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不成佛?是以須行事善,莊嚴顯理,積大福德,方成妙身(按:成佛)。……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得緣、了(按:緣因、了因),法身不成;了因,智慧莊嚴,正解觀察;緣因,福德莊嚴,妙行資發(按:意爲妙善的修行可以助發智慧)。叁因具足,十號昭然(按:佛有十大名號,此意爲成佛),自利利他,理窮于此。
他還說:
自有修、性二德,內、外二緣。若性德本具,如木中火,不成事用,須假修德,如遇因緣,方能顯現。是以因修顯性,因性成修,若本無性,修亦不成。修、性無二,和合方備。又內有本覺,常熏聖種,外仗善緣,助開覺智。有內阙外,菩提不圓。……是以若修萬善,則順法性,以淨奪染,性德方起。凡夫雖具,以造惡違性,本性不顯,不成妙用。[16]
以上引文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一切能夠導致衆生達到覺悟解脫的善法,從大的方面來分不外有“理”與“事”兩大類。理,屬于第一義谛,即人人生來具有的佛性、真如之心,或稱自性、本性,從它是覺悟基因來說,它也就是《大乘起信論》中講的“本覺”。事,即各種佛法,包括六度和其他種種教法,有的可以使人産生智慧,有的可以積累各種善的功德。從所具功能講,稱前者爲性德,後者則爲修德。“德”意爲“得”,意爲前者從本性而得,後者從修持而得。從理與事皆是導致成佛的原因來說,它們都可稱之爲佛性。按照天臺宗的“叁因佛性”來說,理善屬于正因佛性,事的善法當中有的屬于了因佛性,有的屬于緣因佛性。
(二)衆生,包括極惡的人(一闡提)在內,都有佛性(理善、性德),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禅宗內部有很多人僅根據這一點,片面強調見性禅法,而忽視或放棄修持各種的修行。延壽認爲,雖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實際上並非人人可以實現成佛。關鍵是能否修持事的善法――六度萬行,增長智慧,積累各種善的功德,以促使本有的清淨佛性顯現,達到解脫。此即“因修顯性,因性成修”。如果按照“叁因佛性”來說,只有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和緣因佛性同時具備,才可成佛。
以上就是延壽針對禅宗界不重視嚴格修行的傾向所提出“理事融通”、“理事雙修”的主張。《萬善同歸集》書名中的“萬善同歸”,意爲修持各種善行,殊途同歸,皆可使人達到覺悟。延壽爲解釋這個書名而開列十個項目:理事無閡、權實雙行、二谛並陳、性相融即、體用自在、空有相成、正助兼修、同異一際、修性不二、因果無差,解釋的大意未出這個意思。
叁、唯心淨土和念佛往生極樂淨土思想
在延壽倡導禅僧應當修持的衆多善行中,對念佛淨土法門最爲提倡。綜觀延壽的淨土思想,雖然將禅宗的“唯心淨土”置于最高地位,但著眼點卻是便于爲一般民衆接受的傳統的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的念佛法門。僅此一點,與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淨土宗沒有多大差別。因此在南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志〉中,將延壽奉爲繼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之後的淨土宗六祖。這一說法,直到後世淨土宗繼承。
在佛教中,“念佛”雖也包括坐禅觀想佛的形象或沒有具體形象的“實相”,但在一般的場合是口稱念佛,即專念某某佛的名號。其次,“念佛”並非局限于如同《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佛經中提倡的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實際包括念佛教所奉的一切佛的名號,如念釋迦牟尼佛、阿閦佛、藥師佛等的名號,然而最盛行的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萬善同歸集》卷上載,有禅僧表示,“唱他佛號,廣誦余經”會對修行禅定發生妨礙,不利自悟見性。對此,延壽發揮華嚴宗法界緣起論和天臺宗的叁谛(空假中)圓融的思想解釋說,“聲爲衆義之府,言皆解脫之門,一切趣聲,聲爲法界”,“一言音中,包羅無外,十界(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聲聞、緣覺、菩薩、佛)具足,叁谛理圓”,意爲事事皆爲法界,聲也是法界;念佛之聲包含一切,也包含一切善法,念佛與禅定同樣可以“助道”。他說:
未必息念消聲,方冥實相。是以莊嚴門內,萬行無虧;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按:意爲佛國),拯危拔難,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托此因緣,終投覺海(按:成佛)。[17]
意爲坐禅與念佛、其他各種佛事――萬行,都可以與真如實相契合;念佛不僅可以消除罪業,還可以使人死後往生淨土,並且由此達到最高覺悟。這裏所說的念佛並非特指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般意義上的念佛。
延壽淨土思想由兩部分組成:
(一)“唯心淨土”思想
這是從慧能(638-713)以來一些禅宗僧人提倡的淨土思想,前提是主張佛在自性,並且又從《維摩诘經》中找到根據。此經〈佛國品〉有:“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爲只要“心淨”,所在之處就是淨土(佛國)。慧能當年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法結束之時,應韶州刺史韋琚之問對何爲西方淨土作了說明,其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遠,如何得達?”(敦煌本《六祖壇經》)意爲領悟“無念”禅法,做到“識心見性”,西方淨土就在眼前。這裏已經包含“唯心淨土”的思想。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709-788)、石頭(700-791)主張“即心是佛”;馬祖又說“立處即真”,石頭以“誰垢汝”的反诘語回答“如何是淨土”之問[18],表明他們也是主張“唯心淨土”的。馬祖弟子慧海說:“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爲淨土……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19]否定另有與心完全脫離的佛國淨土,而認爲關鍵是修行者之心是否清淨,如果達到心淨,所在之處也就是淨土佛國。可以說這是禅宗內占主流的淨土思想。
延壽在理論上仍承認“唯心淨土”思想在禅宗內的主流地位,但他同時也承認念佛法門的地位。《宗鏡錄》卷十七載:
問:……佛外無心,心外無佛,雲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門?
答:只爲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馳求。若中下根,權令觀佛色身,系緣粗念,以外顯內,漸悟自心。若是上機,只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20]
意爲禅宗相信即心是佛,當然信奉“唯心淨土”,不更立念佛法門,但有的人並不相信“佛外無心,心外無佛”,于是“教門”特地爲這些人立念佛法門。其中素質高的“上根”(或稱“上機”)人可以修“實相”念佛,“中、下根”的一般人則可應信奉阿彌陀佛,通過念佛往生被認爲有方位、形質的西方“極樂”(或譯爲“安樂”、“安養”)淨土。從文字看,這裏所說的“上機”、“中下根”雖是指“教門”的叁個層次的人,實際並不這樣嚴格。延壽旨在會通禅、教,把諸教的大量教法吸收到禅宗之內,認爲一般禅宗僧俗(所謂“初學”、“觀淺”者等)也應當修持念佛法門。《萬善同歸集》卷上載有一段問答:
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臺(按:此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所說坐在蓮華臺的阿彌陀佛),寄形安養,而興取舍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淨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按:相當菩薩修行過程“十地”中的四、五、六地,接近體認無生之理的階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按:《維摩經》所說維摩诘居士原居之佛國),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只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
延壽假托的問者身份應是禅僧,所問話的大意是:既然講“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一切佛與淨土不離自心,那麼如何又說有西方安養(安樂、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呢?勸人厭棄現實人間,往生極樂世界,豈不違背大乘佛教的一切諸法空寂無實,無有生滅和平等不二的道理嗎?延壽借答語表示,“唯心淨土”只有對達到識心見性(了心,即心是佛)的人才存在,如唐實叉難陀譯《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所說,如果修行者體認諸佛和一切事物皆是心性顯現,就可立即進入菩薩十地中較高階位,最後將達到佛的境地;但如果心中對佛的淨土有特定追求(“著境”),便可往生妙喜世界或極樂淨土等。修行者如果對諸法平等、無生之理雖然相信,但尚未完全體悟,容易取相執著,如果往生佛國之中,可以憑借那裏的優越條件迅速完成菩薩道的修行。
概言之,延壽這裏所說的“唯心淨土”有二點:一是認識心爲萬法及佛之本源,必定成佛,進入淨土;二是有此認識,但卻有特定追求,即可往生所向往的淨土,二者皆由自心決定。這種解釋與《維摩經》和以往禅僧所說的淨土脫離修行階段、具體方位的說法是有所區別的。
延壽也提出“唯心念佛”和心淨則隨處“化生”淨土的思想。《萬善同歸集》卷上載:
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
[21]
以萬法唯心所造的觀點來觀想一切,觀想佛,如果領悟一切外境、佛皆是心,那麼隨心念之所至,到處有佛,無一不是佛。
他還說,“六道”衆生差別的形成,全是由心決定的:一念之中有嗔、恚、邪淫之心,便形成下地獄的業因;如此類推,有悭貪不施舍、愚癡暗蔽、傲慢自大之心,則形成生爲餓鬼、畜生、修羅之業因;堅持五戒爲生爲人的業因,精修十善則爲生到天界的業因。如果證悟人空之理則爲聲聞業,認識因緣性空即爲緣覺業,六度齊修爲菩薩業,“真慈平…
《延壽的禅、教會通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