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衰微。但它的思想與方法卻對中國佛教各宗派都有較大的影響,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並沒有因爲叁論宗的衰歇而退隱,相反,它以不同的方式融人了其他各宗派的思想學說中去,産生著持久的影響力。叁、法帕唯識宗
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故得名。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由于該宗的創始人玄奘和窺基常住慈恩寺,窺基還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又由于該宗繼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學說,《瑜伽師地論》爲該宗的根本經典,故也有稱之爲“瑜伽宗”的。
法相唯識宗是直接繼承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學說,並完全嚴守其經典教義的一個宗派,印度文化的色彩比較濃厚。它的學說傳承一般作:無著一世親一陳那一護法一戒賢一玄奘一窺基一慧沼一智周。玄奘及其弟子窺基是此宗的實際創立者,智周以後,此宗便趨衰微。
玄奘曾西天取經,遊學印度十七年,特別在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從著名的瑜伽行派論師戒賢學習唯識教義,深谙其真谛。回國後,玄奘受到了唐王朝的敬重。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系統譯出大量佛典的同時,重點翻譯介紹了瑜伽行派的思想和學說,爲法相唯識宗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玄奘還接受窺基的建議,將古印度“唯識十大淪師”解釋世親《唯識叁十頌》的有關著作編譯成了《成唯識論》十卷,這成爲法相唯識宗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在譯經的過程中,玄奘培養了一大批弟子,其中最有名最富有才氣的是窺基。窺基致力于著書立說,發揮玄奘所傳的法相唯識學說,有“百部疏主”之稱。他的《成唯識淪述記》是他衆多論著中最重要的一部,曆來受到高度重視,其影響甚至超過了《成唯識論>>本身。窺基在協助玄奘創宗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弦相唯識宗實際上是經由窺基才完全建立發展起來的。《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中說,“奘師爲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法相唯識宗弘傳的基本上是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其最重要的內容是叁性說、唯識說和五種姓說,同時重視因明的運用,在判教方面則提出了“叁時教”的理論。法相唯識宗所依據的經典,號稱“六經十一論”,“十一論”中又有以《瑜伽師地論》爲“本”、其他爲“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的說法。實際上,最主要的只有“一經二論”,即《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其中又以《成唯識論》爲最重要,它基本上包括了法相唯識宗的全部思想學說。
法相唯識宗保持了印度佛學的思辨精神,但也正由于法相唯識宗的理淪比較繁瑣,且又固守著一些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教義,因此,盡管它在帝王的支持下曾盛極一時,但還是很快就衰微了,僅在曆史上輝煌了幾十年。
四、華嚴宗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爲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後人稱法藏爲“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該宗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
華嚴宗是在武則天的直接支持下創立起來的。該宗的傳法世系沒有追溯到印度,而是以中國人爲主,一般作:初祖法/頃一二祖智俨一叁祖法藏一四祖澄觀一五祖宗密。但實際創始人是法藏。
初祖法順俗姓杜,故又稱“杜順和尚”,他基本上是一個禅師,相傳《華嚴五教止觀》和《華嚴法界觀門》爲其所作,由于他最早提出了“五教”的洸法,把《華嚴》擺在了最高的位置上,因而被奉爲華嚴初祖。其弟子智俨早年出家,廣泛參學,後專攻《華嚴》,寫下了《華嚴搜玄記》、《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孔目章>)等大量有關《華嚴》的專著,創造性地發揮了華嚴教義,並于各個寺院大力弘講,爲華嚴宗的創立准備了理論條件,被奉爲華嚴二祖。智俨的弟子法藏則在繼承發展智俨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正式創立了華嚴宗。
法藏不僅主持翻譯了八十卷《華嚴經》,而且一生先後講《華嚴經》叁十多遍,並著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旨歸>>、《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華嚴五教章》)、《華嚴經義海百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金獅子章》等。法藏在弘揚華嚴教義的同時,還融合吸收法相唯識和天臺的一些理論學說,對華嚴教義作出了創造性的解釋與發揮,並進而在“判教”的基礎上建構了以“法界緣起”爲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體系。法藏在武則天的支持下創立的華嚴宗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法藏門下有宏觀、文超、智光和慧苑等。法藏的理論一度爲慧苑所修改,因而未得廣傳。但不久以後澄觀即批判了慧苑的判教理論和緣起說,重新發揮法藏的教義,對“中興”華嚴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據說澄觀曾先後講《華嚴經》五十多遍,著述有叁百多卷,其中最重要的有《華嚴經疏>)六十卷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也稱《華嚴大疏抄》)九十卷,此兩部著作成爲以後講《華嚴經》者所必依的經典注釋。澄觀有弟子一百余人,其中以宗密最爲著名。
宗密在主要闡述華嚴教義時,還進一步發展了澄觀的教禅一致思想,並調和佛教內部各派和儒道各家的思想,著《注華嚴法界觀門》、《禅源諸诠集》、《禅門師資承襲圖》和《華嚴原人論》等。他的“叁教即叁宗”的教禅一致論和“會通本末”的判教理論,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和儒佛道叁教融合的思潮,都産生門艮大的影響。宗密以後,唐武宗滅法,華嚴宗與其他教派一樣,受到了沈重的打擊,寺院被毀,經論散失,從此一蹶不振。直至宋初,始稍有複興。
法藏、宗密等的判教思想體現了華嚴佛學融通佛教內部各派和儒佛道叁教思想的圓融精神;而“法界緣起”論所突出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觀念則在理論上從一個側面表達了中國佛學的人世趨向。
五、禅宗
禅宗是最爲典型的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因主張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又由于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所謂衆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爲主旨,故又稱“佛心宗”。它淵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傳統文化之中。于隋唐時正式成立,至唐末五代時達到極盛,宋元以後仍繼續流傳發展。
禅宗一向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相標榜,其傳承則一直上溯至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傳佛心印的摩诃迦葉。禅宗尊摩诃迦葉爲印度初祖,其後,曆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授,傳至第二十八祖爲菩提達摩。菩提達摩來華傳禅,倡“二人四行”的“安心”法門,被奉爲東土初祖。菩提達摩以下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依次相傳,此即所謂中國禅宗的“東土五祖”。五祖弘忍門下出神秀和惠能,遂有南北禅宗之分。惠能被視爲禅宗的正脈,世稱六祖。
其實,西天二十八祖次第相傳之說,乃是後人編造,不足爲信。而達摩以來禅法的展開,則確實爲禅宗的創立提供了基礎。但中國禅宗的真正創立,是在道信和弘忍的“東山法門”之時。四祖道信不僅奠定了禅宗的思想理論基礎,而且在組織形式和禅行生活方面使禅宗初具宗門的特點。弘忍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禅宗的創立。弘忍繼承並發展了道信倡導的山林佛教的特色,在湖北黃梅東山聚徒定居,弘法開禅,生産自給,大啓法門。他將禅的修行與生産勞動相結合,將修禅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從而使達摩至道信以來隨緣自在的修行觀具體落實到了實際的禅行生活中去,確立了中國禅宗的禅學思想、組織形式和修行風格,東土五祖的傳法世系也于弘忍時基本成立。禅宗經道信初創而于弘忍時正式形成。
弘忍以後,禅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弘忍“廣開法門,接引群品”,“一生教人無數”,且門下大師輩出,“堪爲人師”者皆分頭弘化,各爲一方人物,從而形成了一定的勢力範圍。同時,隨著因人因地傳法所出現的差異,禅宗內部也開始出現了分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主要流傳在北方嵩洛地區的神秀北宗和主要在南方傳播的惠能南宗。南北禅宗雖然都繼承了道信、弘忍“東山法門”的傳統,依“心”而立論,但由于對“心”的不同理解而導致了兩派在禅法上的差異,一個注重漸修,一個強調頓悟,形成了中國禅宗中具有不同特色的兩大基本派別。
隨著禅門不同派系禅法差異的出現,各系之間爭法統、爭權勢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特別是以惠能派嫡傳自居的神會北上人洛發起對神秀系的挑戰、攻擊神秀系“師承是傍,法門是漸”以後,禅門的傍正之爭便主要在南能北秀這兩系之間進行,並發展到兩系門下你死我活、“相見如仇雠”的地步。神秀北宗禅由于得到帝王的支持而盛極一時,但在安史之亂以後,就逐漸趨于衰落,唐武宗滅法以後,以寺院爲主要依托的北宗禅便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則逐漸取代北宗而在全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逐漸演化出五家七宗而成爲中國禅宗的主流。唐宋以後,惠能南宗不僅湮沒了弘忍門下包括神秀北宗在內的其他各支脈,成爲中國禅宗的唯一正宗,而且幾乎成爲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産生了極爲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惠能南宗作爲最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宗派,中國佛學精神的許多方面在禅宗中均有充分的體現。農禅並重、禅修與平常日用的結合、隨緣任運的修行特色,是對傳統儒道思想的人世趨向、自然精神與倫理精神的融合與發展。
六、淨土宗
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而得名。該宗倡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一般認爲,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而其先驅則可上溯到昙鸾與道綽。值得一提的是,淨土宗的曆代祖師與其他佛教宗派的傳法世系有所不同,他們前後並非都有傳承關系,之所以被推爲祖師,主要在于他們對弘揚淨土法門有所貢獻。
昙鸾著《往生論注》,依龍樹…
《中國佛學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