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生命体悟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应禅学社的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场讲座。
禅,大家都有些了解,但是又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常常对禅有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禅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和我们生命的联系都很紧密。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下面我将对禅这个思想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个简单的介绍。“禅”是一个外来的概念,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禅”是印度古代各种宗教修行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翻译成“思维修”——思维的修炼,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冥想。它的办法就是让你的思想专一,专注于一境,所以也可以翻译成“定”。有的时候我们也讲“禅定”。“禅”是音,“定”是意,翻译成“禅定”这个词就是把音和意结合在一起了。在印度古代,一些宗教家他们认为通过一种禅修的方法能够产生智慧和各种各样的神通。同时也能产生一种慈悲的心。所以,他们把禅修作为基本的修行方法。佛教发展起来之后,继承了这种禅修的方法,使它的内容慢慢的充实起来。把禅和智慧联系起来,通过坐禅来启发人的智慧,让人了悟人生。禅后来就成了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我们知道,佛教有三个基本的学习和修行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三学”:戒、定、慧。“戒”就是指各种各样的戒律,修行者通过戒律来自我约束。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苦和烦恼,因为人存在着三种心:贪、嗔、痴。佛教用“三学”来治服这“三心”。“戒”就是来对治“贪”的。贪一般指生理上面的一些欲求,基本戒律都是限制生理方面的追求的。比如说“五戒”,不酗酒、不偷盗等等,都限制了生理上面的贪欲。“定”是来对治“嗔”的,“定”也就是“禅”。“嗔”就是一种不平衡,嫉妒。把自己和别人一比较,看到别人在哪些方面比自己强,就不高兴,起嫉妒心。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定”,静下心来,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跟人家攀比。禅定能让你的思想专一,从嫉妒心中解脱出来,“慧”就是“智慧”,它是来对治所谓“愚痴心”的。“愚痴”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笨,用佛教的话说,它是一种“无明”。有“愚痴心”的人,他可能非常聪明,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愚痴”包含一种执著心,一种颠倒心。什么事情都分得很清楚,你的我的分得很明白,然后就喜欢争执。我们还可以说,那种认死理、钻牛角尖等等,都叫做“愚痴”。佛教所讲的智慧是用来驱除“分别心”或“执著心”的,驱除偏执,驱除钻牛角尖,让你明白世界是整体的,任何事情之间都相互紧密联系,不能简单地对立起来看。在“三学”里,“戒”是基础。而“禅定”是关键,因为前面讲过,禅的修行方法就是入定了之后,让修行者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发挥“智慧”。禅于是便成了原始佛教的一种求解脱的主要修行方法。佛教发展成大乘佛教之后,禅依然是求证佛道的主要方法。大乘佛教讲“六度”,或者说“六波罗蜜”。“六度”中的“禅度”也即“禅波罗蜜”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以上我给大家介绍了禅的本来意义。
它还有很多具体的修行方法,包括打禅等等·。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打禅。但是禅是不能随便乱坐的,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岔子。禅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冥想变成了幻想,变成了幻觉,最后就要出问题。(笑)这不是我危言耸听,包括出家人,他们中就有因坐禅而变成神经病的。(笑)所以同学们平时简单地静坐是可以的,你如果真想体会禅的境界,体会禅的喜悦,那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才行。在坐禅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和一些特殊现象,这是不希奇的。中国近代有个怪人,叫杨度,他很有意思,也很有学问。他是保皇党人,辅佐袁世凯。保皇失败后,他就跑到天津闭门学佛。他把自己在坐禅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心得体会都记录了下来,并且体会到:坐禅不是去追求特异功能,而是去领会禅的根本精神。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所以他曾提出,要建立一个无我法门。后来,他从佛教中走出来,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党员身份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是周恩来总理给他证明的。他对佛教的体会——走进去,又走出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现在我们所讲的禅,常常是和中国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来讲讲禅宗中的“禅”是怎么回事。
禅本来是印度古代宗教常用的一个修行方法,不同的宗教修行的具体方法不一样。佛教中显教和密教的坐禅方法还是有差异。禅宗之所以能称为“宗”,在这里,禅已经不是普遍的一个修行方法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摆脱了禅的外在形式,而着重于把握禅的内在精神。所以他们称这种禅为“最上乘禅”。禅宗的祖师们根据修行者修行所达到的不同的程度,把禅分为不同的层次。唐代著名佛学家宗密对禅做了分类,分为五种:第一类叫做“外道禅”,”所谓外道就是不属于佛教,这种禅是其他的宗教也可以用的修行方法;第二类叫做“凡夫禅”,凡夫就是普通人,没有异端信仰的人;第三类叫做“小乘禅”,“乘”是一种运载的工具,“小乘”只能渡自己到彼岸去。“小乘”这个概念带点贬义,我们现在不常用,只是沿用历史上的说法。被“大乘”称之为“小乘”的,是一些部派佛教。佛祖释加牟尼创立佛教经过一百多年后,内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于是就分裂成了二十个部派。分裂前的佛教我们称之为原始佛教,分裂之后的我们称之为部派佛教。部派佛教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了大乘佛教,有一部分淘汰了,还有一部分跟大乘相对的上座部佛教现在还存在,主要存在于东南亚地区,包括我国云南的傣族地区,也称作南传佛教。第四类叫做“大乘禅”,它基本符合大乘佛法的观念。禅宗认为仅仅达到大乘禅还是不够的,因为大乘禅中对佛法还有不同的理解。第五类叫“最上乘禅”。自心本来清净,原来就没有任何烦恼,自心本来是无漏之心。(在佛教中无漏与有漏相对。有漏常常指有烦恼,而无漏之心就是没有漏洞,没有烦恼,很圆满。)无漏之心本来自足,众生和佛没有两样。只有能悟到这些,才是“最上乘禅”,比一般的“大乘禅”要高一个层次。禅宗“最上乘禅”的核心是要把握大乘佛法一切皆空的道理。
佛教最根本的理论,我常常说,只有两个字:“苦”和“空”。佛教教义建立在“一切皆苦”的基础上,它体悟到: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是苦。释迦牟尼当年出家,就是因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这些苦,他感觉到人生整天都在苦.佛教要解决苦的问题。那么“苦”是怎么来的呢
“空”的理论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来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却看成是“实”的:本来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却看成是实在的。这样,就产生了“苦”。“空”就是在分析人们会产生这样颠倒的认识的原因。原始佛教,包括小乘佛教的时候,人们对于“空”还仅仅是一个局部的认识。刚才讲过,人因为把不实的东西看成实在的,并且去追求,去执著,所以会“苦”。既然这样,通过修行的办法,包括禅这种修行方法,把看到的一切都“看空”,这样就不会去追求它,不会去执著它,就没有欲望了。所以说,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追求的都是这种“离欲”的解脱。他们解脱以后所达到的果位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阿罗汉”或者叫做“罗汉”。我们到寺庙里都可以看到,有的是十八罗汉,有的是五百罗汉等等。这些“罗汉”都是断除了种种欲求的人.断除了欲求,也就断除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这是从主观上,从主体上把事物看“空”,忽略了事物的外在现象。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没有慎重地考察外在现象的“空”与“实”。而大乘佛教所提出的“一切皆空”,不仅仅指主观,还包括一切外在现象,这些外在现象不仅仅指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理论及学术方面,都是“空”的。佛教中有个“法”的概念,它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一切的现象,包括物质的现象、精神的现象和理论学术的现象;它还包括宗教设计的终极目标——彼岸世界在内。在部派佛教和原始佛教中讲“人空法不空”。
为什么一切现象都是“空”呢
下面讲讲佛教的缘起理论。简单地讲,缘起理论认为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条件凑合在一起才出现某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比如说,一个花瓶就需要几种条件凑合在一起:泥、水、工匠来捏成花瓶。组成事物的这些条件就叫做“因”和“缘”。因缘也分主要次要,主要的我们称为“因”,次要的我们称为“缘”,也称作“助缘”。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那么因缘聚则事物存在,因缘散则事物消失。根据这样的理论来推论,一切事物就都没有一个恒常的、独立的本性。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没有自性。佛教有“三法印”之说,印就是印记、印章。佛教的三个标志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架寂静”,前面两个讲一切法皆空,最后一个是说佛教追求的涅槃的境界。“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聚合而成,因此没有自性,这就叫“无我”;因缘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远聚在一起,因此不可能恒常,这就叫“无常”。无恒常性说明了事物是不可能永恒的。这就说明了“空”的理论。
因缘合成。大因缘由小因缘合成,小因缘由小小因缘合成。因缘就这样往细分,分到极微小后,还能再分下去么
没办法分了。最后,还得承认极微是真实的。这是部派佛教因缘关系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大乘佛教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了发展。它认为:一切事物我们讨论的是它的无自性和无恒常性,因为事物由因缘组成,因缘有聚有散。既然这样,那些极微小的因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凡是因缘所生成的法,就是空。大乘佛教思想认为,“空”并不是“无”。“空”是指事物的无自性和无恒常性,并…
《禅与生命体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