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方立天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现象都具有对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台宗所立的“圆融三谛”和“一念三千”说就是具体说明实相涵义的[1]。天台宗人在实相论的基础上,又进而探讨了心与众生、心与佛性的关系,心性的内涵、性质与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三法无差”、“性具善恶”和“无情有性”等学说。这些心性学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重视佛教实践主体的自觉体悟,重视主体心性的现证。在创立和发展天台宗心性论的学术活动中,慧思、智 、灌顶、湛然、智圆和知礼等天台学者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尤以该宗实际创始人智 的贡献最大。智 所首创的性具善恶论也是该宗心性论学说中最具匠心的内容。
一、三法无差
“三法”指的是心法、众生法和佛法。“三法无差”是说心、众生和佛的关系问题,认为三者的体性都具足宇宙万有,且互摄互融并无根本的差异。也就是说,每一法都融通其他二法,彼此没有本质差别。
(一)心无差。是指一念的心体能融通各种因果关系,融摄一切事物,具足宇宙一切生命界——“十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同时,一念心体也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来相状——“十如是”,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心的这种体性和佛、众生两者的体性无有差别,是为心无差。天台宗人强调心具足一切事物,还用“三道”与“三轨”相融通的理论来论证。智 说:“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2]“三道”,谓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具体指的是:苦道,即以惑和业为因,招感六道轮回的果;感道,也称烦恼道,指迷惑恼乱事理的妄心;业道,由妄心所发的身、口、意三业。“三轨”,指三种轨范。即智 在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的“妙”字时,提出十妙说,其中的三法妙即为三轨:真性轨,即真实不变的理性,也就是真如实相(谛);观照轨,即破除迷妄显现真理的智慧作用(智);资成轨,助成观照作用的行持(行)。三道和三轨相即,彼此融通,圆妙自在。如真性轨即是苦道,众生心因迷于苦道,也就迷法身;若出离苦道,也就不得有法身了。观照轨即惑道,众生心因迷于明 (般若)而生无明(无知),若已了解无明即明也就不得有明了。资成轨即业道,众生心有恶才有善(解脱),离开恶也就无所谓善。三轨即三道,是说众生的生死流转与佛教的修持规范相即不离,融通无碍。智 强调三轨即三道这一妙旨为十界中的每一界所具足,而十界又悉具于众生心的一念之中。也就是说,包括佛和众生的十界同在一心之中,一心可知十界,因此心与佛、众生是没有根本差别的。
(二)众生无差。这是说,与佛相对的众生各具足十界、十如是,众生的这种情况和诸佛的所悟、本心的所具,在体性方面无有差别。智
就众生法中的心法说:“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3]“一法”即心性。这是说一心摄一切法。此处所立的一心,乃就众生心的意识形态而立。一心摄一切法,就是众生的意识融摄了一切事物(十界、十如是)。而众生法就是一心,除此一心外别无他法。所以众生就是心法。关于众生法中的佛法,智 说:“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觉)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
当知佛之知见之知见蕴在众生也”[4]。“佛之知见”,即智慧、觉性、佛性。意思是,众生经过开示而能悟入“觉之知见”,表明了众生法中藏有“觉之知见。”由此也可说,众生法就是佛法。
(三)佛无差。佛了悟十界、如是而成就正觉,也就是既觉悟了自心的本性,又融通了众生的迷妄。迷和悟虽然不同,而其体并无差别。智 说:“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
只百界干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5]。“百界干如”,指佛等十界又各各相具,为“百界”。百界的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十如是),共有“干如”,即宇宙整体,是为佛的境界。智 认为,众生的一念一心体,若由迷转悟,同样具足了百界千如。因此,佛与众生、心的体性实无差别。
天台宗的“三法无差”说,阐扬了心、众生和佛的平等性、统一性原理——三者各各具足十界十如是、百界千如是,也就是说,对宇宙生命、宇宙万物体相的觉悟内容都是相同的。“三法无差”说又强调了迷悟的相对性原理,认为迷悟二者是相对而言,一体两面,彼此融通的。“三法无差”说还突出三类主体的证悟作用,其中的心法作用尤为重要,也可以说,心法是沟通、融摄众生与佛的基础。可知,天台宗人对心的主体作用的重视是异常突出的。
二、三因互具
智 依成佛因素在成佛原因中的不同意义、地位而建立正、了、缘三因佛性说。他就众生本具宇宙万有之理而建立正因佛性;就能生起智慧的一切善行,立缘因佛性;就观悟佛理所得智慧,立了因佛性。三因佛性也称为“三性”,是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的。三因佛性可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正因是埋在地下不会被破坏的金矿,了因是知道地下有金矿,缘因是将金矿开采出来。三因佛性各有区别,其中正因是先天本有的,称为“性”。缘因和了因作为善行与智慧是后天修行而得的,称为“修”。性与修的关系是,“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因此“修性不二”[6]统称佛性。又,缘因和了因又各自包含两种成份,一种是先天而有的“种子”,称为“性德”,一种是后天的修行,称为“修德”。所以缘、了二因佛性也都含有先天本具的因素。天台宗人还说三种性德在“因”位时是一种“不纵不横”的交互关系,在“果”位时则分别为法身、解脱、般若,合称为“涅
三位”。
天台宗人说,实相的理是无自性的,所以,正因佛性是不染不净、非善非恶的。而缘、了二因佛性则有染净,具善恶。《观音玄义》卷上载:“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
答:具。”[7]可见缘、了二因具有恶性,而缘、了因与正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怀则说:“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缘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岂唯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8]这是说,缘、了二因不二,就是正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善净不二是善正因。“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9]三因互相交渗,互相具有,即三因同具染净、善恶。在这里天台宗人也以三因互具来论证性具善恶。
三、性具善恶
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所谓性具,性,指法性,或称真性、自性、本性、理性、体性;具指具有,具足。性具,就是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是自性具足,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又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性具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性具实相”是性具的根本内容。天台宗认为,宇宙整体存在于各种有情(四圣、六凡)的一念心中,前已提及的所谓“一念三千”说,也就是此宗的中心理论“性具实相”说。性具实相说的重心是强调一切现象世界都具有迷悟、善恶,四圣六凡都具迷悟之法,善恶之性,性善,性恶是天然德性,永不丧失,这称为“性具善恶”。“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性具说的又一重要内容。
下面择要论述其涵义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贪欲即道、理毒性毒等问题。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在天台宗思想史上,《大乘止观法门沪卷一首先标明性具善恶之说,文说:“一一诸佛,一一众生,悉具染净二性。法界法尔,未曾不有[11]”。染净即是善恶。意思是,从众生到诸佛都有善恶二性。智 在《观音玄义》卷上也说:“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12]强调善恶具有经三世也不能断尽改变的性质。智 有时还把性具善恶的关系解说为由恶而有善,善在恶中。强调善恶是相对的,如果了达性恶,真正认清性恶,恶也就成了善。他说:“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只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13]“凡夫心一念”,指“无明”,无明相当于“恶”。因为无明是迷于“明”而起的,如果了达无明,即成为明。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性,而由恶有善,翻恶即善,善成破恶,恶全是善:智 又把善恶各分为两种:性善和修善,性恶和修恶。性善和性恶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性德。修善(应修善行)和修恶(如生死、烦恼、妄染等)是指后天行为所生的善恶。性善性恶分别是修善修恶的理体,是不可改变、不可断坏的。修中善恶是由性中善恶而起作,是可改变、可断坏的。智 说:“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染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14]他认为阐提不断善性又不通达性善,虽为恶所染,但也反可受善的影响而修善治恶。佛与阐提的差异在于达与染。佛不断性恶,又能通达性恶,故佛对恶已能自在,不会受恶的影响而生恶(无修恶),佛永远不会恢复恶。这也就是说,阐提也不断性善,只是缺乏修善;诸佛也不断性恶,但已断尽修恶。或者说,由于佛有如此的自在,以致反而能用恶法门来教化拯救人类,又因即使用恶法门也很自在,所以也不会染恶。由此又可说,佛与阐提的差异在达或染,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性…
《天台宗心性论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