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北朝禅學

  南北朝禅學

  

  一、北朝禅學

  與南朝佛教比較而言,北朝佛教側重實踐,尤其是禅觀。一些本土的知名禅師往往師承外域來華禅師,尊奉某類佛典,誦經修禅,並形成相對穩定的傳承關系和禅僧群體。他們分布于河西、長安、洛陽、邺城等由西到東的廣闊地域,可謂禅法彌滿北土。

  據現有資料可知,著名而有影響的北朝禅師,主要有以下五系:

  第一系是從佛馱跋馱羅到玄高再到玄暢、法期等,此系的關鍵人物是北朝著名禅師玄高(公元402-444年)。玄高早年赴關中從師佛馱跋馱羅,精通禅法。後西隱麥積山,有“山學百余人,崇其義訓,禀其禅道。”(注:《高僧傳》卷11《玄高傳》,《大正藏》第50卷第397頁。)又從外國禅師昙比毗學習禅法此後居河北林陽堂山,徒衆叁百人。玄高實爲西北禅學的宗師。應北魏王朝之請,玄高往魏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弘禅化。後因贊助太子晃共參國事,被太武帝所殺。一年多後,太武帝下令毀佛。玄高修持的禅法是“出入盡于數隨,往還窮乎還淨”(注:《高僧傳》卷11《習禅篇後論》,《大正藏》第50卷第400頁。),即所謂的數息觀。《高僧傳》本傳還渲染玄高禅法的神靈性。玄高的重要弟子有玄紹、僧印、玄暢等人。其中日後影響最大的是玄暢。玄暢在玄高被殺後,南下潛逃揚州,後又赴荊州,西適成都,再轉入岷山齊後山,結草爲庵。史載玄暢精于“叁論”,更是較早弘揚《華嚴經》的禅師,他廣泛地融合佛教“空”、“有”思想,以主導禅修活動,從而發展了玄高的禅法(注:《高僧傳》卷8《玄暢傳》,《大正藏》第50卷第387頁。)。玄暢的弟子法期被贊爲“有禅分”,精于禅法,禅修功夫頗深(注:《高僧傳》卷11《法期傳》,《大正藏》第50卷第399頁上、下。)。

  第二系是從佛陀禅師經道房到僧稠再到昙詢等。此系的關鍵人物是北齊著名禅師僧稠(公元480-560年)。佛陀禅師又稱跋陀,天竺人,自西域來華,至魏平城。後隨帝南遷,並在嵩山少室立少林寺,聞風響會者,達數百之衆。少林寺以禅法馳譽北方。僧稠初從佛陀弟子道房,受止觀法門,後又從道明禅師受十六特勝法,苦修得定,深有所證,獲佛陀印可,贊揚他說:“自蔥嶺已東,禅學之最,汝其人矣。”(注:《續高僧傳》卷16《僧稠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3頁下。)僧稠在嵩嶽一帶講學,徒衆甚多。後又應齊文宣帝之請,到邺城弘法。史載“帝躬舉大賀,出郊迎之。稠年過七十,神宇清曠,動發人心,……帝扶接入內,爲論正理,因說叁界本空,國土亦爾,榮華世相,不可常保,廣說四念處法。帝聞之,毛豎流汗,即受禅道……。帝曰:佛法大宗,靜心爲本,諸法師等,徒傳法化,猶接囂煩,未曰闡揚,可並除廢。”(注:《續高僧傳》卷16《僧稠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4頁上、中。)帝親自郊迎,禮敬備至。聽聞僧稠說法後,認爲禅修是佛法的大宗,立即從受禅道,並強調義理低于禅道,可以廢除。文宣帝晚年還遠赴東山寺坐禅,足見僧稠影響之大。由于僧稠在傳播禅法上的突出貢獻,道宣把他和菩提達摩並稱,強調僧稠的曆史地位(注:《續高僧傳》卷20《習禅篇後論》,《大正藏》第50卷第596頁下。)。

  《高僧傳》本傳載,僧稠修持的禅法,一是依《大般若涅槃經·聖行品》所講的“四念處法”修持。“念”,系念,觀照。“念處”,內心靜寂的觀想作用。“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感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此四觀來破除世俗所持的“常、樂、我、淨”的觀念。文雲:“此身如是不淨,假衆因緣和合共成,當于何處生引貪欲?若被罵辱,複于何處而生chēn@②恚。若他來打,亦應思維;如是打者,從何而生?……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緣橫chēn@②于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陰身故。”(注:《大正藏》第12卷第675頁下。)如被人辱罵痛打,是因有我身而招惹此咎。“四念處”就是通過攝念調心以求忍受一切痛苦煩惱,勘破一切無常無我,斷除一切妄念欲想。二是修持“十六特勝法”。此爲從數息觀到觀棄舍法等十六種觀法,是定性多的人修持的方法,因優勝于“四念處”等禅法,故名。實際上只是比較強調對禅定喜樂的感受,和體驗喜樂感受的無常性,而內容並沒有超出“四念處”禅法的範圍。此外僧稠還“修死想”,《成實論》有《死想品》,“死想”是觀想死的相狀。“修死想”是通過觀想死狀的種種不淨穢,以滅除貪欲。史載,“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全無樂者。”(注:《續高僧傳》卷16《僧稠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3頁下。)

  僧稠的弟子中有昙詢等,昙詢“化流河朔,盛闡禅門”(注:《續高僧傳》卷16《昙詢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9頁中。),在北朝傳播禅法頗有影響,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

  第叁系是從勒摩提到僧實,再到昙相等,其中北周著名禅師僧實(公元476-563年)是此系的核心人物。勒那摩提,印度人,精于瑜珈師禅法。後來華,入洛陽譯經。北周僧實來到洛陽,遇勒那摩提,從受禅法,得其心要。勒那摩提贊揚僧實:“自道流東夏,味靜乃斯人乎(注:《續高僧傳》卷16《僧實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7頁下。)!北周太祖禮請爲國叁藏。北周王朝上下,甚爲敬重,遐迩聞名,聲譽極隆。僧實偏于修持“九次調心”法。這也作“九次第定”,即“四禅”、“四無色定”和“滅心定”,合爲九種禅定,爲小乘古典禅法。“四禅”,即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和第四禅定,是色界的四個冥想階段。“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種禅定,是無色界的四個冥想階段。衆生居住在叁個界域: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具有淫欲貪欲的衆生所居,色界是離欲的清淨物質世界,無色界是超越于物質之上的唯有精神的世界。這叁界是依次上升的境界。修持以上八種禅定,就能依次提升境界,由超越欲界的種種迷執,進而解除種種物質性的系縛。“滅心定”是滅除一切意識作用精神作用的禅定。這是“九次調心”法的最後階段、最高境界。以上的九次第定,由一定入他定,由低到高,由淺入深,最後達到滅絕一切心思活動的境界。這是超越淫欲和貪欲、超越物質、超越精神,即超越衆生叁界的境界。

  道宣在總結北朝佛教禅師的地位與作用時說:“使中原定苑剖開綱領”者,唯僧稠、僧實“二賢”(注:《續高僧傳》卷20《習禅篇後論》,《大正藏》第50卷第596頁下。)。認爲唯僧稠、僧實在中原一帶佛教禅定領域中,具有總綱大要的開拓、示範作用。僧實有弟子昙相等,師徒授受,直到唐初,傳燈不絕。

  第四系是從慧文經慧思到智@③。慧文、慧思是北齊禅師,慧思晚年南下衡嶽,智@③自離開慧思後,主要活動在沿江的廬山、荊州、建康,以及浙江天臺山。這一系全由中國禅師組成,是在禅法上極富創造性的一系,並由智@③開創了第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天臺宗。這裏主要簡述的是慧文和慧思的禅學思想,智@③的禅學思想則在下面“天臺宗的圓頓止觀法門”專節中,再作介紹。

  慧文,北齊人,約生活在六世紀,具體卒年不詳,被尊爲天臺宗的初祖。據《續高僧傳·慧思傳》載,慧文是“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高尚”(注:《大正藏》第50卷第562頁下。)的大禅師,門徒衆多,曾受到隋文帝的嘉勉、敬仰、影響。風格嚴肅,他極重視鍛煉心思的集中,以正確地觀察事物的本質。他無師自悟,創造性的提出了新的禅觀方法:“一心叁觀”。慧文是怎樣提出“一心叁觀”的呢”?《大品般若經》講叁種智慧(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序品》、卷21《叁慧品》,《大正藏》第8卷第218-219頁。):“道種智”,是熟悉大小乘各種實踐方法的智慧;“一切智”,是能看清一切現象的普遍真相的智慧;“一切種智”,是能辨別一切現象的具體自相的智慧。並講如果具備這叁種智慧,就能徹底滅除一切殘余的煩惱,達到佛教的理想境界。龍樹的《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在解釋這段經文時說,叁種智慧雖是先後依次得到的,但叁智實在“一心中得”(注:《大正藏》第25卷第260頁中。),最後是一齊具足,可以同時兼有的。慧文由此領悟出一種禅法,即叁種智慧同時圓滿具足于一心的“叁智一心”觀。慧文還進一步領會到一心中可以同時觀照多方面的道理,他聯系《中論》的《叁是偈》(注:《大正藏》第30卷第33頁中。),認爲“我說即是空”的“空”是真谛,“亦爲是假名”的“假”是俗谛,“亦是中道”的“中”是中道谛。並認爲真谛講一切現象的真相,俗谛講各別實踐的方法,中道谛講一切現象的自相,相當于叁種智慧的境界。偈說空、假、中叁相都是真實,稱爲叁谛。一心同時從空、假、中叁個方面觀察爲“叁谛一心”觀。這樣從“叁智一心”觀發展爲“叁谛一心”觀,構成了慧文的“一心叁觀”禅法。慧文將這一禅法傳給了慧思,慧思又傳給智@③,智@③更開展爲“一念叁千”的“叁谛圓融”觀,成爲天臺一宗的教觀中心。慧文是奠定這一學說基石的先行者。

  慧思(公元515-577年),早年出家,後投慧文,從受禅法。他專誦《法華經》,約千遍以上,造就極深。後率衆南下,在光州(今河南潢川縣)大蘇山遊化,曆時十四年。後又繼續南下,入南嶽山弘法,世稱南嶽大師。慧思禅法的最大的特點是,在慧文的“一心叁觀”的基礎上,提出“實相”觀。慧思親承慧文的傳授,重視在禅修上盡力于引發智慧,窮究實相。他的實相說的要點,來源于《法華經》。實相說的結構方法,則受《十地經…

《南北朝禅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