叫“無常”。無恒常性說明了事物是不可能永恒的。這就說明了“空”的理論。
因緣合成。大因緣由小因緣合成,小因緣由小小因緣合成。因緣就這樣往細分,分到極微小後,還能再分下去麼
沒辦法分了。最後,還得承認極微是真實的。這是部派佛教因緣關系沒有完全解決的一個問題。大乘佛教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了發展。它認爲:一切事物我們討論的是它的無自性和無恒常性,因爲事物由因緣組成,因緣有聚有散。既然這樣,那些極微小的因緣就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凡是因緣所生成的法,就是空。大乘佛教思想認爲,“空”並不是“無”。“空”是指事物的無自性和無恒常性,並…
《禅與生命體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