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持中的決定作用。正如王維在《六祖能禅師碑銘》中敘述慧能的定慧思想時說的:“本覺超越叁世”,[40]“本覺”指衆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超越叁世”就是頓悟,意思是衆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應,就會實現頓悟。這也如《壇經·二六》說的:“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就是說,以往坐禅、念佛、守心等一系列禅修方法,只剩下一念之轉,凡夫與佛的區別就在于一念之差,觀念的轉化成爲禅修的根本。慧能爲頓悟說奠定了基礎。
慧能的頓悟法門展現爲“無念、無相、無住”叁個方面。《壇經·一七》雲: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何名爲相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不念,無住者爲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善知識,但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體性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爲無念,于自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爲宗。即緣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爲宗,世人離見,不起于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上引“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是《壇經》的實踐綱領,是慧能的頓悟法門,極爲重要。宗、體、本分別有宗旨、體性、根本的意思,都表示在修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無念是不起相對的念想、分別心。慧能認爲,人心是活動的,也是需要活動的,念就是心的一種動·相。但念有淨念和妄念之分,所謂無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心應不起虛妄分別的念想。無相是不具有相對的形相。不執取對象有相對相、差別相。無住是指沒有任何住著、執著的心靈狀態。《金剛經》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41]“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42]強調不住著于任何對象、不執取任何對象。在禅修中不起妄念、不作分別相,不執任何對象,叁者是密切聯系的,同爲般若智慧的要求、作用和表現,其實質是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強調主體不執著客體,否定一切二元的對立,在客體空寂的基礎上實現主客體合一,實現精神的超越。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禅修根本方法——頓法。《壇經·叁一》雲:“當起般若觀照,刹那間妄念俱滅,即是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這是說,人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爲妄念覆蓋而不能自悟。若能生起般若觀照,一旦妄念俱滅,內外明徹,頓見真如本性,即自成佛道。這也稱爲“本性頓悟”。這是不經過循序漸進的修持,是通過直下本性的覺悟,也即當下自悟而一躍頓悟成佛的方法。
由上可知,慧能《壇經》針對外在于個體之外的成佛軌迹,把佛轉換爲個體自身的本性的顯現;又針對以義理思辯淹沒了感性直接體悟的傳統,以自悟體證取而代之;還針對佛教繁雜的修持儀式,提倡簡易的頓悟法門。中唐以來,“凡言禅皆本曹溪。”[43]慧能的曹溪法門爲禅修者普遍奉行。
四、幾點看法
(一)從經典根據來考察,菩提達摩、慧可和僧璨都崇奉四卷本《楞伽經》,道信除依據《楞伽經》外,又依《文殊說般若經》,弘忍則除信奉上述經典外,還傾向于《大乘起信論》的修持法門,並勸僧俗持《金剛經》。慧能則更傾向于《金剛經》的修法。應當指出,影響這六位禅師的經典絕不是這幾部,上面所提到的只是影響最爲突出的四部。這四部經典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如來藏心和般若性空兩個思想大系。可以說,如來藏——佛性論和般若學性空論就是上述禅師的思想基礎(當然每位禅師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禅師的禅法雖有印度佛教經典的根據,但是中國儒道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價值觀念、返本歸源的修養方法、整體性、和諧性和現實性的思維方式,在實質上都主導了中國禅師,尤其是禅宗學者的思想和實踐。
(二)心性論是上述六位禅師禅法的理論基礎,其基本觀點是心有真妄之別,即心的活動有善惡不同的性質,但心的本性是清淨的(或是覺悟的),這清淨之心也就是佛性。清淨本性構成爲成佛的基礎、根據,承認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是禅師們的共識,至于心的染與淨、迷與悟的關系,也就是“性”與“情”的關系,以及相應的修持方法,不同禅師的觀點並不盡一致,爲的是應當時之機。
(叁)在修持方式方法上,達摩重在安心,強調舍妄歸真。道信講的是守一,守一實即守心。道信重視般若空觀,不強調舍妄歸真。明確提出守本心的是弘忍。弘忍還主張離念,即遠離無明以求心靈回歸原初的清淨狀態,慧能重自心,強調頓現本性。慧能還提倡無念,強調自身不起虛妄的分別念想。慧能把成佛的根據、途徑和境界都設置在現實的人心之中,成佛在自心中實現,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超越的意義,這就極大地提高了人的生-命的主體地位,從而爲超越消極封閉的“守一”,提倡豁達灑脫的“無念”、“無住”,爲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與此相應,自達摩至弘忍都偏于漸教,而慧能則轉而倡導頓教。再者,隨著把禅修樞紐和終極本原定位在“心”上,相應地,修持方法也出現日益簡易化的趨勢,道信、弘忍的禅法比達摩、慧可、僧璨的簡易,慧能的禅法則比道信、弘忍的更爲簡易。
(四)禅師傳授禅法的對象有兩類人:下層民衆和上層士大夫。由于這兩類人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不同,他們的信仰和追求也不盡相同,前者偏于祈求消除現實中的苦難,後者則傾向于追求心靈的超越。這樣就要求有不同的禅修方法,如持戒、坐禅、念佛等就比較適應下層民衆的需要,而探求宇宙人生的本原和終極意義,對內在心靈的追尋,就比較符合上層士大夫的需求。這兩路人的禅修對于禅宗的走向、特點、興衰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關于禅宗的創始人,佛教界以達摩爲初祖,但學術界衆說紛纭。有的以菩提達摩爲創始人,有的則以道信和弘忍爲正式創始人,也有的認爲慧能是實際創始人,筆者傾向于後一種說法。主要理由是:慧能的《壇經》是菩提達摩以來禅法的總結,是禅宗的綱領性、奠基性的著作;慧能的頓悟法門鮮明地體現出中國禅宗的特質;慧能門下形成了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二系,並衍化五家七宗,是爲中國禅宗的主流。
(六)慧能《壇經》的心性合一、體用合一、形上形下打成一片的禅修,實質上是高揚一種宗教道德形上學的道路,這爲宋明理學的形成提供了先行的思想素材。理學開出道德形上學的路子,就是強調人心的仁義是與生俱來的生命自然。,這種仁義之心,這種生命的本然仁義之心是義理之性、道德理性,是內在的;同時它又是價值源頭,是超越的。在人的生命本然中,內在性即超越性。因此,對心性本體的追求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養中即可實現,這是學習禅宗,又不同于禅宗。
(作者方立天:1933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宗教所所長、教授、博導。)
注釋:
[1]《大正藏》第16卷第503頁上、中。
[2]參見《楞伽經》卷一、卷四,《大正藏》第16卷第489頁,510頁。
[3]《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48卷第403頁。
[4]《續高僧傳》卷20《習禅篇後論》,《大正藏》第50卷第596頁下。
[5]《續高僧傳》卷16《菩提達摩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1頁下。
[6]同上。
[7]見《景德傳燈錄》卷3,《大正藏》第51卷第291頁中。
[8]見《續高僧傳》卷16《菩提達摩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1頁下。
[9]《續高僧傳》卷25《法沖傳》,《大正藏》第50卷第666頁中。
[10]《續高僧傳》卷16《慧可傳》,《大正藏》第50卷,第552頁中。
[11]《大正藏》第48卷第376頁中。
[12]同上書第376頁下。
[13]同上。
[14]同上。
[15]見《楞伽師資記》引,《大正藏》第85卷第1286頁下。
[16]近人印順法師認爲“智敏禅師大致爲智顗禅師的誤寫”,見《中國禅宗史》第57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7]見《楞伽師資記》印,《大正藏》第85卷第1288頁上。
[18]同上書,第1287頁中。
[19]《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見《楞伽師資記》引,《大正藏》第85卷,第1289頁下。
[20]《文殊說般若經》卷下,《大正藏》第8卷第731頁中。
[21]《入道要安心方便法門》,見《楞伽師資記》引,《大正藏》第85卷,第1287頁上。
[22]同上。
[23]同上。
[24]同上。
[25]同上。
[26]同上書,第1288頁中。
[27]同上書,第1288頁上。
[28]同上書,第1289頁上。
[29]同上書,第1287頁中。
[30]同上書,第1287頁下。
[31]此書與敦煌本《導心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一卷同爲一種作品,但《楞伽師資記》斷爲僞撰。由于《最上乘論》所述的內容,與弘忍的思想比較一致,似可作論述弘忍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32]《大正藏》第48卷第377頁下。
[33]同上書,第377頁上。
[34]《大正藏》第48卷第378頁上。
[35]《壇經》二十,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11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以下凡引本書,只注小節順序。
[36]《壇經》叁六。
[37]《壇經》叁十。
[38]《壇經》叁。
[39]《壇經》一叁。
[40]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75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41]《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
[42]同上書,第749頁下。
[43]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賜谥大鑒禅師碑並序》,《全唐文》卷587,第5933頁,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年8月版。
《從達摩到慧能禅法的演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