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心性論述評▪P2

  ..續本文上一頁惡,不爲惡所染;闡提染而不達,修惡滿足,不達性惡。

  明代天臺學者傳燈著《性惡善論》六卷,對善惡又作了新的解釋,他說:“蓋臺宗之言性也,則善惡具;言修也,而後善惡分。乃以本具佛界爲性善,本具九界爲性惡;修成佛界爲修善,修成九界爲修惡。”[15]這是以體用言性修,性善性惡是真如不變之體,修善修惡則是隨緣差別之用。“九界”,指佛以外的菩薩等九界。傳燈以具十界中的佛界或其他九界爲標志來區分善惡,從而把菩薩、聲聞、緣覺“叁聖”界籠統地歸于惡,帶有歸入凡界的傾向,又把人與畜生、餓鬼、地獄同列爲性惡,帶有貶低人的地位的傾向。傳燈認爲,十界中佛界是全性善以起修善,九界是全性惡以起修惡。如果能觀修惡即性惡,則九界冥伏,佛界現起從而攝得性善。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惡”,天臺宗性具善惡記論的重點是性惡論。天臺宗六祖湛然認爲“性惡若斷,普現色身從何而立”[16]

  若果斷絕性惡,就難以說明佛界中具有其他九界,也難以說明一念叁千的道理。性惡說被視爲一念叁千理論的支柱。湛然又特別強調性惡與實惡的區別,認爲以通達惡爲善也必須離惡。宋代知禮進一步闡揚性惡說,建立性惡說爲天臺宗義的特點。他說:“只具一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諸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若知善惡皆是性具,性無不融,則十界、百界、一千、叁千、故得意者以此所談,望《止觀》文不多不少。”[17]此說更明顯地把性具善惡、性惡說和一念叁千連結起來。展開論述天臺宗的基本思想。後來,元代天臺學者懷則在《天臺傳佛心印記》中又總結性地說:“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雲性起,縱有說雲圓家以性具爲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雖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鼠唧鳥空有立夫旨,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18]顯然這是在批評華嚴和禅等宗派不知性也具惡,不了解性惡即佛性異名,不懂妄心也作佛,以爲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善,懷則認爲,都不是圓滿的說法。他強調性不只具善,而且也具惡,成佛非僅指真心,妄心也能成佛。懷則又說:“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19]意思說,天臺宗性具說的理論貢獻就在于提出了性惡說。肯定性惡是一切衆生和諸佛的本性.而了達性惡,惡即成善,就能不爲惡所染。這一性惡說是天臺宗心性學說的主要特征,也是區別于其他宗派思想的主要標志。

  (叁)貪欲即是道

  天臺宗人基于所立的性惡法門,以惡爲衆生本來具有的性德,進而鼓吹“貪欲即是道”的思想。貪欲也作貪毒,指主體由于對所愛好的事物産生喜樂的念頭,而生起的貪著之心和占有欲望。貪欲與無明同被佛教視爲導致生死輪回之苦的根本煩惱。天臺宗人認爲貪欲雖惡,但衆生內心也同時具有善性,具有佛法,這樣衆生又可以就貪欲而反觀萬有之理。智 在《摩诃止觀》卷十下說:“行惡者,執大乘中貪欲即是道,叁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實語,本滅煩惱,而僻取著還生結業。”[20]意思是說,貪欲就是佛道,叁毒中就具足了佛法,行惡者不能離開貪欲另求佛道,也不能離開叁毒另求佛法,而是要從貪欲中去求佛道(泯除貪欲),從叁毒中去求佛法(消除煩惱),這樣就能獲得解脫,成就佛果。這也就是“即修惡達性惡”的重要理論,即要在惡中修觀,了達惡的本質,使其破壞,以成就佛道;如果在惡中不修觀,就只能增長非道,而妨礙解脫。

  天臺宗學者是根據空、假、中叁谛圓融的理論來觀察一切事物,把事物的對立兩極歸結爲實相相即平等(無差別)。由此進而說貪欲即道,惡法即佛種,叁毒即佛法,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因爲運用即空即假即中的叁觀,了達一念修惡之心即是“叁千”妙境,那就情消理顯,而修惡也就不屬所破而屬所顯了。如此既了達性惡,也可說無修惡可論了。他們還認爲,這種說法也是便于教化衆生的需要,是爲了開導愚蠢薄福的衆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令他們能在惡中修道。對不宜于在惡中修道的聰穎厚福的衆生,則說諸善爲道,提倡善中修道。

  貪欲即道,煩惱即菩提等命題,在佛經和其他一些宗派論著中已早有論述,天臺宗人闡述此類命題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讓我們來看看懷則的評述:“故知諸師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則合雲菩提即菩提,涅

  即涅

  也,……又複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煩惱心,生死色,皆無佛性。煩惱心無佛性,故相宗謂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生死色無佛性故。彼性宗謂牆壁瓦礫不成佛,須被九界煩惱生死修惡,顯佛界性善佛性故。但知果地通融,不了因心本具。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情亦無。何者

  須約真如心說唯心則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說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何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

  ”[21]懷則在此著重強調了是否承認惡性說,是天臺宗與其他宗派的根本區別,由此導出在闡述貪欲即道等命題上的理論視野。其他宗派所講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是在性善論基礎上立論的,實質上,是指真即真,菩提即菩提,涅

  即涅

  ;天臺宗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是基于認爲性惡即佛性,是指妄即真。

  (四)理毒性毒之爭

  北宋以來,天臺宗內部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學者受到華嚴宗和唯識宗等學說的影響,逐漸從“性具”說中分離出來,被稱爲山外派,代表人物爲晤恩、源清、智圓、慶昭。持天臺宗正統立場的,自稱爲山家派,代表人物是知禮、遵式。兩派爭論的問題很多,其中的一個問題是關于真如理性(衆生的本性)與惡性的關系——理毒與性毒之爭。

  理毒,又作理性毒害。理,理體、真如。性,本性。毒,毒害,相當于惡。山家山外兩派就智

  在《請觀音經疏》中所說的理毒是否是“性毒”(性惡)問題發生爭論。智 在書中就陀羅尼[22]具有能持能遮的作用說:“用即爲叁:一事、二行、叁理。事者,虎狼刀劍等也,行者,五住煩惱[23]也,理者,法界無閡(礙),無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24]文中的法界即一心,衆生與佛互融,故無礙。自性清淨心不爲煩惱所染,而又生起種種現象,是無染而染(迷)。對智 的這一段話,智圓在《請觀音經疏闡義抄》卷第一中解釋說,遇到虎狼獅子,面對毒藥刀劍,臨當刑戮,稱名誦咒而獲得解脫,是事的消伏。于一心中圓修空、假、中叁谛,而被五住煩惱,是行的消伏。今觀一切事物唯心所現,染體悉淨,是神咒治理性之毒[25]。智圓認爲,真如以無明爲緣而生起一切現象,現象是無染而染,全理性成毒,稱爲“理性之毒”。換句話說,理性自體是無染,因無明之迷,生起一切現象而成毒 (惡)。理毒並不是如性法本來具有的,故理毒可滅;性毒即性惡,性惡法門不能破,性惡無法滅除,故理毒非性惡。

  知禮作《〈對闡義抄〉辯叁用》對智圓的上述說法詳加诘難。26[其基本觀點是,認爲智圓的觀點是別教的說法[27],不是圓教的觀點。知禮說,圓教是強調理毒即性毒,智圓那種以爲所迷的真如理性不具有“叁障”(煩惱、業、果報)的汙染,而是因無明之迷而另有叁障,這是別教的說法,由此圓融相即的“即”字的意義也就不能成立了。而圓教不同,它認爲所述的真如理性原來本具叁障汙染,所以現出叁障,複還原本而成就“叁德”(法身、般若、解脫)時,染毒仍在,叁障與叁德互具互融,這樣才合乎圓融相即的“即”字意義。

  將上述內容綜合起來看,性具善惡說既非性善論,又非性惡論,而是近似于善惡二元論,但又不是二元的對立,而是二元圓融的人性論。其特色是,大膽地闡發了性惡說,從而自覺地確立了使善惡乃至一切矛盾同一展開的理論。也就是說,衆生既有善性,又有惡性,有肯定方面,也有否定方面,衆生要通過內在矛盾的同一展開,即內在轉化工作的展開,了達性惡,惡轉而成善,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境界。這樣,天臺宗就爲人們提供了一條嶄新而廣闊的宗教實踐之路。

  四、無情有性

  在中國佛教哲學史上,天臺宗學者湛然第一個系統地闡發了“無情有性”說。“無情”是指身外無情識的事物,如草木塵礫等。“性”指佛性。湛然闡發的無情有性說是謂不能發心修行的無情之物也有佛性。這是針對華嚴宗人法藏只承認有情有佛性的主張而發的,爲此他寫了《金剛碑》。金剛碑本是印度醫生爲病人做眼膜手術使用的一種鋒利的手術刀,湛然以此爲喻,譏諷華嚴宗人爲無明所蒙蔽,需要用金剛碑刮治。湛然是怎樣論證無情有性說的呢

  他主要是依據色(色法,物質現象)心(心法,心識)不二(無分別,超越分別)的道理,來說明佛性周遍于宇宙一切事物,不會因有情無情而間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礫一塵均有佛性。

  色心不二說是闡述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無心識事物與有心識事物的異同問題的。它認爲兩者沒有區別,同是成佛的本性,智 的《法華玄義》一書中有“十妙”說,其中的“境妙”是以智慧觀照的對象爲妙。湛然以此爲據立色心不二法門,其涵義有二:一是宇宙萬有分爲色法與心法二類,因色心均攝入于凡夫的一心之中,故稱心外無法。二是任何色法,即佛是一微塵,也圓滿具足宇宙的一切,故稱心色不二,無所區別。湛然的色心不二門實是建立在“叁界唯心”和“一念叁千”思想基礎之上的。由于宇宙萬有既是唯心所攝,而心體又不爲任何事物所局限,微塵瓦石當然也就不能獨立于心體之外,所以,一切事物都和心相關,也都帶有心體。又由于一念中具足宇宙萬有(一念叁千),這萬有也就是宇宙實相(真實本相),自然屬于萬有的微塵瓦石就是實相,而實相就是宇宙萬有,所以微塵瓦石也具足宇宙萬有。湛然據…

《天臺宗心性論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