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隋唐儒佛道叁教關系及其學術影響

  隋唐儒佛道叁教關系及其學術影響

  

  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37-146頁

  --------------------------------------------------------------------------------

  【作者簡介】洪修平(1954-),男,江蘇蘇州人,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南京 210093

  【內容提要】儒佛道叁教關系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漢代以來中國思想學術的特點及其發展走向。隋唐叁教鼎立的思想學術新局面的出現,是叁教各自的發展與叁教關系長期互動的結果,而從更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來看,也是隋唐帝國強盛的文化表現;其本身又對隋唐的儒學、佛學和道學等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爲唐宋之際形成綿延千年之久的叁教合一思潮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關 鍵 詞】儒佛道/叁教關系/隋唐思想學術

  【參考文獻】

  [1]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道安.二教論[A].廣弘明集:卷八[C].

  [3]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韓愈.原道[A].韓昌黎全集:卷十一[M].北京:中國書店,1994.

  [5] 柳宗元.送僧浩初序[A].柳宗元集: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慎所好[A].貞觀政要: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舊唐書:卷六十叁[M].

  [8] 慧乘傳[A].續高僧傳:卷二十五[M].

  [9] 則天皇後本紀[A].舊唐書:卷六[M].

  [10] 北山錄:卷一[A]大正藏:第52冊[C].

  [11] 華嚴原人論[A]大正藏:第45冊[C].

  [12] 湛然.始終心要[A]大正藏:第46冊[C].

  [13] 安般守意經:卷上[A]大正藏:第15冊[C].

  [14] 牟子.理惑論[A]弘明集:卷一[C].

  [15] 出叁藏記集:卷八[M].

  [16]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五[A].道藏:第14冊[C].

  [17] 上清經秘訣[A].道藏:第32冊[C].

  [18]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中國思想學術發展到隋唐,出現了鼎盛的局面,儒學、經學、佛學和道學等都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同時也出現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特點。隋唐思想文化中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特點就是以佛教興盛爲標志的儒佛道叁教鼎立。有學者稱“從叁教鼎立佛教爲首,到叁教融合儒教爲主,是唐宋哲學發展的總脈絡”[1](p.2),這也從一個側面表達了對隋唐思想學術特點的一種看法。隋唐時期叁足鼎立的儒佛道叁教關系,既是漢魏以來叁教關系演變發展的延續,也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邊疆開拓、民族交往等因素密切相關,而這種叁教關系新局面的出現,對包括儒佛道叁教各自在內的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

  一、隋唐叁教鼎立的思想學術新局面的出現

  佛教自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到中國內地,就與以儒、道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碰撞中沖突融合,互滲互補,從而構成了所謂的儒佛道叁教關系。叁教關系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發展以及叁教地位的消長變化,對整個中國思想學術的發展影響巨大,甚至可以說,儒佛道叁教關系不僅構成了漢代以來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中華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特點及其發展的走向。而隋唐作爲叁教關系轉折的重要時期,叁教鼎立新格局的形成及其所産生的學術影響就格外值得注意。

  在漢代,初傳的佛教主要依附黃老道術而在社會上流傳,並通過漢譯佛經而表現出了道化和儒化的傾向。儒家則從佛教出家修行有違孝道等方面對之加以排斥,而正處于初創階段的道教卻往往借助佛教這一比較成熟的宗教來發展自己。這個時期的佛教對儒和道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由于儒家名教是中國封建製度的重要思想支柱,因而佛教對儒學基本上以妥協調和爲主,有時甚至采取積極迎合的態度。對道教,佛教則把道教與道家作了區分,引老子與老子之道來爲自己辯護,同時既借助神仙方術來傳播佛教,又對道教推祟的避谷長生等進行了抨擊。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雖然失去了兩漢經學獨尊的地位,但在社會生活和文化各領域仍然發揮著實際的主導作用,這個時期儒家的反佛,主要還是從社會經濟、王道政治和倫理綱常等方面來排斥佛教,但也開始出現從哲學理論的層面來對佛教加以批判。佛教在與儒、道的關系中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通過依附魏晉玄學而“因風易行”,迅速傳播。由于玄學本質上是儒和道的融合,因而玄佛合流實際上也就表現出了叁教融合的重要意義。由沙門敬不敬王者引發的佛法與名教之辨和由老子化胡說引發的佛道之爭等,反映了這個時期儒佛道叁教在並存共進中的沖突,而這種沖突往往也從反面促進了叁教各自的發展。隨著叁教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佛道二教的成熟,南北朝時期叁教關系得到了全面的展開,儒佛道叁教之間曾有過夷夏之辨、神滅與神不滅等爭論,而叁教之間的融合也進一步加深,“叁教雖殊,勸善義一,塗迹誠異,理會則同”[2]成爲當時比較流行的看法。漢魏以來叁教之間的長期沖突與融合使各家都清楚地認識到消滅他方的不可能以及借鑒吸取他方的長處來發展自身的重要性,因而到了隋唐時期,叁教雖然矛盾依然不斷,叁教優劣高下的爭論有時還相當激烈,但從總體上看,叁教基于各自的立場而在理論上相互融攝成爲這個時期叁教關系的最重要特點。(注:關于漢代以來的儒佛道叁教關系,請參閱拙文《儒佛道叁教關系與中國佛教的發展》,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叁教關系終于迎來了隋唐時期叁教鼎立的思想學術新局面,而這種新局面也正成爲隋唐思想學術得到長足發展的重要思想文化背景。

  隋唐叁教鼎立的思想學術新局面的出現,是漢魏以來儒佛道叁教關系曆史演變的延續,是叁教各自的發展與叁教關系長期互動的結果,而從更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來看,則也是隋唐帝國強盛的文化表現,它與隋唐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和邊疆開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關。隋唐結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動蕩的局面,實現了天下的統一。經過數十年的恢複和發展,唐代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經濟發展,國勢強盛,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從政治上看,隋唐時期的政治在總體上較爲穩定,特別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運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監督與製約機製,決策往往能在衆臣的討論和權衡下作出,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集團,甚至佛道人士也有機會參與政治。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則表現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從而爲各種思想學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隋唐時期的帝王雖然出于個人的好惡而會表現出對儒佛道叁教的不同態度,但基于現實的考慮,他們基本上都采取了叁教並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順應大一統社會政治的需要,同時在帝王叁教並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動下,隋唐時期出現了儒佛道叁教鼎立和叁教共同發展的思想學術新局面。

  經濟繁榮與科技文化燦爛對隋唐思想學術的推動也不可忽視。隋唐時期的科技與生産水平處于當時世界的領先水平。人們在城市規劃、水利建設、水稻種植、建築、絲織、製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個領域,總結前人的經驗,主動與世界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不斷開拓積累,發明創新,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並大大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經濟的發展,爲社會的安定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當時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所表現出的民族創造力和豐富想象力等與隋唐思想學術所表現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常相吻合的。隋唐時,思想學術的發達表現在許多方面:經學上,出現了王通的新的解經學和融合南北學風的孔穎達等人編撰的《五經正義》以及各種私家注疏;史學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現了劉知幾《史通》這樣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宗教上,佛道二教當時都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佛典翻譯的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前代,中國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豐富,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印度的佛學思想,而道教理論體系的出現和道教學者的輩出則標示出中國道教走向興盛;類書編纂此時也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出現了《藝文類聚》等一大批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類書。在文化製度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開始實行了科舉製度,它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在社會民衆中的傳播與普及,從而爲形成儒學恢複正統地位而又與佛道鼎足而立的隋唐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隋唐思想學術的充分發展和儒佛道叁教的鼎立,與當時廣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會對多元文化所具有的開放心態也密切相關。隋唐時期,中國周邊不斷興起強盛的部族,雖然常對內地造成侵擾,但隋唐王朝以其軍事的強大和國力的強盛爲基礎,在總體上對周邊部族采取了寬容、接納和融合的政策立場。伴隨著大一統下的民族融合的進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其中尤以胡漢文化之間的融合最爲顯著。除了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與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等在當時世界上享有…

《隋唐儒佛道叁教關系及其學術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