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即佛業”,接著說:
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刹(按:佛國淨土)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便無別體。《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經雲:心垢故衆生垢,心垢故衆生淨。……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22]
在禅宗那裏,“心淨”意味著體認諸法性空,沒有分別、取舍之心,也就是做到“見性”。據稱,達到這一境地,遍地香臺寶樹的極樂世界便會在眼前顯現,而如果相反“心垢”,則所處是丘陵遍布坎坷不平的汙穢之地。認爲“一念心”之因,便産生相應的果,或爲“六道”,或爲“四聖”;心之淨垢,便招致或爲淨土或爲穢土的顯現,結論是:“一切歸心,萬法由我”。
延壽“唯心淨土”和“唯心念佛”的思想基本上仍遵循了禅宗的注重轉變心性,自修見性的宗旨。
(二)念佛和往生極樂淨土的思想
在中國淨土信仰發展史上,東晉慧遠(334-416)最早提倡念佛法門,被後世奉爲淨土宗初祖。此後,東魏昙鸾(476-542)撰《往生論注》等,用“難行道”(淨土教以外的教法)、“易行道”(淨土教)、“自力”(淨土以外法門)、“他力”(淨土法門)的概念構建淨土教的判教學說,在提倡觀想念佛之外還提倡口稱念佛。隋代天臺宗創始人智顗(539-598)撰《觀無量壽經疏》及《淨土十疑論》(含有後世增加的內容)等,也提倡念佛法門。唐代道綽、善導正式創立淨土宗。道綽(562-645)撰《安樂集》,在繼承昙鸾淨土學說的基礎上對淨土念佛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善導(618-681)撰《觀無量壽經疏》,特別提倡口稱念佛,稱之爲“正定之業”,認爲一切人,乃至罪惡重的人,只要口稱念佛,皆可往生極樂淨土。此外有善導弟子懷感撰《釋淨土群疑論》,對淨土念佛法門有系統論釋,以引證唯識學說解釋淨土思想和批評叁階教的理論最具特色。
延壽在《萬善同歸集》中講述淨土念佛思想時除引用很多有關大乘經典外,還引用智顗《淨土十疑論》、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及《安國鈔》(作者不詳,也許是安國寺僧徹[23])等,但從其沒有提到或引用昙鸾、道綽、善導的名字和著作來看,似乎沒有直接受到他們的影響。
延壽的淨土念佛思想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認爲對心性之理“正解了然”者可以修“唯心念佛”,以證“無生”達到解脫,但對于那些“信心初具,忍力未圓”或“初心菩薩”,即普通的修行者,可以發願往生淨土,修持念佛法門。引經典說:“生安養者,緣強地勝,福備壽長,蓮華化生,佛親迎接,便登菩薩之位,頓生如來之家,永處跋致(按:不退轉)之門,盡受菩提之記”,意爲通過往生極樂淨土,必然最後達到最高覺悟。又引《安國鈔》、《釋淨土群疑論》宣傳淨土的種種安樂和利益。[24]
二、認爲不論是坐禅觀想念佛,例如按照《觀無量壽經》所說的觀想西方淨土的日、水、地、樹……無量壽佛、九品(九個等級的衆生)往生的景象等十六個方面(十六觀),還是在坐禅以外時間(處于“散心”的狀態)稱念佛的名號,皆可往生。《萬善同歸集》卷下說:
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衆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叁寶,誓報四恩(按:父母恩、國主恩、衆生恩、叁寶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25]
是說按照《觀無量壽經》中描述“九品”人往生的經文,可知往生淨土者生前或修禅觀,或專心念佛,同時還修持其他善行(讀經、持戒、孝養父母等),只要心意專誠,就能夠在死後往生淨土;如果平時積功累德,有往生之願,臨死前哪怕稱念十聲佛號,也能往生淨土。可見,延壽的淨土念佛思想基本上仍沿續傳統佛教的淨土法門,既勸導信徒坐禅觀想念佛,也提倡口稱念佛,並且勸人廣修功德。這與善導法系特別提倡口稱念佛是有區別的。
禅宗的“唯心淨土”、“唯心念佛”與念佛往生極樂淨土的思想在理論上本來是互不相容的,但在延壽的禅、教會通結合的理論體系中,硬將兩者結合起來。這是延壽淨土思想的特色。這一思想對宋代以後的佛教界影響較大。宋代以後中國盛行的實際是以以禅宗爲主體的融合型佛教,在淨土信仰方面既主張“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又提倡觀想念佛、口稱念佛和往生極樂淨土,認爲二者並行不悖。[26]應當說,在這方面延壽是先行者。
四、論佛教與儒教、道教異同和會通
在延壽著作中對叁教的比較和評論是很有意思的。唐代華嚴宗澄觀在《華嚴經疏演義鈔》、宗密在《華嚴原人論》中都對叁教同異都有過比較和評論,雖對老莊道教、儒家都有批判,認爲佛教中的華嚴宗教理最高最圓滿,但從法界緣起圓融無礙的角度又承認佛教各宗、佛教與儒、道二教可以會通,同歸“真性”之源。延壽對叁教的評述顯然也受到他們的影響,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延壽以“一心爲宗”,認爲這就是禅宗、華嚴宗根本宗旨。心或真如、佛性、法性既是世界本源和本體,又是衆生生來秉有的心性,個人心性的染淨決定能否達到覺悟解脫。延壽認爲這種說法比儒家以“元氣”、道教以“自然”爲本源、本體的說法優越。《宗鏡錄》卷七十七有一段問話:
問:叁界初因,四生(按:佛教對衆生的分類,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元始,莫窮本末,罔辯根由。莊老指之爲自然,周孔名之爲渾沌。最初起處,如何指南?
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更無余法。謂心法刹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緣憑對,非氣非禀,唯識唯心。《肇論鈔》雲:老子雲: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若佛教意,則以如來藏轉變爲識藏,從識藏變出根身、器世間、一切種子。推其化本,即以如來藏性爲物始也。[27]
道家和道教認爲天地萬物源于道或自然。《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按:道始于一,或謂渾沌之氣),一生二(按:陰陽二氣),二生叁(按:陰陽和合之氣,或謂天、地、人),叁生萬物。”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道以自然爲法則)。”引文所引莊老的“自然”也就是“道”,因爲按《老子》的原意,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無所效法者。儒家認爲元氣是世界本源。引文所說周孔的“渾沌”,當是取自《易緯》〈乾鑿度〉,說天地之形成經曆未有氣的“太易”、開始有氣的“太初”、似將生物的“太始”叁個階段後,進入“太素”階段,此時“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大概是指天地未開辟之前的“元氣”。延壽不同意這些說法,認爲“心”爲萬物的本源,此“心”即是《楞伽經》等經所說的“如來藏”,由于受到“無明”煩惱汙染,便成爲“識藏”(阿梨耶或阿賴耶識),然後從中變現出衆生的身體、世界和隱藏于心識之中的能夠繼續變現萬物、發生作用的精神功能(“一切種子”)。對此,延壽根據法相宗的唯識理論在書中作了詳細的論證。
其次他認爲在叁教各自遵循的根本宗旨也有差別。他引澄觀《華嚴鈔》(《華嚴經疏演義鈔》)說:“緣起深義,佛教所宗。自古諸德多雲:叁教之宗,儒則宗于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取自《演義鈔》卷六十四)。[28]認爲道教以“虛無自然”爲宗旨,儒家以五常倫理(仁義禮智信)爲宗旨,而佛教以因緣爲宗旨。延壽在論述中是華嚴宗教理爲最高准則的,他說佛教的“因緣是所宗”,實際就是以華嚴宗所說的“一心緣起”爲宗。華嚴宗的因緣觀就是“一心緣起”論,認爲一心法界緣起重重無盡,理事、事事圓融無礙。
延壽認爲在叁教中佛教最高,甚至利用社會上流行的僞書來證明儒、道二教原本出自佛教。《萬善同歸集》卷下載有一段問答。有人問:儒道二教雖然尊重佛教,爲什麼後代有人“毀謗不信”?延壽以答者的身份回答說,“儒、道先宗,皆是菩薩,示劣揚化,同贊佛乘”,然後引證僞經《西升經》、《符子》和《列子》中孔子答商太宰嚭關于“西方聖人”的話,說老子曾尊佛爲師,孔子尊佛爲聖人;又引現存《吳書》所未有的阚澤答孫權謂佛教比孔老優越的話稱:“孔老設教,法天製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又引僞經《起世界經》說,佛曾派二位菩薩到震旦(中國)傳法,一位是老子,原本是“迦葉菩薩”;一位是孔子,原本是“儒童菩薩”。延壽發揮說,自古凡“有利益于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他以此說明儒、道二教原本出自佛教。他批評說,現在儒道二教的人對此不知,竟反對佛教。他說道教的人只知道每日畫符煉丹、醮祭拜神;儒教的人“志乖淳樸,意尚浮華”,賣弄文才,“此皆違背先德,自失本宗”,他們毀謗佛教的目的是爲了顯示自己高深。然後說:
佛法如海,無所不包。至理猶空,何門不入?衆哲冥會,千聖交歸。真俗齊行,愚智一照。開俗谛也,則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紹,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惟一字以爲褒,豈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則是非雙泯,能所俱空,收萬象爲一真,會叁乘歸圓極,非二谛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29]
是說佛教內容廣泛,無所不包,擁有很多賢聖,從其俗谛來講,不僅包括儒教的忠孝綱常名教,而且它的天堂地獄的因果說教對于弘善止惡也可發揮作用;從其真谛來講,認爲世界萬有空寂,原是真如之心的顯現,在教法上叁乘會歸圓教(與下面的“圓教一乘”一樣,在延壽心目中實指華嚴、禅二宗),是超越百家中任何一家的。
他在《宗鏡錄》卷叁十叁還引“古釋”來論證叁教會通,說:
百家異說,豈文言之能惑者?此明于叁教不惑,各立其宗。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之理,即無惑也。黃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虛無,亦無惑也。釋有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無惑也。然則叁教雖殊,若法界收之,則無別原也。若孔、老二教,百氏九流,總而言之,不離法界,其猶百川歸于大海。若佛教圓宗一乘妙旨,別而言之,百家猶若螢光,甯齊巨照?如大海不歸百川也。[30]
是說儒教以五常爲宗旨,道教以虛無爲宗旨,而佛教以本心爲宗旨。叁教各自雖有不同派別,但只要與本教的根本宗旨相契合,就無所惑。認爲儒、道二教及百家之說,雖不能與佛教的“圓宗一乘”相比,然而從“一心”法界是萬法之本來說,它們畢竟也是“一心”的産物,叁教百家也是可以會通的。應當指出的是,延壽心目中的會通,實際是在奉所謂“圓教一乘”爲最高地位的前提下,將儒、道及百家置于佛教的某個範圍(俗谛)而已。然而這種觀點畢竟不是將儒、道二教與佛教絕對對立起來,是有利于佛教與儒、道二教的和平相處,彼此交流的。
宋代是佛教諸宗融合和叁教會通、互相吸收進入更高階段的時期。延壽繼承唐代宗密的思想,強調以禅、華嚴二宗的心性理論爲基礎會通禅、教,並且也籠統地提出叁教會通的思想,應當說是反映了時代思潮的。
--------------------------------------------------------------------------------
[1] 《大正藏》卷48第400頁中、399頁下、402頁中。
[2] 《大正藏》卷48第400頁中。
[3] 《宗鏡錄》卷一,載《大正藏》卷48第418頁上。
[4] 以上見《宗鏡錄》卷一,載《大正藏》卷48第418頁上中。
[5] 《宗鏡錄》卷一,載《大正藏》卷48第418頁中。
[6] 以上引文及解釋,據《大正藏》卷48第440頁。
[7] 《大正藏》卷48第614頁上。
[8] 《大正藏》卷48第959頁上。
[9] 《大正藏》卷48第417頁中、421頁上。
[10] 《大正藏》卷48第958頁。
[11] 《萬善同歸集》卷上,《大正藏》卷48第958頁下。
[12] 《大正藏》卷48第862頁中。
[13] 《大正藏》卷48第863頁上。
[14] 《萬善同歸集》卷中,《大正藏》卷48第973頁上。
[15] 請參考智顗《四教義》卷十一。
[16] 以上兩段引文,載《大正藏》卷48第986頁上、984頁上。
[17] 《大正藏》卷48第962頁上。
[18]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道一禅師語〉、卷十四〈石頭傳〉(分別載《大正藏》卷51第440頁上、309頁中)
[19] 《大正藏》卷51第443頁下。
[20] 《大正藏》卷48第506頁上。
[21] 《大正藏》卷48第967頁上。
[22] 《萬善同歸集》卷上,載《大正藏》卷48第968頁下至969頁上。
[23] 《宋高僧傳》卷六〈京兆大安國寺僧徹傳〉載,僧徹爲其師知玄所撰《大無量壽經疏》著《法燈》二卷以解釋發揮。載《大正藏》卷50第744頁下。
[24] 《萬善同歸集》卷上,《大正藏》卷48第967頁中、下。
[25] 《大正藏》卷48第968頁下。
[26] 請參考日本柴田泰《宋代的淨土思想》,載楊曾文、日本鐮田茂雄合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
[27] 《大正藏》卷48第842頁中。
[28] 《大正藏》卷48第819頁上、中。
[29] 《大正藏》卷48第988頁上、中。
[30] 《大正藏》卷48第608頁中。
《延壽的禅、教會通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