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何不成佛?是以须行事善,庄严显理,积大福德,方成妙身(按:成佛)。……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得缘、了(按:缘因、了因),法身不成;了因,智慧庄严,正解观察;缘因,福德庄严,妙行资发(按:意为妙善的修行可以助发智慧)。三因具足,十号昭然(按:佛有十大名号,此意为成佛),自利利他,理穷于此。

  他还说:

  自有修、性二德,内、外二缘。若性德本具,如木中火,不成事用,须假修德,如遇因缘,方能显现。是以因修显性,因性成修,若本无性,修亦不成。修、性无二,和合方备。又内有本觉,常熏圣种,外仗善缘,助开觉智。有内阙外,菩提不圆。……是以若修万善,则顺法性,以净夺染,性德方起。凡夫虽具,以造恶违性,本性不显,不成妙用。[16]

  以上引文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一切能够导致众生达到觉悟解脱的善法,从大的方面来分不外有“理”与“事”两大类。理,属于第一义谛,即人人生来具有的佛性、真如之心,或称自性、本性,从它是觉悟基因来说,它也就是《大乘起信论》中讲的“本觉”。事,即各种佛法,包括六度和其他种种教法,有的可以使人产生智慧,有的可以积累各种善的功德。从所具功能讲,称前者为性德,后者则为修德。“德”意为“得”,意为前者从本性而得,后者从修持而得。从理与事皆是导致成佛的原因来说,它们都可称之为佛性。按照天台宗的“三因佛性”来说,理善属于正因佛性,事的善法当中有的属于了因佛性,有的属于缘因佛性。

  (二)众生,包括极恶的人(一阐提)在内,都有佛性(理善、性德),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禅宗内部有很多人仅根据这一点,片面强调见性禅法,而忽视或放弃修持各种的修行。延寿认为,虽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实际上并非人人可以实现成佛。关键是能否修持事的善法――六度万行,增长智慧,积累各种善的功德,以促使本有的清净佛性显现,达到解脱。此即“因修显性,因性成修”。如果按照“三因佛性”来说,只有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同时具备,才可成佛。

  以上就是延寿针对禅宗界不重视严格修行的倾向所提出“理事融通”、“理事双修”的主张。《万善同归集》书名中的“万善同归”,意为修持各种善行,殊途同归,皆可使人达到觉悟。延寿为解释这个书名而开列十个项目:理事无阂、权实双行、二谛并陈、性相融即、体用自在、空有相成、正助兼修、同异一际、修性不二、因果无差,解释的大意未出这个意思。

  三、唯心净土和念佛往生极乐净土思想

  在延寿倡导禅僧应当修持的众多善行中,对念佛净土法门最为提倡。综观延寿的净土思想,虽然将禅宗的“唯心净土”置于最高地位,但着眼点却是便于为一般民众接受的传统的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的念佛法门。仅此一点,与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净土宗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在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将延寿奉为继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之后的净土宗六祖。这一说法,直到后世净土宗继承。

  在佛教中,“念佛”虽也包括坐禅观想佛的形象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实相”,但在一般的场合是口称念佛,即专念某某佛的名号。其次,“念佛”并非局限于如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佛经中提倡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实际包括念佛教所奉的一切佛的名号,如念释迦牟尼佛、阿閦佛、药师佛等的名号,然而最盛行的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万善同归集》卷上载,有禅僧表示,“唱他佛号,广诵余经”会对修行禅定发生妨碍,不利自悟见性。对此,延寿发挥华严宗法界缘起论和天台宗的三谛(空假中)圆融的思想解释说,“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佛)具足,三谛理圆”,意为事事皆为法界,声也是法界;念佛之声包含一切,也包含一切善法,念佛与禅定同样可以“助道”。他说:

  未必息念消声,方冥实相。是以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按:意为佛国),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按:成佛)。[17]

  意为坐禅与念佛、其他各种佛事――万行,都可以与真如实相契合;念佛不仅可以消除罪业,还可以使人死后往生净土,并且由此达到最高觉悟。这里所说的念佛并非特指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般意义上的念佛。

  延寿净土思想由两部分组成:

  (一)“唯心净土”思想

  这是从慧能(638-713)以来一些禅宗僧人提倡的净土思想,前提是主张佛在自性,并且又从《维摩诘经》中找到根据。此经〈佛国品〉有:“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为只要“心净”,所在之处就是净土(佛国)。慧能当年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法结束之时,应韶州刺史韦琚之问对何为西方净土作了说明,其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敦煌本《六祖坛经》)意为领悟“无念”禅法,做到“识心见性”,西方净土就在眼前。这里已经包含“唯心净土”的思想。慧能的再传弟子马祖(709-788)、石头(700-791)主张“即心是佛”;马祖又说“立处即真”,石头以“谁垢汝”的反诘语回答“如何是净土”之问[18],表明他们也是主张“唯心净土”的。马祖弟子慧海说:“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19]否定另有与心完全脱离的佛国净土,而认为关键是修行者之心是否清净,如果达到心净,所在之处也就是净土佛国。可以说这是禅宗内占主流的净土思想。

  延寿在理论上仍承认“唯心净土”思想在禅宗内的主流地位,但他同时也承认念佛法门的地位。《宗镜录》卷十七载:

  问:……佛外无心,心外无佛,云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门?

  答:只为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驰求。若中下根,权令观佛色身,系缘粗念,以外显内,渐悟自心。若是上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20]

  意为禅宗相信即心是佛,当然信奉“唯心净土”,不更立念佛法门,但有的人并不相信“佛外无心,心外无佛”,于是“教门”特地为这些人立念佛法门。其中素质高的“上根”(或称“上机”)人可以修“实相”念佛,“中、下根”的一般人则可应信奉阿弥陀佛,通过念佛往生被认为有方位、形质的西方“极乐”(或译为“安乐”、“安养”)净土。从文字看,这里所说的“上机”、“中下根”虽是指“教门”的三个层次的人,实际并不这样严格。延寿旨在会通禅、教,把诸教的大量教法吸收到禅宗之内,认为一般禅宗僧俗(所谓“初学”、“观浅”者等)也应当修持念佛法门。《万善同归集》卷上载有一段问答: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按:此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所说坐在莲华台的阿弥陀佛),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按:相当菩萨修行过程“十地”中的四、五、六地,接近体认无生之理的阶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按:《维摩经》所说维摩诘居士原居之佛国),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

  延寿假托的问者身份应是禅僧,所问话的大意是:既然讲“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一切佛与净土不离自心,那么如何又说有西方安养(安乐、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呢?劝人厌弃现实人间,往生极乐世界,岂不违背大乘佛教的一切诸法空寂无实,无有生灭和平等不二的道理吗?延寿借答语表示,“唯心净土”只有对达到识心见性(了心,即心是佛)的人才存在,如唐实叉难陀译《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所说,如果修行者体认诸佛和一切事物皆是心性显现,就可立即进入菩萨十地中较高阶位,最后将达到佛的境地;但如果心中对佛的净土有特定追求(“著境”),便可往生妙喜世界或极乐净土等。修行者如果对诸法平等、无生之理虽然相信,但尚未完全体悟,容易取相执著,如果往生佛国之中,可以凭借那里的优越条件迅速完成菩萨道的修行。

  概言之,延寿这里所说的“唯心净土”有二点:一是认识心为万法及佛之本源,必定成佛,进入净土;二是有此认识,但却有特定追求,即可往生所向往的净土,二者皆由自心决定。这种解释与《维摩经》和以往禅僧所说的净土脱离修行阶段、具体方位的说法是有所区别的。

  延寿也提出“唯心念佛”和心净则随处“化生”净土的思想。《万善同归集》卷上载:

  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21]

  以万法唯心所造的观点来观想一切,观想佛,如果领悟一切外境、佛皆是心,那么随心念之所至,到处有佛,无一不是佛。

  他还说,“六道”众生差别的形成,全是由心决定的:一念之中有嗔、恚、邪淫之心,便形成下地狱的业因;如此类推,有悭贪不施舍、愚痴暗蔽、傲慢自大之心,则形成生为饿鬼、畜生、修罗之业因;坚持五戒为生为人的业因,精修十善则为生到天界的业因。如果证悟人空之理则为声闻业,认识因缘性空即为缘觉业,六度齐修为菩萨业,“真慈平…

《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