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學精神的形成與發展▪P5

  ..續本文上一頁講說,《華嚴>>、《叁論》最所命家”山。梁武帝曾派僧诠、僧懷等十人人山從僧朗學“叁論”,唯僧诠得法,繼僧朗之後在攝山弘傳“叁論”之學。僧诠有弟子數百人,最著名的有法朗、慧布、智辯、慧勇四人,世稱“诠門四哲”或“诠公四友”。這四人各有所專,最突出的是法朗。法朗出家後曾習禅學律,精研《成實》、《毗昙》,後人攝山從僧诠學《般若》、《華嚴》及“叁論”,大力弘傳般若叁論之學,成爲著名的叁論師,並爲隋唐叁論宗的創立開拓了道路。他的弟子很多,知名者號稱“二十五哲”,影響最大的吉藏即爲隋唐佛教宗派叁論宗的創始人。

  十誦律學派 十誦律學派所研習的《十誦律》爲小乘說一切有部的根本戒律,是傳人中土的四部廣律中最早譯出並得以弘傳的一部律書。原爲後秦弗若多羅和鸠摩羅什共譯,後因弗若多羅人滅,由昙摩流支和羅什續譯,共成五十八卷。羅什早年在龜茲曾從專精《十誦律》的廚賓沙門卑摩羅叉學習。卑摩羅叉于東晉時來到長安後,對原有譯本加以整理補充,定爲六十一卷,並攜此律至江陵,在辛寺開講弘揚,由此興起了《十誦》之學。當時南方的律學幾乎都限于《十誦律》,弘傳此學的人很多,至齊梁時而盛極一時。著名的十誦律師有慧猷,曾從卑摩羅叉受學,後大弘《十誦律》,爲一時宗師,著有《十誦義疏>>八卷;僧業,曾從鸠摩羅什受學,專弘《十誦律》,其弟子慧光、僧璩等,也常講習此律,知名一時;智稱、僧佑等,均著《十誦義記》多卷,爲一代《十誦》名匠。唐代時,弘傳《四分律》的律宗興起,《十誦律》的研究遂不再被重視。

  四論學派 北方的四論之學是將《大智度論》與“叁論”並重的一個學派,著名的學者有北齊的道長、東魏的昙鸾和北周的靜藹等人。昙鸾等後又歸宗淨土。龍樹所著的《大智度論》爲淪釋《大品般若經》的重要論書,該論全面闡發了《般若經》的“性空假有”思想,有“論中之王”之稱。四論學派弘傳《大智度論》等四論,對中國佛學有較大的影響。

  四分律學派 四分律學派所研習弘傳的《四分律>>原爲印度部派佛教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的戒律,在佛教諸部戒律中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最大,後成爲唐代律宗所依據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在後秦時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同譯出後,直至北魏時的法聰、道覆等才專事弘傳。後又有慧光作《四分律疏》,此學才大盛。慧光已判此律爲大乘律,唐代道宣更認爲此律內容應屬大乘,並據此而創立了中國佛教宗派律宗。

  楞伽學派 當時在北方還有一批專以四卷本《楞伽經》爲印證並遞相傳授的禅師,始倡者爲中國禅宗奉爲東土初祖的菩提達摩,傳其禅者有慧可等。據《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載:“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的弟子有那禅師、璨禅師等,那禅師及其弟子慧滿等也都以四卷《楞伽》爲心要。此系禅學後演化爲中國禅宗。

  淨土學派 隨著宣揚淨土思想的佛經相繼譯出,當時北方也出現了一批專事弘傳阿彌陀淨土信仰的僧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昙鸾,倡導稱名念佛法門,開淨土信仰的一代風氣,對中國淨上宗的形成影響極大,他的著作《往生論注》等奠定了中國淨土宗的理論基礎,他倡導的修行方法也爲淨土宗所繼承和發展。

  南北朝佛教學派圍繞某一經論講習的特色,特別是後期關于傳法論祖的爭論,爲隋唐宗派佛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南北朝佛教學派的繁興在客觀上使佛學理論得到了深化。然而,佛教理論雖然趨向了獨立發展,但還沒有能夠對佛教本身各種不同的觀點加以系統的綜合和會通,特別是因爲南北政治的分裂,使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因此,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客觀上要求在不同學派思想基礎上進行批判總結,對不同學派佛教思想會通融合,形成系統化的佛學思想體系,隋唐宗派佛學正是由是興起,中國佛學的圓融精神也逐漸發展成熟。

  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伴隨著佛教經典的大規模譯介和中國佛教學者對外來佛教觀念的最初理解、消化和吸收,中國佛學的人文精神、倫理精神、圓融精神、實踐精神、自然精神等均已初露端倪,但這一時期中國佛學精神尚處于孕育階段,其所體現的也主要是中國佛學的基本特征和總體趨勢,而中國佛學精神的真正形成和確立則是在隋唐時期。

  第二節 中國佛學精神的形成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學精神的形成和確立時期。這一時期,隨著封建大一統政權的建立和寺院經濟的充分發展,佛教各家各學派的理論得到了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會。順應著思想文化大一統的趨勢,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宗派。中國佛教由此而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隋唐時期的佛教宗派都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並爲了維護自己的宗教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産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製度建立了各自的傳法世系。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出現是中國佛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中國佛學精神也是伴隨著宗派佛學的形成而得以確立和成熟的。隋唐時創立的佛教宗派,一般有“大乘八宗”之說,指的是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唯識宗、華嚴宗、律宗、禅宗、淨土宗和密宗。此外還有在隋唐時期一度流行的叁階教。它們的思想學說,是中國佛學的最主要內容。

  一、天臺宗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佛教宗派,它淵源于南北朝,初創于隋,興盛于唐。因其實際創始人智颉長期住在天臺山(今浙江省天臺縣內)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華經》爲主要經典,因此也稱法華宗。

  天臺宗的傳法世系,按照天臺宗自己的說法,有“東土九祖”:初祖龍樹一二祖慧文一叁祖慧思一四祖智颉一五祖灌頂一六祖智威一七祖慧威一八祖玄朗一九祖湛然。天臺宗人之所以把從沒有到過中土的古印度人龍樹奉爲初祖,既表示對龍樹的尊敬,也是爲了標榜本宗的理論是承繼印度佛教而來的正宗。從思想理論上看,天臺宗與龍樹的學說也確實有一定的關系。二祖慧文是北齊禅師,因讀<<大智度論》和《中論>>而悟“一心叁觀”之理,並傳給了慧思,奠定了天臺宗的理論基礎。慧思是一個禅智兼修的僧人,他既重禅法的踐行,又重義理的探究。在思想上,他不僅融合佛道,而且努力統一南北佛教的不同學風,對天臺宗的思想及其特點的形成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慧思的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四祖智額。智颉爲弘揚佛法,積極協調與統治者的關系,依靠統治者政治上與經濟上的支持,爲天臺宗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有關記載,智颉一生建寺叁十六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余人,傳法弟子叁十二人,著書一百四十余卷,其中大部分爲其弟子灌頂記錄整理而成。由于灌頂在協助智颉創立天臺宗方面出力很多,思想上也主要發揮智頗的學說,因而被奉爲天臺宗五祖。唐代唯識宗和華嚴宗創立並興起後,天臺宗便相形失勢。在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和八祖玄朗時,天臺宗的發展處于弱勢。直到九祖湛然提出“無情有性”說,不僅發展了天臺宗的佛性論思想,而且大大敞開了成佛的大門,才使天臺宗出現了“中興”的景象。唐武宗滅法後,天臺宗與教下其他宗派一樣,漸趨衰微。五代至宋,才略有複興。

  在智顗衆多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诃止觀》,號稱“天臺叁大部”,是天臺宗最基本的理論著作,尤其是《摩诃止觀》,代表了智颉的成熟思想,也奠定了天臺宗的理論基礎。天臺宗的主要理論是以“叁谛圓融”和“一念叁千”爲核心的性具實相說,並提出了止觀並重、定慧雙修的修行原則和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天臺宗以《法華經》爲宗經而提出了“會叁歸一”的理論,一方面把天臺宗的教義說成是至上的“一乘”,另一方面也爲它調和融合其他學說打開了方便之門。天臺宗正是在“方便,,法門的旗號下,對佛教各種經典和學說以及傳統文化的不同思想作出了融會貫通,並有選擇地把它們“會歸”到了天臺宗的教義中來,表現出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在理論建構上所具有的鮮明的圓融精神。

  二、叁論宗

  叁論宗因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爲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主張“諸法性空”,也稱“法性宗”。爲了區別于也稱“法性宗”的天臺宗和華嚴宗,又稱“空宗”。自鸠摩羅什譯出“叁淪”以來,研習“叁論”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而集大成,正式創立了叁論宗。

  關于叁論宗的傳法世系,曆來說法不一。但一般都上溯至印度的龍樹、提婆,中土則以羅什爲始。在羅什以下依次爲:僧肇(或道生)一昙濟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其實,在吉藏之前的各位僅爲叁論宗的創立逐步奠定了理論基礎。羅什傳龍樹、提婆的中觀般若學,譯出了“叁論”。其學說經其弟子僧肇、僧叡和竺道生發揚光大而一度成爲顯學,研究“叁論”者群起。後來有僧朗于齊梁時將“什肇之學”傳到盛行《成實論》的南方。僧朗與著《六家七宗論》的昙濟實際上並五師承關系。僧朗住建康郊外的攝山棲霞寺,一方面破斥“叁論”與《成實論》爲一致的舊說,另一方面大弘叁論之學。在他之後,有僧诠、法朗依次相傳,形成了“攝嶺相承”的叁論學派,但並沒有成爲佛教宗派。直到法朗的弟子吉藏,以“二藏叁*輪”的判教理淪來融會佛教諸家學說,提出了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叁論學派才正式演變爲中國佛教的宗派。

  吉藏以後,叁論宗的學說未再有大的發展。吉藏的弟子很多,有慧遠、智凱、碩法師等,但在佛教史上大都隱而不顯。再傳弟子中只有相傳出于碩法師門下的元康略爲知名,曾對“叁論”和《肇論>>等作了注疏。叁論宗流傳的時間也不長,由于華嚴與唯識等宗派興起後,對叁論之學或批判,或吸收,叁論宗因此而逐漸…

《中國佛學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