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複雜的體系,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我寫了一篇文章,2萬多字,佛教界認爲“空觀”解釋得比較平實,也轉載了。“空”主要有四層含義:
a空性。事物本性是空的,“緣起”(恩格斯說佛教有辯證思維可能就是這個思想)有內因有外因,比如講臺有叁個因素,鐵、油漆、工人勞動,佛教在這個意義上說事物是緣起的,人有物質、肉體、精神,沒有獨立自體,所以說空。它有合理方面,任何事物都是關系的組合,家庭在60、70年以後,最後空了,各個因素不斷變化,你的聰明程度取決于父母遺傳,上學後老師的影響,同學、夫妻,一個男人娶一個好妻子,就會很好。總結我的過去,悟出一條“領導比爹媽都重要”,不好的領導往死了整你,所一個發展要受各種因素影響。所以任何事物作爲關系的組合,確實是暫時的。不合理方面:把相對性給絕對化了,真實的意義應該是相對中有絕對,這就是空性。
b空理。空性上升爲真理觀就是空理,佛教徒比較超脫,看得開!
c空境。把握空理就進入空的境界,很多人每天都很執著于自我,這就是悟空理。我的老師馮友蘭在《原人論》講到人有四種境界(建議博士們境界要有,要高):自然境界(唯我)、道德(考慮別人)、天地(我爲天地萬物一分子,打通天地)。我有一個朋友,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校長)製定法令,首先考慮的是學生、職工和教師,有勇氣把調查問卷發到每一個人手中打分,最後83,他就深深知道空理的意義。
d空觀(方法論)。用空來觀察事物,空不是虛無主義,不是否定一切,不是零,相反,正因爲空,所以才要努力,不斷修行,做好人,做好事,很豐富,但時間有限不能深入探討。
4.文學藝術。譬如漢語成語的10%都是從佛教來的,例如現在常講的“功課”、“世界”,趙樸初曾經講過“如果否定佛教,中國人很多話都說不全了。”《叁國演義》開頭就講空,《金瓶梅》講“因果報應”,建築、雕塑如果沒有佛教,中國文學藝術將是另外一個模樣。旅遊業中1/3直接就是佛教,敦煌百看不厭,河南旅遊主打少林寺牌子,它是禅宗的祖庭,山西雲岡石窟、五臺山。我不提名,某縣有座塔很有名,不還給和尚,就這麼一個地方,祖宗留下的東西就養活了140人。可見作爲傳統文化的佛教可不能罵,不能說“鴉片館”,否則就成了很多的矛盾了!
5.民俗。影響到民間心理,解放時我16歲,上輩人常說,別造業,很重要,對人是很好的約束。其他如元宵節、臘八節,民間社會心理、火葬都和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二)要考察佛教文化,內外互動發展的聯系。
1.內部聯系主要有二種:相容、不相容的關系。
(1)不相容。佛教派系很多,曆史不很統一,例如講“空”時,早期卻講“有”,有空並不絕對對立(但有無是對立的),佛教反對上帝,也反對釋迦牟尼是神,釋迦是老師,不是神,也沒有太大的神通,有人認爲佛教是無神論,趙樸初有無神論傾向。但我個人認爲,佛教是有神論。早期,佛教覺悟,後來大乘有很多佛,觀音,他能有神通,《西遊記》裏孫悟空、唐僧有困難,觀音就從天上下來。于是有神、無神就要從理論上說明。早期反對靈魂不滅,物質空,精神也空,但怎麼轉世?承擔者是誰?各個學派分別提出,不像物質、不像精神,投胎前的狀態。然後,佛教講人的本性清靜,善,這樣從理論上就不需要修持,把善心表現出來即可,因爲性惡要改造,性善鼓勵成佛,于是它們又構成了內在矛盾。
(2)相容的方面:緣起、因果、去惡從善。
2.外部聯系:主要是儒道關系,此處的相通不相通、相容不相容、相斥不相斥。
(1)相容,相通的方面,一定要在儒道互動中去了解。中國宗教觀念的叁個基本形態:無的崇拜,祖先崇拜,泛靈論。另外民本思想影響到中國佛教價值觀念;另外,貴生思想;強調事功,以及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論,都強烈影響到中國佛教價值觀念。還有相容的方面,是心性方面,儒家主導講性善,道家主張性是自然,佛教講性是清靜(也可以理解爲善,本質上是不同的),叁角融合點就在于此心性,叁教合一,一就是心性,統一起來,心性是完善人格的根本,人心裏的本性,我有一篇文章被《新華文摘》轉載就是說的叁教文化互動的關系。同時在哲學上也有相容,道教對社會有批判意識,與佛教出家理念可以打通,道家講“無”,與佛教的空本來不同,但在相當長曆史發展中打通了。
(2)不通,相斥的方面。儒家講:立功、立德、立言,講建功立業(各位也要,理論上要有創造,爲中華民族的複興),但佛教就不講忠孝,方外之人,印度佛教徒見了皇帝父母不用跪拜,反而父母見了要跪拜。到了中國,中國高度中央集權製,倫理道德規範,最後佛教妥協了,也強調講孝。佛教講生死輪回,藏傳早死可以。但道教卻認爲要貴生,要長生。毛澤東說:如果老莊都不死,怎麼安排?房子也不夠住(笑)。這些不相容的,推動了佛教的發展。
3.考察佛教文化變遷的物質性原因。
(1)特別是高度中央集權,皇權至上,僧俗曾兩邊吵罵。東晉廬山慧遠(咱們大倫理學的大安法師在那兒當方丈)強調:出家和尚見皇帝不用跪,在家居士要跪,區別對待。
(2)製度性的,如科舉製度、做官製度,儒家所建立的政治製度。
這是給同學們講的第二個問題,重點。
叁、特質與儒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可以區別,我今天主要與印度佛教比較(必須要有參照系)
1.重自性,重心的本原,呈現、開發人的自性,典型就是禅宗,漢人自己創造的。禅宗有叁部分內容,心性、功夫、境界理論。性是清靜的,“性淨自悟”,禅要從這個角度去把握,平常心是道,自性即是佛,明心見性。禅宗說“平常心是道”:指對任何事情不要過分執著,而不是聽之任之,不去追求。甚至有些派別認爲,行住坐臥、言行舉止都清靜本心的表現,關鍵在日常表現中去體觀、證悟七意念,從平常中,體驗神性,理想,“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因了就眠。”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
禅宗與印度的理論不同。印度理論需要很長時間,它則認爲可頓悟瞬間即成佛,滿街都是佛,中關村大街,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是佛。
2.重現實,重世俗社會。人間佛教,大陸、臺灣、香港都強調,什麼是人間佛教?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以人的清靜本性爲基礎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達到完善,這是我做的概括,強調現實,重視慈善事業,東南亞海嘯後中國佛教協會損款一千多萬,辦學校、醫院,有的辦大學,臺灣佛光山至少辦了3所大學,正規大學,中學更多,這是漢傳佛教提出的重要理念。中國佛教有兩大創造:禅和人間佛教。
也許有人說,禅宗不是佛教,但是是中國人創造的,滿足中國人自己需要的,日本批判佛教,頓悟成佛標准,誰檢驗?我心裏認爲當然佛教是發展的,漢人也是創造性的,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當然是佛教的發展,不然這些年來,我們信仰的是什麼。
3.重圓融,善于調和、融攝,已經適合中國人需要的,佛教進入中國,求生存,求發展,“周孔即佛”,“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相得益彰。創立宗派之人往往把佛教理論進分類,確定地位,印度則不需要,這些都表現了圓融性。
4.重簡易,中國人做事情喜歡簡單,希望用較少的事功達到,如淨土宗,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很簡易。禅宗也有簡易的因素,見性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有那麼快?我最近在美國看了兩本《毛澤東傳》,書中說十幾年就趕上美國,甚至幾年就能趕上美國,心急,反映在佛教上也是如此。佛教重自性、重現實、重圓融、重簡易也充實了中國民族性格,心態很重要。
最後一個問題。
四、佛教的價值,如何看待佛教的當今價值?
我最近寫的宗教觀文章,其中探討的不是一般意義的空泛的概念,而是從具體方面來定義宗教的本質、價值、曆史觀、內涵是什麼,還有宗教學意義的適應觀是什麼。這是宗教觀的根本。
(一)消極的影響有五點:
1.對苦、空的不正確理解,導致消極悲觀。
2.因果報應的不全面理解,陷入命定論,宿命論,影響到積極性的發揮,有的領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但是撞鍾也要撞好啊!
3.被曆代統治階級利用,被不好的統治階級利用,則發揮不好的作用。
4.占用了大量寺院、土地,有些方丈實際上成爲封建大地主,剝削農民,禅宗反對此,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5.當前,有的寺廟很富,昨天在友誼賓館開會,他們都是政協委員,已經有了憂患意識,認爲一些出家人出家動機不純,爲了名利,我有一個僧人朋友,車子70多萬,不是買的,是香港人送的,不過打了報告給領導,這是很好的了,但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條件太好,思想會發生變化的(笑),有些地方寺廟太多,物質濫放。
(二)積極方面,有四點:
1.叁大組成之一,曆史作用應基本肯定,我有一個觀點,可做探討,認爲積有爲作用是主導的,在維護國家和平、道德方面。
2.佛教基本理論。2月4日的《人民日報》說弘揚文化最重要的是弘揚叁教的哲學理念,緣起、因果、中道、圓融,給與時代的新的創造和解釋。
對人類叁個矛盾:人與自我,靈與肉,精神與物質去緩解調整;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民族、單位、家庭、夫妻;人與自然,緣起理論將共生,《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結語部分主要講的就是這個。與和諧、可持續發展,人本主義都是一樣的。佛教的道德准則,論實力很強大,都可以研究。
3.成爲民族、國家之間的紐帶。中日韓的黃金紐帶,中日建交首先由佛教界建立,東南亞、兩岸四地獨特的作用,西北地區過去是佛教的地方,蒙古國一度曾以佛教治國,臺灣學者認爲:新疆如果恢複佛教,周圍就會很安全,我國很有可能成立“世界佛教論壇”,奉獻給社會、人類。
以上講到佛教的內涵、構成、特質、價值,應全面看待,作學術研討。
謝謝大家。
《佛教文化之結構、特質及價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