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达摩到慧能禅法的演变▪P2

  ..续本文上一页外在的念佛和内在的守心,尤其是守心,最为偏重。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念佛是禅门的一种常用法门,它是以念诵的方式和佛陀的形相使念佛人的心神专注,并产生出一种神圣的感受和崇敬的心情。《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引古训说:“古时智敏[16]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17]这段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持原则,而在解知方面特别重视知心的根源及其体用的意义,说:“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18]从《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来看,道信所讲心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众生原初本有的角度来界定心是明净心(清净心),二是从众生现实修持角度提出的心是念佛的心。对于明净心,道信又通过融合《楞伽》和《般若》两经,来肯定如来藏性与寂灭性两方面统一的特质。《楞伽经》是讲如来藏的,《文殊说般若经》是讲空的,然而后者又认为真空与妙有不二,从空寂中显示真性。道信认为上述两经是互融互补的,如来藏性与空寂性是无异无别的;若能作到“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19]也就是说,清净与空寂本是一回事。

  道信还分析了明净心的体用两个方面:心体是指心的体性,是清净无染的,与佛无异;心用是指心的明净作用,即产生与佛法相符合的觉悟。这种明净心体用说,为“念佛心”成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修持规范,为引导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明净空灵提供了方便法门。

  如上所引,道信提出了“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的命题,这既把念佛心与妄念、佛与凡夫对立起来,也把念佛心与佛、妄念与凡夫统一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念佛心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20]意思是排除一切妄念,专于念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这实际上是主张念佛与念心的同一。道信的念佛是称名、观想等多种活动,念心就是观心。也就是一方面以念佛生无量无边功德,一方面以观心灭尽妄念,求得心地清净。这两方面是同步的,甚至是同一的。这也就是“念佛心名无所念”[21],是不作区别、无所执着的心,是心的本然。念佛心排除妄念、烦恼,不执着对象形相,就会“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22]念佛心的佛是无形相的,念佛心的心也是无形相的,从修持的更高的意义上说,念佛实是无所念,连念佛心也不生起只保持原本的净心,才是真念佛。这种无所念的念佛心,是禅修成佛的基础:“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3]身心一切活动,都是成佛的道场,都体现了成佛的觉悟。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24]念佛心是佛,真念佛时,佛与心的形相俱泯,佛与心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也就是“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25]

  道信以念佛与念心相合而一构成念佛心的观点,把众生现实心灵与原本清净心灵沟通起来,从而也就为从念佛过渡到成佛提供了桥梁,并以此与具有妄念的凡夫区分了界限。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道信认为,除了念佛净心外,坐禅摄心也是禅修的重要法门。在“摄心”中,他还特别重视“守一”。道信说:“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26]又说:“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人定门。”[27]所谓守一不移,是运用万物性空的眼光观照事物,如此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就能心意集中,保持禅定状态,进而明见佛性。一句话,守住一心的佛性,称为守一不移。道信还进一步提出坐禅观心的方法:“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明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28]这是说,坐禅观心是通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修持训练,达到“内外空净”的境地,也就进人心性寂灭的状态,如此圣心显现,佛性朗然,超越生死,即成为“出世人”。

  根据心本来不生不灭的道理,道信还提倡任运的修行方法:“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29]既不着意采取任何修行手段,也不有意处于不作修行的散乱状态,而是采取自然而然、随缘任运的态度和方法。道信认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心自明净”。当有人问:“用向西方不

  ”意思是,是否要观想西方弥陀净土

  道信回答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佛国净土,更不须向西方。”[30]道信认为,对于利根人是不须向西方的,“向西方”只是对钝根人的教法。

  现题为弘忍述的《最上乘论》[31]在道信守一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守心第一”,并说所守的心就是“守本真心”。

  《最上乘论》说:“此守心者,乃是涅檠之根本,人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32]守心是学佛和成佛的关键。至于守心的心,该论说:“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33]认为心是“自性圆满清净心”。此心特点有三: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最上乘论》还说,众生的自性圆满清净心是为妄念烦恼所覆盖而不得显现,只要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清净心就会自然显现。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34]“我所”,指为我所有的观念。守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这里所讲的“守心”,实质上就是运用心理自觉暗示的方法,使心理进入清净空寂的境界,返归心性本原状态,获得一种内在的体验与超越的感受。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同时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于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空无一物)。相对而言,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守心”。道信和弘忍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即把守心的心明确的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从而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也就从达摩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而通过看心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源上着力用功,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

  道信和弘忍的禅法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为后来的禅师们所继承、运用。由于侧重点不同,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继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形成为不同的流派。由于弘忍注重摄守本心,从而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特重法统传承的慧能禅宗开辟了道路。

  三、慧能的性净顿悟说

  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摆脱烦琐名相的思想束缚,提倡单刀直人的顿教。

  慧能的《坛经》思想大约有性净说和顿悟说两部分。

  (一)性净说

  《坛经》认为,人心本来的原始状态是清净的,人心的当下状况,在觉悟时也是清净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人心往往是迷妄的。这也就是说,心的范畴里面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也可说心的内涵具有本心和妄心两层结构。本心是心之体,现实活动的心是心之用。用又表现为善心和恶心两类。《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35]这是说,众生的心有善恶迷悟之别,众生的迷惑就是妄心作用的结果。妄心与本心是相违的,严格地说,妄心及其作用不是众生本心的真实作用。但是,慧能又比以往任何禅师更加强调本心在众生当前现实心中,在自心中,也就是强调净心就在妄心之中。《坛经》说:“净性在妄中”[36]“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37]这都是认为,本心与现实心,真心与妄心,虽然层次和结构都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是体用一如的。众生不应离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说是即妄显真。这也就是呈自本心的禅法。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这就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也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等同起来,强调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

  《坛经》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大师,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厂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8]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是人人共同,绝无差别的。《坛经·四二》称:“见自本性,即得出世”。众生若证见自我本性,也就获得解脱而成就佛果了。慧能所关注的,就是如何使人们迷失在世俗情欲中的心灵由迷转悟,直见本性,回归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相同的境界之中。

  (二)顿悟说

  以心性本净、见性出世为思想基础,在修持实践方面,慧能强调“以定惠(慧)为本”,[39]认为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突出智慧在…

《从达摩到慧能禅法的演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