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生命体悟▪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否认事物暂存的现象或者说假象、幻象。当佛教讲空的时候,并不是否认现象。我说我们都是空,那我眼睛里什么也没有,是这样吗

  不是这么回事。大家都是一个个有活力、有朝气的年轻人。但是我们要看到: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有生就必有死。每个人都会由年轻人变为老年人,我1955年进北大的时候也和各位一样,现在已经垂垂老矣。就是有这样的变化,必须要承认这个现象。人也是无常,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肉体将会散掉,因缘也就散掉了。大乘佛教讲“空”的理论,是要求把握“空”的根本精神的,并不是去分析“空”。对现象我们不能太执著,人亦空,法也空。法空里还包括佛教中所提的种种最后境界。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这是《心经》里的句子,在《红楼梦》里大家也可以见到。所谓“色”,即指各种各样的现象,“空”包含在各种现象中,没有离开“色”的“空”,而一切“色”的本质即是“空”。

  有时候我们会想:真烦恼啁,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吧。这种想法在佛教看来,无非是从这个牢笼里面跳出来,钻到另一个牢笼里面去。所以,不能执著于烦恼,也不能执著于清净。佛教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我举个例子:一件衣服脏了,就拿去洗。那么是不是洗洗就干净了呢

  其实,洗干净了之后,脏不存在了,干净失去了和它比较的东西,那么干净也就不存在了。禅宗就是要我们把握大乘佛教中一切皆空的根本精髓,破除对一切现象的执著。这好像违背人们常识性的认识,因为我们要认识事物,必须是处在分别、比较的情况下。说一个东西甜,那一定是和不甜或者和酸的东西来比较而言的。佛教看到,正由于这种分别的看问题,使人产生了执著心,放不下。一切的执著来源于“有我”。因为“有我”所以“有他”。“我的”就要好好保护,“他的”我得想办法变成“我的”。这样,便产生了三心:贪、嗔、痴。其实,“我的”“他的”等等事物都不具有恒常性,争来抢去的有什么意思呢

  “空”的理论就是用来破除分别心和执著心。禅宗“最上乘禅”的核心表现是:注重内在精神的把握和修证而不拘于外在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参禅的关键是要把禅的精神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当中。唐代玄觉有句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师马祖道一的大弟子大珠慧海也讲过“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禅本来需要静坐的,但禅宗破除了这种外在形式,把禅体现在一切地点、一切时间、一切事件上面。这样,禅已经不是佛教统一使用的修行方法了,因此禅宗是一个独立的宗派。

  禅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而不是对单纯理论的讨论。传统的禅如此,禅宗“最上乘禅”也是如此.“最上乘禅”实践的中心就是今天我的讲座题目——体悟生命。认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叫体悟生命。如果你想学禅,学禅后没有体悟到生命,那我认为你的禅只是口头上的禅,只是文字上的禅,这样的禅对你没有帮助。怎么来体悟生命呢

  生命也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有肉体上、生理上的生命,也有精神上的生命。精神上的生命又可以分成心理层面的和理智层面的。生命的这三个层面和我前面提到的贪、嗔、痴是联系在一起的。体悟生命,首先要认识到生命是苦。生命之苦,一个是贪嗔痴“三毒攻心”,一个是“八苦缠绕”。这些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我不是在吓唬大家。贪嗔痴三心中,“贪”相对来讲是最容易戒除的。“嗔”比较难戒除。现实中有许多东西让你放不下它,比如说名次:比赛第一,学习第一等等,让你不得不去和别人比,这使人很痛苦。我认为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是不能够健康发展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不应该向一个标准看齐,标准可以有许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我们现在往往只盯着其中一行或几行,这就麻烦了。现在有些年轻人正是由于这样,感觉压力很大,心理不平衡,导致精神失常。我对此很痛心。“痴”现在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现在一切讲科学,科学就要分辨,就要分析,就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但是实际上,有许多问题是打不破沙锅也问不到底的。有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研究得越深入,我们未知的东西就会越多。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精神,但是我们还必须有人文的化导。

  2003年6月,国家宗教局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讨论关于宗教的长期性问题。我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宗教很快就会消亡,因为我们科学发达了,我们能掌握自然规律了,能掌握自己命运了,剥削阶级推翻了,阶级压迫不存在了。但是从哲学上说,有些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第一,人认识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这对矛盾永远存在。今天认识了这个,明天它就可能变化了,我们又不认识它了。或者你认识这个,不认识那个。偌大的一个世界总有人未知的角落。如果世界被人认识透彻,那世界就不存在了。恰恰是人们的种种疑问的存在,就有导致迷信或者宗教信仰的可能。第二,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偶然性永远排除不掉,所有的必然都要通过偶然才能实现,反过来,偶然中间也有必然。两个人一块儿走,为什么这块砖头偏偏掉到我脑袋上而不掉在他脑袋上呢

  解释有很多,但有一点,偶然性是存在的。正由于人们对偶然性的各种理解,同样有导致宗教信仰的可能。而这些东西是科学永远无法证明的。

  我在会上提出:应该多一些人文的开导,我们应该有一个开阔的胸襟,不要追究过分细小的事情,不要钻牛角尖。中国古人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导。庄子:“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崖.以有崖随无崖,殆矣。”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知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世界,那是要出问题的。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不仅仅是表达一个谦虚的意思,而是因为有些事情我们确实不可知。庄子还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六合”是天地四方。天地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们可以讲一讲但是不必要去议论它;天地范围之外的事情我们可以“存而不认”。禅宗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起来,是因为它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着契合点。《荀子》中说,人们求学问,并不是为了自己怎样通达,而是为了当碰到坎坷挫折的时候,不会被它们难倒而不知所措。人才与不才是自己的问题,遇与不遇是时的问题。有才能的人没有机遇,古往今来多的很。怀才不遇的人往往会有很多牢骚,怨天尤人。实际上这是自寻烦恼。所以我们在准备才能的时候也要等待时机、把握机会,更要创造时机。有很多机遇可以由自己创造。我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人给领导当助手,一个人总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另一个人总觉得任务太简单, 自己是大材小用,所以总是马马乎乎地完成任务。如果你是领导的话,你更喜欢哪个人

  很多人会告诉我,当然是喜欢第一个人了!所以,第一个人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创造了机会,下次领导有事情肯定找他,因为他做事认真负责。时间长了之后,他积累了工作经验,增长了才能。我们要看到才能和时的关系,更要看到创造机会的重要。我现在在讲台上讲,下面那么多同学在听,你们不要觉得我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我有这个机遇,很多造诣比我深的人没有这个机会来给大家讲。刚才有同学说我是权威,不是的!(笑)有这样的机会我就要把握,充分发挥才能。没有机会的时候你也不要埋怨,因为你在积累你的才能,你在寻找、在创造机会。我认为“三毒”现在对我们影响比过去更厉害,我们因此也更需要人文的开导。一个人不应该老是很紧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需要认真的时候,也需要放松的时候。看问题要全面一点儿,把事情看得开一点儿。事事得第一,肯定是好事么

  不见得。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不是第一但也能够把事情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还有禅宗的人文精神,都可以对今天的人们有清醒、缓释的作用。

  另外,生命还有“八苦缠绕”。生老病死就是其中四苦。确实,生死是困绕人类的大问题。人类的大脑太发达了,会想这个问题,动物大概很少想。(笑)人们常常把宗教说成是一种临终关怀,其实1临终关怀不是只关怀死,也要关怀生,没有生哪来的死

  老、病会给家人给社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现在常常讲健康最幸福。同学们有时候对我说,楼老师您年纪也不小了,下雨下雪天就别来上课了吧。我说不行啁!我说,人能活动就是幸福,你们不要剥夺我的幸福!今天我能来给大家讲座是我的幸福,我能让大家都感到幸福那更是我的幸福,是吧

  (掌声)还有四种苦跟精神上有关系。爱别离苦,我们会为和我们爱的人分别而痛苦;怨憎会苦,冤家碰头肯定痛苦;求不得苦,想要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很烦恼:五蕴炽盛苦,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在佛教看来,一切生命体都是由这五个方面组成的,色属于物质方面,受想行识属于精神方面。以上八苦缠绕着我们,任何人逃脱不了。可能有人能摆脱后四种苦,但前面四种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但是,后四种苦,凡是有感情的人也逃不掉。先要认识人生的苦,然后再寻求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真谛也是禅宗经常讨论的问题。禅宗祖师六祖慧能从他的老师弘忍那里得法后,弘忍劝他快走,因为弘忍怕慧能的师兄弟们嫉妒。慧能连夜就走了。第二天一早,弘忍的弟。子得知此事后便去追,其中一个和尚追上了慧能。慧能问:“你追来是不是为了我的袈裟和钵盂啊,给你得了。”“我不要。我想要得法。”慧能又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成了禅宗追求的目标。本来面目就是指人的本性。禅宗认为,本来面目就是清净的本性。《坛经》中慧能的得法偈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最初记载的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本来无一物”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佛性常清挣”是说它的本性和清净的,所谓“清挣”就是指“空”。既然是空,为什么还要讲清净呢

   《大般若经》里讲明了:一般人听到空就认为是什么也没有,就害怕,所以要讲清净。“性空幻有”,空是从本质上讲,而有是从现象上讲,所以称为幻。空不离有,有不离空;离有无空,离空无有。如果能认识到事物本质是空,那么任何的分别和执著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哪一个生命体不是空的、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

  又有哪一个生命体不是空的、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是怎么来的

  是社会给我们的,是众生给我们的。所以,最后应该把现有的东西全都还给天地,还给众生,这就叫报恩。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荀子说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祖先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所以中国古代,人们都要供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啊

  报本,报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大乘佛法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是要慈悲济世。很多佛经中写道:“如来圣教,慈悲为本。”一切佛法以慈悲心养育民物,以慈悲水灌溉众生。大乘佛教把慈悲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慈悲,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众生于苦难,合在一起,就是说要救度众生。

  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智,悲。也可以连在一起,叫做“悲智”。“智”是讲自我觉悟的问题,“悲”也就是“觉他”,是讲救度别人的问题。“悲智”也即自觉觉人,自度度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就是“智”,因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觉悟,没智慧的人永远是“迷”,在“迷”的过程中三毒攻心。奉献人生就是“悲”,就是度人。禅宗对生命的认识不能够只停留在虚无飘渺的地方,不能永远沉浸在幻想中间。禅宗十分强调现实,也即当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当下,我们活在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禅不需要离开当下,离开了当下什么也得不到。近代著名高僧太虚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体悟生命,就要从当下作起,不要离开现实。

  最后,我送给大家三句话,是“学禅三要”。第一句,作本分事。这里的“本分”不是指不胡作非为。而是说应当该作什么,就作什么。再美的理想,如果不从本分事作起,也是无法达到的。想得太多而不从当下落实,则是在浪费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坚定性,毅力,去掉虚荣心。第二句话,持平常心。这句话现在人们经常在讲。没有平常心的话,我们无论对什么事情都思前想后,百般思索,千般考虑。曾有位禅师问慧海,你是怎么修炼的呢

  答曰“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很多人吃饭的时候不专心,百般思索;睡觉也不安宁,千般考虑。的确,名和利是对人性的最大的束缚,名缰利索。要打破此束缚,必须有平常心。我们对各种吹捧或者漫骂都不动心,哪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呢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去拜访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不在,他就留了首诗,其中两句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表达自己学佛的体会。佛印看后,即批“放屁”二字,派一名侍者送过江去给苏东坡。东坡看后很生气,马上过江来要找佛印理论。佛印说,还说什么八风吹不动,我这一屁你就过江了。(笑)应该对得失毁誉都不动心。第三句话,成自在人。这很难,因为现在,我们的各种束缚太多太多了。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曾踏到一片地。如此,才会放弃一切相,则终日不离一切事,而不为一切事所惑,这才叫自在人。

  我们要体悟实实在在真实的生命,体悟时时刻刻充实的生命。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禅学社韦睿整理)

  

《禅与生命体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