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方立天

  引言

  中國佛教哲學在當代社會,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還有沒有價值?若果有,又有什麼樣的現代價值?這是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傳統只有經過價值重建才富有鮮活的生命力,我們又需要通過怎樣的現代轉換工作,以建構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進而發揮其現代作用?這是研究中國佛教哲學現代價值應該說明的問題。

  佛教,作爲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提供的解脫之道,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信仰體系、哲學體系,也是價值體系。佛教逐漸成爲億萬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續2500多年,在中國也有2000多年的漫長曆史,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與恒久價值。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佛教在未來社會如何重建價值,發揮作用,既是一個艱巨而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嚴肅而迫切的實踐問題。

  佛教的命運決定于對社會的關懷,佛教的現代價值決定于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作用。自從人猿相揖別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當代人類在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又擁有毀滅地球、毀滅自然的手段。人類社會的進步應歸功于人類自身,人類社會的問題也出自人類自身,威脅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敵人也是人類自身。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現代化涉及物質生活、製度規約和思想觀念諸多層面,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信仰危機、道德墮落、良心喪失等負面現象,表明人文精神的嚴重失落,這爲具有宇宙整體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學,提供了調整人的心靈,進而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空前的曆史契機。

  我們認爲,要對中國佛教哲學進行重估、重建,闡發其現代價值,就需要深入分析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特點,以及未來社會的基本走向;需要深入厘清中國佛教哲學資源,揭示其對當前和未來的社會具有真實意義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需要把佛教哲學基本原理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進而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向、方法提供有意義的參照意見。

  一、21世紀人類社會的基本特點與基本矛盾

  自從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以機械化、電氣化爲特點,以工業化爲標志的現代化,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極不平衡,有的國家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工業化,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有的則取得了進展,也有少數國家仍處于傳統農業社會。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展又發生重大轉折,知識經濟崛起,工業經濟衰落。一些發達國家進入非工業化的發展軌道,工業部門向知識産業轉移,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知識社會與過去以資本和資源爲財富來源的情況不同,知識成爲了核心生産要素,比資本、土地等其他傳統生産要素具有更高的附加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標志著以知識化取代工業化的新現代化,將日益主導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完成工業化,並開始了知識化的進程,西部地區的開發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工業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必將加快中國現代化的步伐。

  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在生産、流通和分配等環節上都有重大的差別,知識經濟的特點是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經濟及其全球化等特點,給人自身、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帶來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人類社會矛盾的新發展。

  由于現代化的巨大成就,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不斷完善,生活方式不斷更新。當今世界,物質財富和人們物欲同步快速增長,有人在追求外在物質財富時往往忽略自身的內在價值和精神生活,甚至在富裕、舒適的生活中喪失了人性和價值。物質生活提升,精神生活下降;科學知識增多,道德素養欠缺。這種豐富的物質生活與匮乏的精神生活的反差現象將普遍而長期地存在。精神的空虛,心靈的貧困,是一種人文精神危機,一種價值危機。它成爲了當今人類進步的重大障礙,也成爲了人類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之一。人們的欲望、需要是受一定的價值觀念支配的,如果人們的欲望、需要長期停留在物質享受的層面上,就會形成惡性消費,同時又帶來惡性開發,從而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帶來精神生活的低迷,國民素質的下降,從而影響人自身的全面發展。

  由于工業經濟的成就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似乎預示著全人類休戚與共、禍福相依的時代的來臨。但是,跨國企業掌控了當前經濟全球化,這些企業的迅速擴張,造成了貧富差距的增大。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既帶來了發展機遇,也造成了巨大沖擊,南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發達國家擁有全球生産總值的86%和出口市場份額的82%,而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僅分別占有14%和18%。([1])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曆史和現實已經反複證明,貧富懸殊的世界是一個不穩定、不安全的世界。貧富不均、強弱不等的格局,一方面使富者、強者易于異化爲霸權主義者,一方面貧者、弱者也易于産生不滿和仇恨,從而構成爲社會動蕩不安、紛爭不已的重要根源。

  在缺乏正常的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新秩序製約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還將帶來或增加一系列社會緊張。諸如,人們爲爭取工作崗位而展開的競爭,爲爭取優秀人才而造成的人才競爭。又如,不同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竭力爭取發展本國經濟,從而使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加劇。此外,由于曆史或現實的原因造成的種族沖突和民族抗爭,彼伏此起,層出不窮,有時甚至演成局部戰爭。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全球信息網絡化的形成,必將加速推動東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碰撞和交融,也必將使不同宗教的交往和會遇日益頻繁。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會遇,一方面是有助于彼此的對談、交流、溝通、了解、尊重、關懷,一方面是某些極端基本教義派的宗教狂熱,唯我神聖,唯我獨尊,排斥“異端”,排除異己,挑起教派沖突、宗教紛爭,甚至訴諸暴力,以求一逞。宗教常常與現實的國際鬥爭和沖突相交織,是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轉換極端基本教義派的理念,化解宗教沖突,也是擺在世界宗教徒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現代科學技術空前進步,人類在科學的宏觀方面已推進到180億光年之遙的宇宙,在科學的微觀方面已日益揭示出基因的秘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爲人類造福,如果人們的人文精神被扭曲,不能理智地利用科學技術,它也可以毀滅人類。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巨大,與此同時,自然界也在增大報複人類的力度,生態失衡、環境汙染、氣溫升高、人口爆炸、能源危機、食品短缺等諸多難題,也正在日益困擾人類。這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又一重大矛盾。人類將地球和大自然作爲征服對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類,也不得不努力進一步尋找和開發新的科學技術來緩解因無序開發自然所帶來的負面作用,並大力提倡人文理念,增強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以維護人類與自然的協調關系。

  二、中國佛教哲學的基本理念

  結合21世紀發展趨勢來審視,我們認爲中國佛教哲學適應人類社會需要的理念是比較多的,其中最爲重要的是以下幾個基本理念。

  (一)緣起

  佛教有一個專門的頌,稱爲“法身偈”,常刻在佛像、佛塔的內部或基座上,內容是:“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 (1)“佛大沙門”是對佛陀的尊稱。這是宣揚宇宙萬法依因緣而生滅,包括物質方面的外境與精神方面的心識,都由“緣”即原因或條件的和合而生起,緣集則法生,緣去則法滅。這是緣起論的基本思想。緣起是佛教最基本的觀念,最根本的教理,顯示佛教對宇宙與人生、存在與生命的根本看法。緣起思想是佛教的具體教說和重要理念,如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圓融等的哲學基礎。換句話說,佛教的各種具體教說和重要理念都是緣起思想的展開。緣起論有別于無因論、偶然論、神造論和宿命論,是對宇宙萬物的生成演變和世界的本來面目的比較合理的論說。緣起論是佛教獨特的世界觀,是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哲學的最大特色和根本特征。

  佛教緣起思想自身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理念,這就是“關系”和“過程”,緣起思想是一種關系論、過程論的世界觀。

  《雜阿含經》卷10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 “此”和“彼”是在互動關系中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在衆多條件的規定下,在一定關系的結合中,才能確定其存在。事物不能自我形成和孤立獨存;事物在關系中確定,在關系中存在,事物是關系的體現。《雜阿含經》卷12說:“譬如叁蘆,立于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2)這是說,由相依互存而得緣起,緣起就是因緣條件的相依互存,就是不同條件組成的相依互存的關系。這種緣起事物是關系的思想,包含了事物是和合共生的理論、互相聯系和同一整體的理念。中國佛教進一步發展了緣起論,如天臺宗的“性具”說、“十界互具”說,華嚴宗的“性起”說、“事事無礙”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說,都強調一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是互相涵攝而不礙的,事物之間是共同爲緣的緣起關系。從理論思維層面而言,這是對宇宙共同體原理的樸素而天才的猜測。

  緣起是一種關系,也是一個過程。事物既然由原因或條件的組合而生起,是緣集則成,緣去則滅,也就是說,緣起是一個過程。佛教認爲,由于宇宙萬物是緣起,因此都有生、住、異、滅四相,是一個不斷變異的過程。人也同樣…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