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希運弟子、臨濟宗創始人義玄進一步說,心清淨就是佛,認爲“一念心上清淨即是佛”,如此每一念心上都清淨不染,“心心不異,名之活祖。”這是強調衆生日常的清淨心,就是真正的祖師,真正的佛,從而最充分的肯定了人類的主體價值。

  “汝自是佛”與“我即是佛”。當弟子向師父請教“如何是佛”問題時,有的禅師往往回答問者說,你本人就是佛。“師(福州大安)上堂雲:“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什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又如“僧問:“如何是佛?”師(大龍山智洪)曰:“即汝是””。又“裴一日托一尊佛于師(黃檗希運)前,跪曰:“請師安名。”師召曰:“裴體”!公應諾。師曰:“與汝安名竟。”公禮拜。”這是說,佛的名字就是裴休,你裴休就是佛。又如“廬山歸宗寺法施禅師策真,曹州人也。姓魏氏,本名慧超,升淨慧之堂,問:“如何是佛?”淨慧曰:“汝是慧超”。師從此信入。”這裏回答的意思是:你慧超就是佛。近代自稱虎禅師的楊度也高唱“我即是佛”,稱“一旦此心豁然,我即是佛。死去活來,大徹大悟。”所謂“汝自是佛”與“我即是佛”,都是在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思想基礎上,強調心外無佛,由此,你我是佛,一切衆生都是佛。

  (二)無心是佛

  禅宗繼承印度唯心一系的思想,也吸取般若空宗一系的學說,強調禅悟解脫是“離一切相”的。史載:“問曰:“諸經說,佛常住;或即說,佛滅度。常即不滅,滅即非常,豈不相違?”答:“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何有出世入滅之實乎?見出沒者,在乎機緣。””這是圭峰禅師宗密對佛的生滅出沒問題的回答,認爲佛是離開一切相的,從本質上說,並無出世入滅。所謂出世入滅的相狀是隨機緣而定,並非佛身真正具有的。臨濟義玄也說:“古人雲,如來舉身相,爲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言叁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意思是說,所謂佛身體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爲順應衆生的世俗之見而講的,實際上並不存在,佛的真形是無相的。禅宗認爲,佛是離一切相的,因此禅修者聲也應無求無著,黃檗希運說:“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爲,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爲學無求無著,無求則心不生,無著則心不染,不生不染即是佛。”無求無著,就是心不生不染,這也就是佛。“心不生”就是“無心”,無心就是佛。史載:“常州僧靈覺問曰:“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師(南陽慧忠)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曰:“無心可用,阿誰成佛?”師曰:“無心自成,佛亦無心。””南陽慧忠認爲“無心”成佛,佛也“無心”。進一步,他還認爲“無即佛”:“常州僧靈覺問曰:“如何是一念相應?”師曰:“憶智俱忘,即是相應”。曰:“憶智俱忘,誰見諸佛?”師曰:“忘即無,無即佛。”曰:“無即言無,何是喚作佛?”師曰:“無亦空,佛亦空,故曰無即佛,佛即無。””這是說忘卻記憶智慧就是無,無也是空。忘卻憶智即是無,即是空,也即是佛,因爲佛是空無一切相的。

  “心即佛”與“無心是佛”兩個命題,實際上是統一的,兩者都是從不同角度講心與佛的關系。“心即佛”是說衆生都有佛心、佛性,肯定心與佛不相離,直至認定心等同于佛。“無心是佛”則是強調學道修禅者對于佛身形相不要執著和追求,這樣的“無心”就是佛。可以說,“無心”是對主體“心”的活動內涵的進一步規定,“無心是佛”是對“心即佛”的進一步說明。正如馬祖道一禅師時而說“即心即佛”,時而又說“非心非佛”一樣,兩者並不矛盾。非心非佛是破除對心與佛的執著,以避免將心覓心,將佛覓佛而不得解脫,這是對即心即佛的特定意義的否定,也是對即心即佛的更深層意義的肯定。

  (叁)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靈佑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如如佛”,即法身佛,意思是說,真理不受一塵汙染,無數修行法門中,不舍任何一種法門。若果直指人心,一切情想俱盡,心體就顯露出真常狀態。由此理與事圓融不二,也就是如如佛,或法身佛了。這是在自心覺悟的基礎上,實現理事相即無礙的境界,這樣的禅境也就是佛的境界。

  (四)其他種種回答的背後

  對“如何是佛”的問題,禅師們除了上述正面的回答以外,還有大量的種種意在言外的回答,這些回答意在觸動問者的靈性,令人十分費解。然而仔細體會,也仍有思路可尋,真意可求。下面我們分類加以簡要的評述。

  形象喻說,或者說答非所問。不少禅師在回答“如何是佛”的問題時,往往是以各種不同形象的事物來回答,如答“麻叁斤”,,“土塊”,“殿裏底”,“白額大蟲”,“幹屎橛”,“洞庭無蓋”,“金沙照影”,等等等等。“麻叁斤”、“殿裏底”、“土塊”,是指佛殿裏麻纏泥塑的佛像,意思是殿裏的佛像只有象征意義,學道者不要執著佛相,向外追求。“白額大蟲”即毒蛇,“幹屎橛”乃擦試人糞的東西,是汙穢的,意在表明執著佛的名字是毒害、汙染自心清淨本性的,應當打破向外對佛名字的執著,而轉向對內追求自心的清淨。至于“洞庭無蓋”、“金沙照影”,是說佛法現成,大地萬物無一不是佛的當體。

  以問答問。有些禅師在回答“如何是佛”的問題時,還采取反問的方式,向問者提出各種問題,如“問:“如何是佛?”師(崇壽契稠)曰:“如何是佛。””又如答“汝是什麼人?”“問誰?”“如何是上坐?”“更是阿誰?”“自屈作麼?”“更是什麼?”等等等等。這裏,有的是答語即是問語,有的是避開所問而反問對方,這兩種回答的目的,是啓發問者從回答中認識到,佛不是離開自心而獨立存在的,自心就是佛,自己就是佛,不必向外尋求。

  此外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回答,如以不答作答,當人問“如何是佛?”答曰:“老僧並不知。”有的則幹脆予以否定,當人問“如何是佛?”答曰:“錯。”還有當人問“如何是佛”?答者“當面便唾。”也有答者動手便打問者的,即以動作來回答。這些回答和動作,也都在于啓發問者明白提出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成佛應當向內追求,佛就在學道者的心中。

  綜上所述,我們似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看法:

  (一)中國佛教學者重視從體認人生宇宙的本質、本體、真理,以及從偉大崇高的人格的角度界說“佛”的涵義,這一思想傳統爲禅宗所繼承。從禅宗對“如何是佛”的回答來看,它與《理惑論》,《喻道論》以及慧遠、道生的論說,在思索的理路上是完全相通的。同時,禅宗又把“佛”集中地定位于人的自心,本性的轉換、體悟、提升,從而又推進了“佛”的涵義的發展。

  (二)從以上的敘述中還可見,禅宗是從心性上論佛的,認爲衆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離開自心、本性去論佛、求佛都是錯誤的;自心、本性是空寂清淨的,執著自心、本性,執著佛,也是不對的。總之,心性論是禅宗成佛理論的基礎,是禅宗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禅宗思想實質和禅修實踐的切入點。

  

  

《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