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庭〞。

  自從臨濟法系的宋代風穴延沼、首山省念和汾陽善昭在傳法中大力舉揚玄義當年提出的所謂〞四料簡〞、〞叁句〞、〞四賓主〞和〞叁玄叁要〞等以後,禅宗界幾乎將這些傳授禅法的方式方法當成了臨濟禅法的主要特色了。

  南宋臨濟宗楊岐派禅僧智昭所著《人天眼目》六卷,編錄禅門五宗創始人及其後著名禅師的語錄、偈頌,介紹禅門五宗各自的禅法思想和傳法的獨特風格。其中在介紹臨濟宗的部分,著重介紹義玄的所謂〞四料揀(簡)〞、〞叁句〞和〞叁玄叁要〞等等,在題爲<臨濟門庭>的部分對臨濟宗的禅風作了如下概述:

  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轉天關,斡地軸,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縱,殺活自在。是故示叁玄、叁要、四賓主、四料揀、金剛王寶劍、踞地師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大約臨濟宗風,不過如此。要識臨濟麼?青天轟霹雳,陸地起波濤。(注9)

  前一部分是說臨濟禅法非凡絕妙,蘊含巨大禅機(禅智、機鋒,具有巧妙昭示解脫之道的功能),可以適應情況不拘一格地運用各種語言、動作等來傳遞佛法信息,與學人交流思想、悟境(所謂〞大用〞);靈活自如,具有斷除執著、迷誤和煩惱的無限威力。後一部分是講義玄接引學人,傳授禅法采取過的方式方法,即所謂〞臨濟門庭〞。這一部分成爲此書的主要內容。這樣編寫雖可作爲此書的特色,但卻會誤導讀者認爲臨濟禅法不過如此。實際上,所謂〞臨濟門庭〞或〞臨濟施設〞只不過是臨濟義玄爲傳授自己的禅法所采用的一些具體做法罷了。

  後世禅宗經常引述的〞叁句〞、〞叁玄叁要〞、〞四料簡〞、〞四照用〞、〞四賓主〞等,到底具有怎樣的具體含義?當初義玄並沒有作出解釋。後世的很多引述者一般也只是用籠統的語言進行發揮,回避具體解釋。這大概是認爲用越抽象,越使人捉摸不透的語言說禅才是所謂〞活句〞,否則就是〞死句〞的緣故吧。下面主要依據《臨濟錄》的思想盡可能用易爲現代人理解的語言對此試作解釋。

  (一)叁句

  《臨濟錄》中兩次提到〞叁句〞,現按照出現次序引錄如下:

  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

  師雲:叁要印開朱點側,未容擬議主賓分。

  問:如何是第二句?

  師雲: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問:如何是第叁句?

  師雲: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借裏頭人。

  師雲: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叁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實有。如真正學道人,念念心不間斷。自達磨大師從西土來,只是覓個不受惑底人。後遇二祖(按,慧可),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虛用功夫。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爲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爲師;若第叁句中得,自救不了。(注10)

  《人天眼目》將這兩段文字前後次序作了改動,似乎前者〞如何是第一句〞等是對後者叁句的解釋。此不足憑信,實際上兩段文字沒有直接關系。

  從內容上看,前段〞叁句〞是說傳授禅法時應當注意的叁個方面。第一句中的〞叁要〞意爲禅法的要點(詳後);〞朱點側〞(《景德傳燈錄》誤作〞朱點窄〞),原指公文中用朱筆點過的文字,是公文的要害部分。大意是說,傳授禅法時應抓住要點,使人無容置疑地理解問題的主次、先後。據《臨濟錄》,也可將〞主〞解釋爲自性(〞無位真人〞),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包括言教、修行程式等)皆可看作是〞賓〞。時刻不忘自己本來是佛,即是做到〞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否則就是〞奴郎不辨,賓主不分〞。這正是臨濟禅法的要點。第二句中的〞無著〞是唐代僧人名,曾在大曆(766-779)年間到五臺山巡禮,據稱見到文殊菩薩顯化,與他有答問,贈他詩偈(注11);〞漚和〞是梵文〞方便〞、〞智巧〞音譯之略,是適應不同情況向衆生施行教化、救濟的種種方法;〞爭負〞即〞怎負〞,怎能辜負;〞截流〞,當指截止生死輪回之流,〞截流機〞是說佛法具有斷除煩惱,使人超離生死的功能。此句大意是:傳授禅法時要適應場所和對象直接了當地宣明解脫之道,使佛法完全發揮引導衆生斷除煩惱達到解脫的作用。第叁句中的〞弄傀儡〞是演木偶戲。此句以木偶動作全由幕後人操縱的比喻,教導受法者應當從現象入手看到事物的本質、本體方面,進而體悟支配自己言語行爲的本性、心靈之我,以確立自修自悟的信心。

  後一段文字所說的叁句,與文中所說的〞佛者,心清淨是……後遇二祖,一言便了〞有直接關系。是說:佛、法、道皆屬心法,借助文字語言是不能完全表達的,它們只能起某種啓示作用,只有通過心的契悟才能把握。據說當年二祖慧可只經達摩一語(第一句)的提示便豁然開悟。義玄接著向弟子表示,有誰能從一句話的提示而領悟解脫之道,便可以與祖佛爲師;從第二句領悟,可與人天爲師;從第叁句領悟,說明他連自己也救不了。顯然,這裏所說〞與祖佛爲師〞、〞與人天爲師〞等,只是比喻的說法。

  (二)叁玄叁要

  在前面第一段文字之後,緊接著是:

  師又雲:一句語須具叁玄門,一玄門須具叁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注12)

  如果一句語具有叁玄門,每一玄門具有叁要,那麼一句語共有九要。以前述叁句爲例,叁句應有九玄門、二十七要。能夠這樣機械地理解嗎?玄義曾反複批評〞執名句〞,〞認名作句,向文字中求〞,要求〞不著文字〞,〞一切時中,莫亂斟酌〞,〞休歇自心〞,難道會提倡這種煩瑣的表達方法嗎?顯然不可能。後世不少禅師對此作了引用,但極少作具體解釋。宋代汾陽善昭(847-1024)〞舉揚宗乘渠渠,惟以叁玄叁要爲事〞,在說法和所作偈頌中對此有不少引述和發揮。此後雲門宗禅僧薦福承古(〞古塔主〞,?-1045)曾對〞叁玄叁要〞作了系統解釋,例如在引用善昭的偈頌作解釋時提出所謂〞玄中玄〞、〞體中玄〞、〞句中玄〞等。(注13) 然而他們二人的解釋只是他們自己的見解,不能認爲是符合或代表義玄本人的觀點的。

  義玄自己從未對此作具體解釋。據《臨濟錄》推測,義玄的本意是說:向弟子、參禅者說法,應力求每句話都抓住要點,切中要害,使人能迅速領悟〞真正見解〞。在這個場合,〞叁〞表示多,非一;〞玄〞意爲深邃、奧妙,非一般文字能夠表達的道理;〞要〞是要點。〞一句語須具叁玄門,一玄門須具叁要,有權有用。〞其中〞一句話〞是比方,未必特指一句話,是指講授禅法;〞叁玄〞、〞叁要〞是遞進語,〞要〞是〞玄〞之要,是強調說法應有深妙內容,並且要句句突出重點。《臨濟錄》說〞佛法玄幽〞,〞心法〞是〞玄旨〞,說無形無相的〞乘境底人,是諸佛之玄旨〞。據此可以說,義玄所說的〞叁玄叁要〞是要求講授禅法應當突出心法、佛性的內容,不搞煩瑣哲學。

  (叁)四料簡

  也作〞四料揀〞。〞料〞,意爲核計、度量;〞簡〞,意爲簡別、選擇,合爲衡量擇別的意思。〞四料簡〞是義玄根據弟子不同的素質和思想狀況所采取的四種旨在消除他們對〞人我〞(〞我〞,意爲自性、實體、規定性)、〞法我〞執著的教導方法。二執也稱〞人執〞、〞法執〞。《臨濟錄》記載:

  師晚參示衆雲: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時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師雲: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孩垂發白如絲。

  僧雲: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雲: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

  僧雲:如何是人境兩俱奪?

  師雲:並汾絕信,獨處一方。

  僧雲: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師雲:王登寶殿,野老讴歌。(注14)

  佛教認爲人身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它們聚散無常,從而人生無常,充滿痛苦,勸人不要迷戀世俗生活,應斷除情欲煩惱而追求解脫。這種著重破除對人身的執著,被稱爲破〞人我〞。〞人我〞也簡稱〞人〞或〞我〞。小乘佛教雖也破人我,但對于構成身體的要素〞五蘊〞及由〞四大〞所造的山河大地等外境--所謂〞法我〞(簡稱〞法〞)還是承認的。大乘主張人、法兩空,以〞諸法性空〞的般若理論既否認人我,也否認法我。禅宗是大乘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形式之一,自然也強調破除人、法二執。義玄提出的四料簡,就是以破除人、法二執爲宗旨的。所謂〞奪〞,是指禅師用語言或動作乃至棒喝示意弟子或參禅者破除對人、法的執著。義玄通過偈頌描繪的意境比喻是破斥人我還是法我。

  〞有時奪境不奪人〞,是提示人執(我執,我見)重的人破除對人我的執著。偈頌描繪的是早晨太陽光輝四射,大地似錦(法、境),而出生不久的嬰兒卻已白發如絲(人),比喻只奪人,未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是提示法執重的人破除對法的執著。偈頌描繪的是疆土達到統一,邊境安定的情景(只述法、境),比喻只奪境,未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是提示人執、法執都重的人破除二執。偈頌所說並州(唐爲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汾州(治所在今山西隰縣)兩處(包括土地與民衆)割據一方,朝廷政令不行,比喻人、境俱奪。(注15)〞有時人境俱不奪〞,對于沒有人、法二執的人則作出肯定的表示。偈頌描繪的是天下太平,四海升平的景象,用以比喻人、境俱不奪。

  (四)四照用

  〞照〞是觀照、打量、觀察和認識的意思;〞用〞是作用,特指接引、指導參禅學人時所用的語言、動作,包括棒喝在內。明本《臨濟錄》(注16) 記載:

  示衆雲: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吸髓,痛下針錐;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若是過量人,向未舉已前,撩起…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