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的修行

  愛的修行

  我們今天受八關齋戒有一個根本的目的,不論你作了多少事情,有福報或是沒福報。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解脫生死。我們今天願意歸依叁寶,對叁寶有那麼大的信仰,也是因爲我們對痛苦的逼迫感覺愈來愈強。有些信徒問我,師父我現在又病又老,該怎麼辦呢?我說很好啊,又病又老的,代表你即將死亡了,不趕快修行,打算如何?生命的目的一定要抓到,苦啊,病啊,這些才能讓你産生對苦的出離心。學佛不是追求什麼現世的快樂或福報,只爲了體悟世間一切皆變化無常。因此,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就必須深深的思惟,因爲一切痛苦也是自己造成的。造成的原因,第一個就是煩惱障。因爲內心的無明、貪愛才會造業,所謂「業障」。有了業障之後産生果報,叫「報障」。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來自于「意」,因此當我們正在受苦,那就應該好好檢討,一定要在今生舍報前將生命的缺點消滅。我們生命的缺點是什麼?心量狹小,嫉妒心強,怨恨心重。到老了還跟媳婦不合,各位想到這些會覺得我怎會如此?你不能想說,我就保留這個缺點,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中卻還存著嫉妒。

  有時有一些在家女衆,或者出家女衆要跟我修行,我都跟她們說,你們要去親近善知識,女衆依止女衆。她說不要,只要找男衆,看男衆比較順眼,而瞧不起女衆,女衆會瞧不起女衆,也就是瞧不起自己了,這還存有一個男、女相。所以出離心一定要拿出來,因爲這是我們生命痛苦的來源,問題究竟在那裏?包括我很多出家的學生,我經常告訴他們,不要打瞌睡,他一坐下就睡著了,但他認爲沒關系,睡覺又不妨礙 又不傷人,只是他不知道這樣來生有可能墮畜生道,永遠在睡眠狀態中,聽聞不到佛法。大家要知道,只要有講經說法的地方,都不應該打瞌睡,但總有人認爲不要緊,睡覺沒關系,或是不專心,不專心就是掉舉。老師在講話,你卻心猿意馬,這叫「掉舉」。這一些,我們都叫作煩惱,五蓋煩惱,因爲這樣,你無法擁有智能,無法了解痛苦的本質而離苦得樂。佛教的智能就是追求這個,而不是比賽誰比較會讀書,誰比較會打坐,誰比較會持咒,而是在內心裏面,愈來愈清淨。有了清淨心,我們才産生服務衆生的智能。

  現在這個社會,各位都知道是五濁惡世,包括臺灣的社會狀況,政治的不安定,經濟也不是這麼發達。不管有錢沒錢,老、病、苦者愈來愈多。獨居老人,貧窮人,生病臨命終的,那麼多人受苦,因此各位要有觀照緣起無我的思惟。緣起,就是我與這個社會是一個相關體、共業體,它好我才好;它壞我也好不了,彼此息息相關。而我們對這個社會,更要存有絕對的感恩心。離開社會,離開衆生,我們哪有可能存在?所以應該對社會有所關懷,具有責任感及使命感,這個社會若能多安定一分,自己才能安靜一分,快樂一分。不可以說,我念佛念得很好,一定往生的,但是對這個社會的痛苦,卻漠不關心,那這樣也不是真正的大乘念佛人,不是發菩提心的,最多是小乘的解脫而已,往生西方淨土最多得到下品,好一點 中品往生,沒有辦法所謂上品往生,也沒辦法早度衆生。所以八關齋戒第一個目的,是佛陀製訂給在家菩薩,覺悟世間痛苦的因緣,使對痛苦有所覺受的人生起出離心,雖然目前無法出家,但也要領受出家的功德與善根,什麼叫作出離

   就是放下舍離。各位想想看,出家人跟在家人,差別在那裏?出家人,沒什麼親戚朋友或個人財産,因此他沒有這些煩惱;而在家的菩薩盡管有錢,心中煩惱的是孩子該如何,事業該如何。所以佛說在家衆雖然有如孔雀那麼美麗,但還不如野雁能高飛啊,還不如一個出家菩薩。出家菩薩好比野雁在空中飛,快樂自在啊。

  痛苦是從何而來的?就是沒有舍離。沒有舍離「我」及「我所」,這一點很重要哦,各位知道,痛苦是因爲放不下、看不開,怎麼辦?要有超越的智能,而不是不理它,離開我的太太、先生,不是這樣。是以不執著的心,了解真相的心態與對方相處,以智能的方法,慈悲的方法跟對方相處,不是要求對方,如果你對他沒有慈悲,只是討厭他,那你也不是在修行,只是討厭他,你還有個瞋恚心,排他之心,沒有慈悲心,還有一個「我」在討厭,還有一個「你」被我討厭。這個世間有那麼多衆生在使壞,有無量無邊的衆生正病著,我們自己也生病,才知道衆生生死輪回。我們希望自己離苦,更但願衆生皆同樣得到離苦。所以受八關齋戒的目的是要改變我們的業、煩惱與習氣。這是我們修行的叁項重點,第一、業障,命運的主宰就在于業力,所以作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業從那裏來?是無始劫來的身、口、意所造作,産生了一個生命的影響力,叫「業力」。既然知道如此,我們一定要淨化身口意,所以各位今天受八關齋戒,一日一夜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講話的方式,以及身體的行爲種種。

  什麼叫做惡業呢?傷害他人,這叫惡業。「煩惱」講的是你內心的狀態,我們內心還有種種毒,所以佛說生命的敵人不在外面,生命的敵人在我們內心--貪 瞋 癡 慢 疑,叫「五毒」。五種煩惱對應著五大智能的成就,也代表五方佛的功德力,五大智能可以轉化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我們的五毒煩惱是黑暗的,痛苦的,但你可以有智能,能放光照見五蘊皆空,變成五道光芒。所以一定要想盡辦法,去除煩惱。我常說:「死亡之前的死亡」,有時爲一些老菩薩開示,他們生病即將往生了,我發覺很難呢!他只知道自己將去世了,希望師父爲我念佛,讓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不想改變自己。你跟他說一句,他回十句,找盡一百個理由不承認自己有問題,這是不了解自己。再來就是習氣,什麼叫習性?坐下來就想睡乃至行動魯莽,每個人都有習氣,但菩薩不能有不好的習氣,習氣雖然不是煩惱,也不傷害衆生,但是一犯威儀就不莊嚴了。所以要隨時檢討自己,在我們有生之年,想盡辦法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種種的身口意行爲,對待衆生的態度。 我的師父如虛長老對我講了一句話,修行要日日進步,月月進步,年年進步,不可以叁年前的你跟五年以後的你都是一個樣,沒有進步,佛法在你身上就沒有用,反而怪說,藥吃了卻無效呢!

  不管唱誦、打坐、作事,處理任何事情,都要有進步,代表佛法在你身上産生了效果。寫字愈來愈漂亮;本來有脾氣,現在愈來愈少;本來懶懶的,現在愈來愈努力;本來散亂散亂的,現在很清明。各位一定要要求自己生命的品質進步,有進步以後,自己才有法喜。不但有法喜,也因爲別人的存在,我們也可以提供更多更多的服務。過去很悭貪、愛錢,現在很喜歡布施;以前會排斥他人,現在心量很廣,盡量接受別人。那各位呢,這八關齋戒,各位要利用齋戒來淨化反省自己,那麼愈是反省自己,愈覺得自己有慚愧心,想精進,想努力。有人問我:師父啊,我總是想睡覺,要如何才不會想睡覺呢?打巴掌就不會了,要不要試試看,還是要用鐵釘。是方法的問題,若不想改,誰也幫不了,有時我跟他們說,不要睡哦,要保持精神,過不了五分鍾,又看他在睡覺了。這是什麼?放逸自己,想對自己好一點,不想進步。佛陀說他只是老師,解脫靠自己,假如連小小的習慣改不過,想要成就大大的佛道就困難了!所以各位每天要保留一些時間,好好反省自己,我的問題在那裏?好好聽別人勸告。就像各位現在坐在這兒,看見前面的人打瞌睡,你稍微提醒他一下,刻意製造聲音給他,互相幫忙,因爲你幫忙他,生生世世他幫忙你,大家互爲增上緣。你知道這個人有缺點,有機會要跟他講一講,不要在背後說他缺點,說他的缺點,你造口業,還讓對方起心動念。

  中國人的習慣總是不好意思向對方說,總是背後講。我個人沒有這個習慣。碰到任何事情,人家說我很凶,因爲我敢講。當然,一種人是講了有用,一種是怎麼講都沒效,講了他而毫無效果的就隨緣吧,回向給他。如果是講了有用的,那你應該慈悲的跟他說:你有這樣的問題,希望能改進。你若能由衷的爲對方好,說他的缺點,將來對方看到你的缺點也會慈悲的告訴你,如此大家互爲善法眷屬,愈來愈進步了。修學佛法如果有這種同伴、助緣,生命的品質才會進步,好比母親看見孩子,唉啊,你穿那件衣服不好看,唉啊,你那個頭沒剃好,希望他莊嚴一點,你會苦口婆心的跟對方講。我們作兒女的也知道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爲我們好,這樣才會互相。不能說,他錯了,不理他,這樣你不慈悲,不會進步。一個修行團體不分在家、出家,就要有這種互相勸化,互相進步的功能,但我發覺這個世間是這樣,你若跟他說,他以後就不作這件事情。如果都不會犯錯,那永遠不會進步了,但是修行人就不一樣,知道自己不對要勤加練習,明天不能有錯,我要練習到天亮,而不是放棄我自己。你若放棄自己,那永遠沒有進步的空間。所以各位,這就是八關齋戒,也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淨化與提升。一方面消除貪瞋癡,二方面升華我們的佛性,乃至加強服務衆生的能力,讓別人覺得自己有所進展,這樣我們才能幫助愈來愈多人。

  好 我們今天的講義是《追求成佛的叁種資糧》,成就慈悲、智能與力量。佛有大智、大悲、大力量,有些人是有能力但沒有德行,但中國人是強調先有德行,再有能力,這個德行就是慈悲與智能,合起來成爲圓滿的德行,那自然有能力服務衆生,我們要向這方面追求。各位今天來受八關齋戒也不是爲了個人好,是想到社會有問題,我爲這個社會來守八關齋戒,所作功德回向這個社會,乃至回向惡道以及輪回受苦的衆生,一切爲了別人。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是愛,就是慈悲,就是奉獻,別人比我重要,永遠是衆生第一,自己放在最後。

  第一句話。愛的修行能帶來心靈的平靜,也能夠幫助他人,所以各位,當你自私的時候,痛苦就來了,壓力也來了,當你不再自私,願意去奉獻,這…

《愛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修行六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