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空”義述評▪P5

  ..續本文上一頁都把人心自性視爲非空實有,以強化衆生成佛的理論機製,這是在心性論層面否定空義的重要學說,在佛教史上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

  六、“空”義的類別

  在佛教“空”義演變的曆史中,一些佛教學者對空的義理進行了不同的區分,有二空、叁空、四空,直至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多種分類,而其中以十八空最爲著名,也最爲重要。“十八空”初由大乘般若空宗的重要經典《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提出,[64]後龍樹的《大智度論》作了集中的诠釋和發揮。[65]空的義理是般若經系統的根本思想。十八空說是在佛教內部圍繞空有問題的理論鬥爭中形成的,是對空的義理的系統分類和全面總結。下面,我們就以般若經系統的十八空說爲中心來論述佛教空義的類別。

  對于爲什麼講十八空,龍樹解釋說:“若略說則事不周,若廣說則事繁。譬如服藥,少則病不除,多則增其患。應病投藥,令不增加,則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說一空,則不能破種種邪見及諸煩惱;若隨種種邪見說空,空則過多。人愛著空相,墮在斷滅。說十八空,正得其中。……善惡之法皆有定數。……以十八種法中破著故,說有十八空。”[66]這是說,講十八空,一是從法(對象)上講,法的分位是有定數的,說十八空與法的定數相應;二是從對治衆生的邪見上講,說太少不好,說太多也不好,而說十八空,不簡不繁,應病投藥,適得其中。

  十八空的具體內容是:

  (一)內空。“內”指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也稱內法。內空即認識器官空無自性。

  (二)外空。“外”指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也稱外法。外空即認識對象(境界)空無自性。

  (叁)內外空。合內法空與外法空爲內外空。

  (四)空空。內外法空即一切法空,此空亦屬假說名言,對此“空”概念也不應執著,應當空卻。

  (五)大空。十方世界本無固定方位,是空,也即宇宙空間是空無自性的。

  (六)第一義空。“第一義”指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空無自性,不能執著,爲第一義空。

  (七)有爲空。種種因緣和合之法與因緣之法都無自性故空。

  (八)無爲空,無爲法無因緣,有爲法與無爲法相互依存,無爲法是通過有爲法的否定來實現的。由此有爲法空,無爲法亦空。此無爲法指涅槃,無爲空就是涅槃空。

  (九)畢竟空。有爲空無爲空,一切法畢竟無有遺余,皆不可得,名畢竟空。

  (十)無始空。一切法皆無有始,然無始也是假名,執著無始也是一種邪見,應當破除,是爲無始空。此是破除對有始與無始的時間觀念的執著。

  (十一)散空。諸法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因緣條件離散,則空無所有。

  (十二)性空。“性”,指自性,法性,是不待因緣而自有的,而諸法都從因緣生,是故自性不可得,法性不可得,爲性空。

  (十叁)自相空。此指諸法的總相與別相均空。

  (十四)諸法空。諸法既無自性,又無自相,也即一切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諸法因緣和合而成,無自性空,故實無可得,是爲不可得空。

  (十六)無法空。諸法終歸滅無,無法可得,故爲空。

  (十七)有法空。諸法因緣和合而有,爲有法;然有非實有,是名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無法與有法,兩者俱空,故名。

  以上所講十八空,是大乘空宗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複地論述空的各種含義、形態,其間的組織排列既有交叉性,也有邏輯性。按順序來說,“內空”、“外空”、“內外空”是破主體和客體的實有觀,是以空破有。“空空”是破執著以上空的空見。前叁種空是破因緣和合的有爲法。“大空”是破空間的自性,破無爲法。“第一義空”是破諸法的實相。隨後是概括爲“有爲空”和“無爲空”,並歸結爲“畢竟空”。七、八、九叁種空都帶有總括的性質。此後第十至第十五種空是從時間、生滅、自性、相狀等視角去闡發空義,並總結爲“諸法空”,“不可得空”。最後叁種空是再次從生滅有無的角度,提出“無法空”和“有法空”,並合爲“無法有法空”。可見大乘空宗對諸法實有自性的破除是全面的、系統的、徹底的。

  十八空又可大別爲兩類:一類是破除衆生主觀執著而講的空,有“空空”、“大空”、“無始空”;二類是破除諸法實有而講的空,除了以上叁種空,其他十五種空均可歸于此類。大乘空宗破除諸法實有主要從內與外、性與相、有爲與無爲、生與滅(有與無)八個方面來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性與相兩個方面,性空與相空實可概括第二類所講的各種空。性相相對,相由性攝,性空不僅可以統攝相空,也可統攝其他十叁種空。由此又可說,諸法的十五種空都可歸結爲性空,性空是大乘空宗十八空說的核心。

  七、“空”義的內涵

  在論述佛教“空”義的演變與類別之後,我們還要進一步揭示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空”義的內涵。《中論》卷四《觀四谛品》有頌雲:“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67]就是說,若不知道空的多重含義,就會産生疑難、苦惱。頌文所講空的多重含義是:(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緣,即爲什麼要講空,或者說講空是爲什麼;(叁)空義,此指空的意義,包含二層意思,一是空的境界,二是空的用處。由此頌文“空”義的內涵可以擴展爲四個層面:空性、空理、空境和空觀,以下分述之。

  (一)空性

  在佛教史上,佛教各派對空的诠釋各有不同,就其影響來說,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乘空宗的“空”說。如上所述,大乘空宗有十八空之說,內容豐富複雜,而就其核心內容來說,“空”主要是指“空性”而言。所謂空性是說佛所說的一切法即一切現象都沒有實在的自性,也就是既無主宰性(不自在),也無實體性(無實在不變的體性),現象當體即空。諸法無有自性的“空”,更切實地說諸法“空性”,被認爲是諸法的共同實相、共同的真實、共同的本質,這也就涉及到我們現在所說的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可以說在佛教尤其是中觀學派看來,世界萬物都統一于空性。

  大乘空宗又強調,空絕不離開有,空並非虛無。諸法雖然自性空,但是由因緣條件産生的非實在的現象即“假有”(幻有)是存在的。性空與假有不能分離,兩者是諸法的一體兩面。如前所引《中論》的名句“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68]既是對構成諸法的恒久的實體的否定,也是對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無常變化的非實在的假有現象的肯定。

  空性說可以說是佛教的根本觀念,包含了豐富的理論思維,其荦荦大者有:

  關系論。佛教講“衆因緣生法”,“法不孤起”。認爲任何事物都不是單一的、獨立的存在,而是和其他事物互爲因果、互相依待的。如人是“五蘊”和合而成,山河大地是“四大”和合而成。這是說,緣起論是一種關系論,認爲人和萬物都是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關系,並不是獨自本有的實體,也就是說都是空的。

  過程論。由因緣條件産生的人和萬物,只要某一因素發生一點變化,與其相連的其他因素也就隨之變化,即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生住異滅。人與萬物既然是一個“無常”的過程,也就說明是沒有不變的自性存在,是空的。

  本質論。緣起就是無任何實體。一切緣起法性空假有,也就是本質是性空,現象是有,是假有,這是一種性空的本質論。

  價值論。佛教的空性說是爲衆生提供一種通過對共同的實相認識以了解事物對人生的意義的學說,它強調在因緣和合的無常的現象上去苦心尋求主觀客觀的恒常自在的實體是不可能的,因爲這種實體並不存在。衆生若要尋求和執著性空爲實有,必定會帶來無窮的迷惑、煩惱和痛苦。佛教要求衆生空卻對實體的執著,體認空性,歸于寂靜,獲得解脫,求得自在,以達到人生理想的終極歸宿。

  (二)空理

  如上所述,龍樹認爲,之所以要講空,在于顯示佛教的真理、佛法的真義。佛教把佛說法分成不同層次,以便于了解佛教義理,其區分層次的標准稱作“谛”。佛教通常以二谛爲標准,以俗谛(世俗谛)說諸法是有,以真谛(勝義谛)說諸法皆空,也就是說,講“空”是爲了顯示真谛。

  顯示真谛的“空”,是一種理,空這種理稱爲空理。一般說來,佛教真理稱作“真如”,“如”,即如其本來狀態的真實相,也即是無自性的實相。空是無自性的寂滅相。般若經系統將“如”立爲“空”,認爲空是一切因緣和合事物的本質狀態,是對事物的無自性、空寂性的理論概括。一切皆空的空理,是最高的絕對的真理。

  作爲區別于俗谛的真谛空理,強調排除一切分別,排除一切成見,排除一切定見,尤其是排除有見(常見)、無見(斷見)。有見是偏執世間實有,實體不滅,常住不變。無見是否定因果相續之理,視一切法都會斷滅,化成烏有。空理遠離有與無、常與斷二邊,非有非無,非常非斷,合乎中道。

  從道理看,空作爲最高的絕對的真理,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把握。這就要求對緣起事物進行直觀體悟,當下證取對象的無自性之理。史載南唐中主李璟在與禅宗法眼宗開山祖清涼文益論禅道後,同觀牡丹花,中主命作偈,文益即賦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需待零落,然後始知空。”[69]形象地表述了隨時隨地當下悟空的智慧訴求。

  (叁)空境

  佛教大乘空宗的空義的另一重含義是指對象、境界。此宗認爲要了解衆生生存世間的意義,必須分清自相與實相。世間的自相只是言說的構想,而衆生執爲實有,就會帶來痛苦。但若通過表面的自相,深入實相,就能了解實際上世間是自性本寂的。這性寂(空)就是實相,就是衆生證悟的對象,而證取了性寂,也就進入了空境——大解脫大自在的境界。

  大乘空宗把世間的實相歸宿爲無自…

《佛教“空”義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