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希运弟子、临济宗创始人义玄进一步说,心清净就是佛,认为“一念心上清净即是佛”,如此每一念心上都清净不染,“心心不异,名之活祖。”这是强调众生日常的清净心,就是真正的祖师,真正的佛,从而最充分的肯定了人类的主体价值。

  “汝自是佛”与“我即是佛”。当弟子向师父请教“如何是佛”问题时,有的禅师往往回答问者说,你本人就是佛。“师(福州大安)上堂云:“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什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又如“僧问:“如何是佛?”师(大龙山智洪)曰:“即汝是””。又“裴一日托一尊佛于师(黄檗希运)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体”!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这是说,佛的名字就是裴休,你裴休就是佛。又如“庐山归宗寺法施禅师策真,曹州人也。姓魏氏,本名慧超,升净慧之堂,问:“如何是佛?”净慧曰:“汝是慧超”。师从此信入。”这里回答的意思是:你慧超就是佛。近代自称虎禅师的杨度也高唱“我即是佛”,称“一旦此心豁然,我即是佛。死去活来,大彻大悟。”所谓“汝自是佛”与“我即是佛”,都是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思想基础上,强调心外无佛,由此,你我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

  (二)无心是佛

  禅宗继承印度唯心一系的思想,也吸取般若空宗一系的学说,强调禅悟解脱是“离一切相”的。史载:“问曰:“诸经说,佛常住;或即说,佛灭度。常即不灭,灭即非常,岂不相违?”答:“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何有出世入灭之实乎?见出没者,在乎机缘。””这是圭峰禅师宗密对佛的生灭出没问题的回答,认为佛是离开一切相的,从本质上说,并无出世入灭。所谓出世入灭的相状是随机缘而定,并非佛身真正具有的。临济义玄也说:“古人云,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意思是说,所谓佛身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为顺应众生的世俗之见而讲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佛的真形是无相的。禅宗认为,佛是离一切相的,因此禅修者声也应无求无著,黄檗希运说:“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为学无求无著,无求则心不生,无著则心不染,不生不染即是佛。”无求无著,就是心不生不染,这也就是佛。“心不生”就是“无心”,无心就是佛。史载:“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师(南阳慧忠)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师曰:“无心自成,佛亦无心。””南阳慧忠认为“无心”成佛,佛也“无心”。进一步,他还认为“无即佛”:“常州僧灵觉问曰:“如何是一念相应?”师曰:“忆智俱忘,即是相应”。曰:“忆智俱忘,谁见诸佛?”师曰:“忘即无,无即佛。”曰:“无即言无,何是唤作佛?”师曰:“无亦空,佛亦空,故曰无即佛,佛即无。””这是说忘却记忆智慧就是无,无也是空。忘却忆智即是无,即是空,也即是佛,因为佛是空无一切相的。

  “心即佛”与“无心是佛”两个命题,实际上是统一的,两者都是从不同角度讲心与佛的关系。“心即佛”是说众生都有佛心、佛性,肯定心与佛不相离,直至认定心等同于佛。“无心是佛”则是强调学道修禅者对于佛身形相不要执着和追求,这样的“无心”就是佛。可以说,“无心”是对主体“心”的活动内涵的进一步规定,“无心是佛”是对“心即佛”的进一步说明。正如马祖道一禅师时而说“即心即佛”,时而又说“非心非佛”一样,两者并不矛盾。非心非佛是破除对心与佛的执着,以避免将心觅心,将佛觅佛而不得解脱,这是对即心即佛的特定意义的否定,也是对即心即佛的更深层意义的肯定。

  (三)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灵佑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如如佛”,即法身佛,意思是说,真理不受一尘污染,无数修行法门中,不舍任何一种法门。若果直指人心,一切情想俱尽,心体就显露出真常状态。由此理与事圆融不二,也就是如如佛,或法身佛了。这是在自心觉悟的基础上,实现理事相即无碍的境界,这样的禅境也就是佛的境界。

  (四)其他种种回答的背后

  对“如何是佛”的问题,禅师们除了上述正面的回答以外,还有大量的种种意在言外的回答,这些回答意在触动问者的灵性,令人十分费解。然而仔细体会,也仍有思路可寻,真意可求。下面我们分类加以简要的评述。

  形象喻说,或者说答非所问。不少禅师在回答“如何是佛”的问题时,往往是以各种不同形象的事物来回答,如答“麻三斤”,,“土块”,“殿里底”,“白额大虫”,“干屎橛”,“洞庭无盖”,“金沙照影”,等等等等。“麻三斤”、“殿里底”、“土块”,是指佛殿里麻缠泥塑的佛像,意思是殿里的佛像只有象征意义,学道者不要执着佛相,向外追求。“白额大虫”即毒蛇,“干屎橛”乃擦试人粪的东西,是污秽的,意在表明执着佛的名字是毒害、污染自心清净本性的,应当打破向外对佛名字的执着,而转向对内追求自心的清净。至于“洞庭无盖”、“金沙照影”,是说佛法现成,大地万物无一不是佛的当体。

  以问答问。有些禅师在回答“如何是佛”的问题时,还采取反问的方式,向问者提出各种问题,如“问:“如何是佛?”师(崇寿契稠)曰:“如何是佛。””又如答“汝是什么人?”“问谁?”“如何是上坐?”“更是阿谁?”“自屈作么?”“更是什么?”等等等等。这里,有的是答语即是问语,有的是避开所问而反问对方,这两种回答的目的,是启发问者从回答中认识到,佛不是离开自心而独立存在的,自心就是佛,自己就是佛,不必向外寻求。

  此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回答,如以不答作答,当人问“如何是佛?”答曰:“老僧并不知。”有的则干脆予以否定,当人问“如何是佛?”答曰:“错。”还有当人问“如何是佛”?答者“当面便唾。”也有答者动手便打问者的,即以动作来回答。这些回答和动作,也都在于启发问者明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成佛应当向内追求,佛就在学道者的心中。

  综上所述,我们似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看法:

  (一)中国佛教学者重视从体认人生宇宙的本质、本体、真理,以及从伟大崇高的人格的角度界说“佛”的涵义,这一思想传统为禅宗所继承。从禅宗对“如何是佛”的回答来看,它与《理惑论》,《喻道论》以及慧远、道生的论说,在思索的理路上是完全相通的。同时,禅宗又把“佛”集中地定位于人的自心,本性的转换、体悟、提升,从而又推进了“佛”的涵义的发展。

  (二)从以上的叙述中还可见,禅宗是从心性上论佛的,认为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离开自心、本性去论佛、求佛都是错误的;自心、本性是空寂清净的,执着自心、本性,执着佛,也是不对的。总之,心性论是禅宗成佛理论的基础,是禅宗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禅宗思想实质和禅修实践的切入点。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