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學的倫理精神▪P4

  ..續本文上一頁心白性著眼,對妄心的忏悔。關于“叁皈依”,惠能改變了以往皈依佛、法、僧叁寶的說法,而代之以自心皈依覺、正、淨。不管是自性忏還是叁皈依,強調的都是自心自性的念念自覺、自律。因此,惠能所說的無相戒,即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性戒、持心戒,是惠能禅宗對大乘菩薩戒法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惠能還將心性的明淨與現實生活中德行的平正結合起來,把世俗倫理的道德規範融攝到戒法中,以佛教心性的自覺、自律融攝道德倫理的自覺、自律,體現了中國佛教倫理融攝傳統儒家倫理的特征。

  《百丈清規>>是唐代百丈懷海禅師創製,現存《敕修百丈清規》則是元代百丈山德輝禅師奉敕重修而成。《百丈清規》的創製,是百丈禅師根據中土禅門生産生活的實際,對印度佛教“律製”的革新,標志著中國特色的僧團倫理與持戒理念的形成。自此,禅宗開始離律寺而別立禅居。禅宗宗師號爲長老,居于方丈。寺中不立佛殿,唯樹法堂。僧衆平等,依法而住,學修隨宜,朝參夕聚,賓主問酬,激揚宗要;齋粥隨宜,務于節儉,法食雙運;行普請法,上下均力;置十務寮舍,每用首領一人,管多人營事,各司其局,並設維那檢舉,規範僧行。《百丈清規》改變了印度佛教律製與現實的生産生活相脫離的方式,注重僧團倫理、宗教修行實踐與現實生産生活的結合,將“行普請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作倫理觀念貫徹到清規中,把持戒修行融人農禅並作的實踐中,體現了中國佛教倫理的人世品質。《百丈清規》還重視僧團紀綱和人格品行,並吸收了融合儒家忠孝倫常思想以及中土家族倫理的組織形式,從而使清規具有強烈的中土倫理色彩。例如清規所製定的寺院組織機構中,對班首、執事等人事的安排非常重視其人的德行完善、人際和諧能力;清規組織機構的紀綱司法方面,還設置一位維那,專司對犯戒者的檢察、處置,以整肅紀律;清規還將祝禧、報恩、報本、尊祖等忠孝思想放在重要位置,體現了禅門規式對忠孝倫常的尊崇;在禅院的組織人事方面,清規製定了以方丈爲中心的家族組織形式,僧徒按身份處于子孫地位。禅院的上下關系,類似封建家族成員的關系。這一特色,使得禅門清規被稱作是“叢林禮法之大經”,體現了中國僧團倫理對封建世俗倫理的充分吸收和融合。

  第叁節 中國佛教的修行觀

  佛教修行是與其解脫追求相聯系的宗教修行實踐。狹義的修行主要是以禅定爲中心包含戒定慧在內的修行實踐,廣義的修行則包含了世俗的德行實踐。小乘佛教倡導的修行實踐主要是戒定慧以及與此相關的八正道;大乘佛教以普度衆生、自利利他爲目的,其倡導的修行實踐主要是六度、四攝。相對于小乘佛教而言,出于廣度衆生的目的,大乘佛教主張菩薩行者與不同的衆生和諧相處,因而將修行的範圍逐漸拓展到了世俗的倫理道德領域。中國佛教主要承繼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觀,具有突出大乘般若空觀和強調心性自覺的特征。同時,中國佛教修行觀從適應傳統社會思想文化環境出發,注重吸收融攝傳統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特別是吸收融合傳統的孝親觀念,體現了宗教修行與世俗倫理道德實踐相結合的特征。

  一、從戒定慧到六度四攝

  印度佛教的修行觀,小乘佛教主要強調戒定慧“叁學”,大乘佛教則在“叁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六度”、“四攝”。

  1.八正道與戒定慧

  戒定慧叁學是與釋迦牟尼佛初轉*輪時講述的“八正道”相關聯的。八正道,又稱爲“八聖道”、“八支正道”等,指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合乎正理的正確的解脫道路。八正道爲後來的佛教修行奠定了基礎,並成爲叁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內容。這八正道的具體內容是:(1)正見,即正確的見解,指對四谛等佛教教義的正確認識,遠離世俗的邪見,這體現了佛教解脫重“智慧”的特色。(2)正思,即正確的思維,也作“正志”、“正思維”,指對四谛等佛教教義的正確思維,遠離主觀偏執、虛妄分別。(3)正語,即正確的語言,指合乎佛法的言淪,不妄語,不绮語,不惡語,不謗語,遠離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錯誤無益的言論。(4)正業,即正確的行爲,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遠離一切惡行。(5)正命,即正確的生活,指符合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遠離各種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或職業以求活命的做法。佛典中還特別提出了“離五邪命名爲正命”的說法。所謂“五邪命”是指:“一爲利養,詐現奇特異人之相,此一身邪;二自說功德,以求他利;叁占相吉凶,爲人宣說;四者高聲其威嚴,令人敬畏,以取其利;五自說己所得利養以動人心,此即是其因利求利。”(6)正精進,即正確的努力,也作“正方便”,指按照佛教的修道方法,止惡修善,精進不懈。(7)正念,即正確的信念,指信奉並明記四谛等佛教教義。(8)正定,即正確的禅定,指修習佛教的禅定,心專注一境,消除雜念,洞察四谛之理。這裏強調“正定”,包含著把佛教的禅定與佛教之外相似的修行法相區別的意思,即要在佛教思想的指導下來修習禅定。佛教認爲,只要按照上述這些正確的方法修行,即可由凡人聖,由迷到悟,最終由生死之此岸到達涅槃解脫之彼岸。在這個意義上,八正道也被喻爲“八船”或“八筏”。

  八正道一般可歸結爲戒定慧叁學:“八中正語、正業、正命是其戒學,正念、正定是其定學,正見、正思是其慧學。……就定學中,正定爲主,正念助之;就慧學中,正見爲主,正思助之。精進通策。”精進就其強調正當的努力而言,甽以歸人戒,就其表現出智慧而言,也可歸人慧。而修習禅定,當然也應該精進不懈。因而就修學佛法的基本態度和要求而言,精進“通策”戒、定、慧。“戒、定、慧”叁學通常被認爲是對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內容的概括。戒定慧叁字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世尊立教法有叁焉:一者戒律也,二所禅定也,叁者智慧也。斯叁者,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也。戒者,斷叁惡之幹將也;禅者,絕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齊藥病之妙醫也。”山戒定慧叁學從不同的方面概括了佛教的全部內容。

  關于戒的內容,我們在本講第二節已有具體論述,這裏再簡要介紹定和慧兩方面的內容。(1)定,即禅定,又譯作“叁昧”或“叁摩地”等,主要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一切息慮凝心之法都可稱之爲定。佛教認爲,由定可以發慧,即通過修定可以獲得正確觀悟宇宙人生本質的智慧。在這個意義上,“定”也被譯爲“止”,“慧”則可譯爲“觀”。在佛教中,定又往往與“禅”連用而表達更廣泛的意義。禅,意譯爲“靜慮”,即靜心思慮。在佛教中,禅的本義大致有二:一是心注一境,使紛亂的心緒意念甯靜下來,此與止或定相近;二是正確地審視思慮,如實地了知宇宙人生的真谛,此與觀或慧相近。因此,佛教所說的“禅”在一定意義上包含了定與慧這兩方面的內容。雖然“禅”與“定”的內涵並非完全一致,但在佛教的實際使用中,“禅”、“定”常常連用,用以表示通過精神集中、觀想特定對象而獲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維修習活動,含義更爲廣泛,其作用也被擡到極其重要的地位。(2)慧,即佛教所說的智慧,是佛教全部修行的目標。在佛教中,獲得了智慧,也就實現了解脫。細加區分,智與慧在佛教中又有不同的內涵。智,意爲于事理能決斷,指由修習佛理所獲得的辨別現象、判斷是非、評判善惡的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因人修習佛理的水平不同而有高下之分。在佛教中,智分爲有漏智和無漏智、根本智和後得智,以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乃至佛智等等。例如法相唯識學認爲,凡夫有八識,至“如來”地則分別轉爲四智: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爲“妙觀察智”,前五識則轉爲“成所作智”。“慧”,指通達事理、決斷疑念、取得決斷性認識而把握真谛的那種精神作用。在佛教中,慧並非一般所謂的知識或智慧,而是特指聖者所具有的一種觀照能力,例如“般若”,就是能觀照萬法性空的一種智慧。佛教所說的智慧與世俗知識不同,世俗一般所說的知識是以感性知識爲基礎,並根據已有的知識而遵循一定的邏輯程序推導出新的知識,而佛教的智慧則可以摒棄感官及世俗的思考規則,超越一般的邏輯順序,通過調控心理意識,直契人心本源和宇宙實相。總體而言,在佛教中,決斷曰智,簡擇曰慧,或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兩者有所不同而又緊密相連。而在實際的使用中,智與慧又往往連用,通而爲一,與世俗之“識”區別開來。從根本上說,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爲了超脫生死輪回而求得解脫,而佛教解脫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智慧的獲得。佛陀之所以被稱爲佛陀,就在于他證得了智慧,成爲覺悟者。佛教始終重視智慧,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在于證得智慧,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慧解脫”成爲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個顯著的標志。

  2.六度與四攝

  戒定慧實際上概括了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內容。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大乘佛教又把重在追求自我解脫的“叁學”擴大爲具有廣泛社會內容的以自利利他爲特點的“六度”。六度又譯爲“六到彼岸”、“六波羅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種由生死之此岸到達涅槃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徑。大乘佛教認爲』、乘佛教只講求個人的解脫,是自利,而大乘佛教則致力于普度衆生,就像一輛大車或大船,可以運載更多的衆生從生死輪回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因此,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做菩薩留住世間,拔除衆生一切苦難,度盡世間一切衆生,最後自己才成佛。六度就是自利利他的重要的修行手段。其主要內容爲:

  (1)布施度,音譯作“檀(那)波羅蜜多”,指以自己的智力、體力和財力去濟度貧…

《中國佛學的倫理精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