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把人心自性视为非空实有,以强化众生成佛的理论机制,这是在心性论层面否定空义的重要学说,在佛教史上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
六、“空”义的类别
在佛教“空”义演变的历史中,一些佛教学者对空的义理进行了不同的区分,有二空、三空、四空,直至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多种分类,而其中以十八空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十八空”初由大乘般若空宗的重要经典《摩訶般若波罗蜜经》提出,[64]后龙树的《大智度论》作了集中的诠释和发挥。[65]空的义理是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十八空说是在佛教内部围绕空有问题的理论斗争中形成的,是对空的义理的系统分类和全面总结。下面,我们就以般若经系统的十八空说为中心来论述佛教空义的类别。
对于为什么讲十八空,龙树解释说:“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加,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空则过多。人爱著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善恶之法皆有定数。……以十八种法中破著故,说有十八空。”[66]这是说,讲十八空,一是从法(对象)上讲,法的分位是有定数的,说十八空与法的定数相应;二是从对治众生的邪见上讲,说太少不好,说太多也不好,而说十八空,不简不繁,应病投药,适得其中。
十八空的具体内容是:
(一)内空。“内”指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称内法。内空即认识器官空无自性。
(二)外空。“外”指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也称外法。外空即认识对象(境界)空无自性。
(三)内外空。合内法空与外法空为内外空。
(四)空空。内外法空即一切法空,此空亦属假说名言,对此“空”概念也不应执著,应当空却。
(五)大空。十方世界本无固定方位,是空,也即宇宙空间是空无自性的。
(六)第一义空。“第一义”指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空无自性,不能执著,为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种种因缘和合之法与因缘之法都无自性故空。
(八)无为空,无为法无因缘,有为法与无为法相互依存,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的否定来实现的。由此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此无为法指涅槃,无为空就是涅槃空。
(九)毕竟空。有为空无为空,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皆不可得,名毕竟空。
(十)无始空。一切法皆无有始,然无始也是假名,执著无始也是一种邪见,应当破除,是为无始空。此是破除对有始与无始的时间观念的执著。
(十一)散空。诸法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因缘条件离散,则空无所有。
(十二)性空。“性”,指自性,法性,是不待因缘而自有的,而诸法都从因缘生,是故自性不可得,法性不可得,为性空。
(十三)自相空。此指诸法的总相与别相均空。
(十四)诸法空。诸法既无自性,又无自相,也即一切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成,无自性空,故实无可得,是为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诸法终归灭无,无法可得,故为空。
(十七)有法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有,为有法;然有非实有,是名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无法与有法,两者俱空,故名。
以上所讲十八空,是大乘空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复地论述空的各种含义、形态,其间的组织排列既有交叉性,也有逻辑性。按顺序来说,“内空”、“外空”、“内外空”是破主体和客体的实有观,是以空破有。“空空”是破执著以上空的空见。前三种空是破因缘和合的有为法。“大空”是破空间的自性,破无为法。“第一义空”是破诸法的实相。随后是概括为“有为空”和“无为空”,并归结为“毕竟空”。七、八、九三种空都带有总括的性质。此后第十至第十五种空是从时间、生灭、自性、相状等视角去阐发空义,并总结为“诸法空”,“不可得空”。最后三种空是再次从生灭有无的角度,提出“无法空”和“有法空”,并合为“无法有法空”。可见大乘空宗对诸法实有自性的破除是全面的、系统的、彻底的。
十八空又可大别为两类:一类是破除众生主观执著而讲的空,有“空空”、“大空”、“无始空”;二类是破除诸法实有而讲的空,除了以上三种空,其他十五种空均可归于此类。大乘空宗破除诸法实有主要从内与外、性与相、有为与无为、生与灭(有与无)八个方面来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性与相两个方面,性空与相空实可概括第二类所讲的各种空。性相相对,相由性摄,性空不仅可以统摄相空,也可统摄其他十三种空。由此又可说,诸法的十五种空都可归结为性空,性空是大乘空宗十八空说的核心。
七、“空”义的内涵
在论述佛教“空”义的演变与类别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揭示佛教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空”义的内涵。《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有颂云:“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67]就是说,若不知道空的多重含义,就会产生疑难、苦恼。颂文所讲空的多重含义是:(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缘,即为什么要讲空,或者说讲空是为什么;(三)空义,此指空的意义,包含二层意思,一是空的境界,二是空的用处。由此颂文“空”义的内涵可以扩展为四个层面:空性、空理、空境和空观,以下分述之。
(一)空性
在佛教史上,佛教各派对空的诠释各有不同,就其影响来说,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乘空宗的“空”说。如上所述,大乘空宗有十八空之说,内容丰富复杂,而就其核心内容来说,“空”主要是指“空性”而言。所谓空性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也就是既无主宰性(不自在),也无实体性(无实在不变的体性),现象当体即空。诸法无有自性的“空”,更切实地说诸法“空性”,被认为是诸法的共同实相、共同的真实、共同的本质,这也就涉及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可以说在佛教尤其是中观学派看来,世界万物都统一于空性。
大乘空宗又强调,空绝不离开有,空并非虚无。诸法虽然自性空,但是由因缘条件产生的非实在的现象即“假有”(幻有)是存在的。性空与假有不能分离,两者是诸法的一体两面。如前所引《中论》的名句“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68]既是对构成诸法的恒久的实体的否定,也是对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无常变化的非实在的假有现象的肯定。
空性说可以说是佛教的根本观念,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思维,其荦荦大者有:
关系论。佛教讲“众因缘生法”,“法不孤起”。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其他事物互为因果、互相依待的。如人是“五蕴”和合而成,山河大地是“四大”和合而成。这是说,缘起论是一种关系论,认为人和万物都是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关系,并不是独自本有的实体,也就是说都是空的。
过程论。由因缘条件产生的人和万物,只要某一因素发生一点变化,与其相连的其他因素也就随之变化,即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生住异灭。人与万物既然是一个“无常”的过程,也就说明是没有不变的自性存在,是空的。
本质论。缘起就是无任何实体。一切缘起法性空假有,也就是本质是性空,现象是有,是假有,这是一种性空的本质论。
价值论。佛教的空性说是为众生提供一种通过对共同的实相认识以了解事物对人生的意义的学说,它强调在因缘和合的无常的现象上去苦心寻求主观客观的恒常自在的实体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实体并不存在。众生若要寻求和执著性空为实有,必定会带来无穷的迷惑、烦恼和痛苦。佛教要求众生空却对实体的执著,体认空性,归于寂静,获得解脱,求得自在,以达到人生理想的终极归宿。
(二)空理
如上所述,龙树认为,之所以要讲空,在于显示佛教的真理、佛法的真义。佛教把佛说法分成不同层次,以便于了解佛教义理,其区分层次的标准称作“谛”。佛教通常以二谛为标准,以俗谛(世俗谛)说诸法是有,以真谛(胜义谛)说诸法皆空,也就是说,讲“空”是为了显示真谛。
显示真谛的“空”,是一种理,空这种理称为空理。一般说来,佛教真理称作“真如”,“如”,即如其本来状态的真实相,也即是无自性的实相。空是无自性的寂灭相。般若经系统将“如”立为“空”,认为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事物的本质状态,是对事物的无自性、空寂性的理论概括。一切皆空的空理,是最高的绝对的真理。
作为区别于俗谛的真谛空理,强调排除一切分别,排除一切成见,排除一切定见,尤其是排除有见(常见)、无见(断见)。有见是偏执世间实有,实体不灭,常住不变。无见是否定因果相续之理,视一切法都会断灭,化成乌有。空理远离有与无、常与断二边,非有非无,非常非断,合乎中道。
从道理看,空作为最高的绝对的真理,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把握。这就要求对缘起事物进行直观体悟,当下证取对象的无自性之理。史载南唐中主李璟在与禅宗法眼宗开山祖清凉文益论禅道后,同观牡丹花,中主命作偈,文益即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需待零落,然后始知空。”[69]形象地表述了随时随地当下悟空的智慧诉求。
(三)空境
佛教大乘空宗的空义的另一重含义是指对象、境界。此宗认为要了解众生生存世间的意义,必须分清自相与实相。世间的自相只是言说的构想,而众生执为实有,就会带来痛苦。但若通过表面的自相,深入实相,就能了解实际上世间是自性本寂的。这性寂(空)就是实相,就是众生证悟的对象,而证取了性寂,也就进入了空境——大解脱大自在的境界。
大乘空宗把世间的实相归宿为无自…
《佛教“空”义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