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心性論述評
方立天
天臺宗綜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學風,提倡理論與實踐並重。其學說的重心是實相論,著重探討宇宙萬物的如實相狀,本來狀態。此論認爲一切現象就是實在的理體,一切事物當體就是實相,萬物的不同形狀就是顯示萬物自性的體相。又認爲一切事物都本來圓滿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現象都具有對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臺宗所立的“圓融叁谛”和“一念叁千”說就是具體說明實相涵義的[1]。天臺宗人在實相論的基礎上,又進而探討了心與衆生、心與佛性的關系,心性的內涵、性質與範圍等一系列問題,形成“叁法無差”、“性具善惡”和“無情有性”等學說。這些心性學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重視佛教實踐主體的自覺體悟,重視主體心性的現證。在創立和發展天臺宗心性論的學術活動中,慧思、智 、灌頂、湛然、智圓和知禮等天臺學者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尤以該宗實際創始人智 的貢獻最大。智 所首創的性具善惡論也是該宗心性論學說中最具匠心的內容。
一、叁法無差
“叁法”指的是心法、衆生法和佛法。“叁法無差”是說心、衆生和佛的關系問題,認爲叁者的體性都具足宇宙萬有,且互攝互融並無根本的差異。也就是說,每一法都融通其他二法,彼此沒有本質差別。
(一)心無差。是指一念的心體能融通各種因果關系,融攝一切事物,具足宇宙一切生命界——“十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同時,一念心體也具足一切事物的本來相狀——“十如是”,即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心的這種體性和佛、衆生兩者的體性無有差別,是爲心無差。天臺宗人強調心具足一切事物,還用“叁道”與“叁軌”相融通的理論來論證。智 說:“夫有心者,皆有叁道性相,即是叁軌性相。”[2]“叁道”,謂衆生生死流轉的因果,具體指的是:苦道,即以惑和業爲因,招感六道輪回的果;感道,也稱煩惱道,指迷惑惱亂事理的妄心;業道,由妄心所發的身、口、意叁業。“叁軌”,指叁種軌範。即智 在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的“妙”字時,提出十妙說,其中的叁法妙即爲叁軌:真性軌,即真實不變的理性,也就是真如實相(谛);觀照軌,即破除迷妄顯現真理的智慧作用(智);資成軌,助成觀照作用的行持(行)。叁道和叁軌相即,彼此融通,圓妙自在。如真性軌即是苦道,衆生心因迷于苦道,也就迷法身;若出離苦道,也就不得有法身了。觀照軌即惑道,衆生心因迷于明 (般若)而生無明(無知),若已了解無明即明也就不得有明了。資成軌即業道,衆生心有惡才有善(解脫),離開惡也就無所謂善。叁軌即叁道,是說衆生的生死流轉與佛教的修持規範相即不離,融通無礙。智 強調叁軌即叁道這一妙旨爲十界中的每一界所具足,而十界又悉具于衆生心的一念之中。也就是說,包括佛和衆生的十界同在一心之中,一心可知十界,因此心與佛、衆生是沒有根本差別的。
(二)衆生無差。這是說,與佛相對的衆生各具足十界、十如是,衆生的這種情況和諸佛的所悟、本心的所具,在體性方面無有差別。智
就衆生法中的心法說:“明一法攝一切法,謂心是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3]“一法”即心性。這是說一心攝一切法。此處所立的一心,乃就衆生心的意識形態而立。一心攝一切法,就是衆生的意識融攝了一切事物(十界、十如是)。而衆生法就是一心,除此一心外別無他法。所以衆生就是心法。關于衆生法中的佛法,智 說:“如經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覺)之知見。若衆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
當知佛之知見之知見蘊在衆生也”[4]。“佛之知見”,即智慧、覺性、佛性。意思是,衆生經過開示而能悟入“覺之知見”,表明了衆生法中藏有“覺之知見。”由此也可說,衆生法就是佛法。
(叁)佛無差。佛了悟十界、如是而成就正覺,也就是既覺悟了自心的本性,又融通了衆生的迷妄。迷和悟雖然不同,而其體並無差別。智 說:“廣明佛法者,佛豈有別法
只百界幹如。是佛境界,唯佛與佛究竟斯理”[5]。“百界幹如”,指佛等十界又各各相具,爲“百界”。百界的每一界又各具十種事理(十如是),共有“幹如”,即宇宙整體,是爲佛的境界。智 認爲,衆生的一念一心體,若由迷轉悟,同樣具足了百界千如。因此,佛與衆生、心的體性實無差別。
天臺宗的“叁法無差”說,闡揚了心、衆生和佛的平等性、統一性原理——叁者各各具足十界十如是、百界千如是,也就是說,對宇宙生命、宇宙萬物體相的覺悟內容都是相同的。“叁法無差”說又強調了迷悟的相對性原理,認爲迷悟二者是相對而言,一體兩面,彼此融通的。“叁法無差”說還突出叁類主體的證悟作用,其中的心法作用尤爲重要,也可以說,心法是溝通、融攝衆生與佛的基礎。可知,天臺宗人對心的主體作用的重視是異常突出的。
二、叁因互具
智 依成佛因素在成佛原因中的不同意義、地位而建立正、了、緣叁因佛性說。他就衆生本具宇宙萬有之理而建立正因佛性;就能生起智慧的一切善行,立緣因佛性;就觀悟佛理所得智慧,立了因佛性。叁因佛性也稱爲“叁性”,是一切衆生無不具有的。叁因佛性可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說明,正因是埋在地下不會被破壞的金礦,了因是知道地下有金礦,緣因是將金礦開采出來。叁因佛性各有區別,其中正因是先天本有的,稱爲“性”。緣因和了因作爲善行與智慧是後天修行而得的,稱爲“修”。性與修的關系是,“由修照性,由性發修”,因此“修性不二”[6]統稱佛性。又,緣因和了因又各自包含兩種成份,一種是先天而有的“種子”,稱爲“性德”,一種是後天的修行,稱爲“修德”。所以緣、了二因佛性也都含有先天本具的因素。天臺宗人還說叁種性德在“因”位時是一種“不縱不橫”的交互關系,在“果”位時則分別爲法身、解脫、般若,合稱爲“涅
叁位”。
天臺宗人說,實相的理是無自性的,所以,正因佛性是不染不淨、非善非惡的。而緣、了二因佛性則有染淨,具善惡。《觀音玄義》卷上載:“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
答:具。”[7]可見緣、了二因具有惡性,而緣、了因與正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懷則說:“若爾九界叁因,性染了因,性惡緣因,染惡不二是惡正因,豈唯局修;佛界叁因,性善緣因,性淨了因,善淨不二即善正因。”[8]這是說,緣、了二因不二,就是正因,染惡不二是惡正因,善淨不二是善正因。“言緣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緣,言正必具緣、了。一必具叁,叁即是一,毋得守語害圓,誣罔聖意。”[9]叁因互相交滲,互相具有,即叁因同具染淨、善惡。在這裏天臺宗人也以叁因互具來論證性具善惡。
叁、性具善惡
性具善惡論是天臺心性學說的主要內容。所謂性具,性,指法性,或稱真性、自性、本性、理性、體性;具指具有,具足。性具,就是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是自性具足,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又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聯系作爲一個整體存在的。性具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實相狀,“性具實相”是性具的根本內容。天臺宗認爲,宇宙整體存在于各種有情(四聖、六凡)的一念心中,前已提及的所謂“一念叁千”說,也就是此宗的中心理論“性具實相”說。性具實相說的重心是強調一切現象世界都具有迷悟、善惡,四聖六凡都具迷悟之法,善惡之性,性善,性惡是天然德性,永不喪失,這稱爲“性具善惡”。“性具善惡”是“性具實相”的重要方面,或者說是性具說的又一重要內容。
下面擇要論述其涵義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貪欲即道、理毒性毒等問題。
(一)善性惡性本具不斷。在天臺宗思想史上,《大乘止觀法門滬卷一首先標明性具善惡之說,文說:“一一諸佛,一一衆生,悉具染淨二性。法界法爾,未曾不有[11]”。染淨即是善惡。意思是,從衆生到諸佛都有善惡二性。智 在《觀音玄義》卷上也說:“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曆叁世無誰能毀,複不可斷壞,”[12]強調善惡具有經叁世也不能斷盡改變的性質。智 有時還把性具善惡的關系解說爲由惡而有善,善在惡中。強調善惡是相對的,如果了達性惡,真正認清性惡,惡也就成了善。他說:“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惡業性相,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于諸惡,即善資成。”[13]“凡夫心一念”,指“無明”,無明相當于“惡”。因爲無明是迷于“明”而起的,如果了達無明,即成爲明。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惡性,而由惡有善,翻惡即善,善成破惡,惡全是善:智 又把善惡各分爲兩種:性善和修善,性惡和修惡。性善和性惡是指衆生本來具有的性德。修善(應修善行)和修惡(如生死、煩惱、妄染等)是指後天行爲所生的善惡。性善性惡分別是修善修惡的理體,是不可改變、不可斷壞的。修中善惡是由性中善惡而起作,是可改變、可斷壞的。智 說:“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爲染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于惡,以達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複惡。”[14]他認爲闡提不斷善性又不通達性善,雖爲惡所染,但也反可受善的影響而修善治惡。佛與闡提的差異在于達與染。佛不斷性惡,又能通達性惡,故佛對惡已能自在,不會受惡的影響而生惡(無修惡),佛永遠不會恢複惡。這也就是說,闡提也不斷性善,只是缺乏修善;諸佛也不斷性惡,但已斷盡修惡。或者說,由于佛有如此的自在,以致反而能用惡法門來教化拯救人類,又因即使用惡法門也很自在,所以也不會染惡。由此又可說,佛與闡提的差異在達或染,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于性…
《天臺宗心性論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