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41

  ..續本文上一頁精于佛教真實義,亦特別發揮儒學五倫八德、克己複禮、明德新民思想。他教導學佛之人盡倫盡分,“即家庭便是道場”,實是旨在以儒學之方便明德複性、去妄存真。其“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名句,成爲近現代淨宗學人即塵勞爲佛事的經典所依。可以說,從蓮池大師到印光法師,淨土宗實現了近代的本土化與當機化,並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兩位淨宗祖師的思想如此接近,應該說並非思想上的簡單繼承或是緣于某種巧合,這實際上反映了共同的應時、應機的時代需要,昭示著淨土宗在未來佛教發展中的主流傾向。

   2、對近現代居士佛教發展的影響

   蓮池儒釋融合的思想,不僅指導了明末的居士佛教,對明末居士佛教的形成、發展、興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且對近世的居士佛教影響深遠。清雍正十叁年(1735),禦封其爲淨妙真修禅師,編入禦選語錄並禦製大師像贊,並以蓮池爲典範,倡導禅、淨合一,大力提倡淨土念佛。其後,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叁十年,乾隆帝四詣雲棲,大力扶持士大夫念佛運動。自此淨土念佛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成爲在家信衆居塵學佛的主要修持法門。荒木見悟認爲:

   由于這位扮成法王模樣的皇帝的特別恩寵,袾宏的淨土思想,自此以後,從士大夫一直到庶民階層,都獲得了範疇甚爲廣泛的大衆的皈依,並使得其法脈得以傳承至今。[ 《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臺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286頁 ]

  不過,帝王們的提倡也許只是個助緣,真正的原因是由于蓮池淨土思想的契理契機性。

   “正因爲居士運動不需與它所處的社會製度嚴重決裂,它不但存在下來,而且繼續發達昌盛于整個清代,……在這段時期,許多對重振佛教有貢獻的人物,如康熙乾隆時的周夢顔(1655—1739)、彭紹升(1740—1796)和清末民初的楊文會(1837—1911)都宣稱袾宏是他們靈感的源泉。所以是袾宏的工作爲這一運動奠定基礎,使其在創始時期大爲流行,而且到後來影響久遠。”[ 克裏斯廷《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彭紹升、楊文會二人,是清代最卓越的佛教居士,對于此後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彭紹升精通陸王之學,因讀紫柏真可全集而歸心佛法,後又因閱蓮池《阿彌陀經疏鈔》,及勸修淨土諸文字,瞿然警發,誓于此生歸于淨土。[ “日來讀蓮池先生《阿彌陀經疏鈔》,及勸修淨土諸文字,瞿然警發,誓于此生歸于淨土,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作日用拄杖子。從今以後,不須複道致良知,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便是致良知;不須複道存天理,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便是存天理。”(《一行居集》卷四《與諸同學》,福建莆田廣化寺印本,第52頁)]出于自少業儒的經曆,他對蓮池居塵學佛的思想非常欣賞,“素服儒風,兼修淨行”,還致力于引導儒者學佛的事業。《一乘決疑論》評論程、朱等理學家之排佛言論,對儒釋思想進行了會通。其弘揚淨土的著述頗多,基本依蓮池理路,以華嚴學說爲背景,融彙禅淨,主張念佛求生淨土。《華嚴念佛叁昧論》,闡述淨土教義,對禅淨關系亦有融通發揮。此二論得到了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的贊揚,稱“念佛決疑兩論發前人之所未發。”

   受蓮池叁卷本《往生集》的啓發,彭紹升博采史傳、燈錄、佛典、諸家文集等二百余種,編纂而成五十六卷《居士傳》。其收錄自東漢永平至清乾隆一千八百年間的二百余位佛教居士的傳略,每卷末,有自作評語和其友人汪缙、羅有高的評語,對儒釋思想多有融合,激勵在家居士做“火中蓮花”,求出離生死之道。彭紹升的《居士傳》、《善女人傳》,以及他鼓勵其侄彭浠涑編輯的《淨土聖賢錄》,生動地展示了念佛往生之因果不虛。直至今日,這些傳記對發起淨土行人的無上信心,仍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以彭二林爲中心之居士佛教若龔自珍、魏源、俞樾等公羊派之碩儒,實開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居士佛教之盛況。”[《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釋東初著,東初出版社,1975年版,第41頁]

   被稱爲“近代佛教複興泰鬥”、“中國現代佛教之父”的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是近代佛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深通華嚴學,亦因讀蓮池《彌陀疏鈔》而歸心淨土。[ “予初聞佛法,唯尚宗乘。見淨土經論,辄不介意,以爲著相莊嚴,非了義說。及見雲棲諸書闡發奧旨,始知淨土一門,普被群機,廣流末法,實爲苦海之舟航,入道之階梯也。”(《重刊淨土四經跋》,見《楊仁山文集》,第 149頁)]他孜孜于刻藏興學的弘法利生事業,主張“以念佛往生爲宗,以弘法利生爲助緣”。因此,對于淨土修持,楊仁山不僅強調念佛實修,更突出往生正因——發菩提心及弘法利生的重要作用。他認爲專修固然殊勝,但此時學佛難離世緣,所以必須發菩提心,弘法利生以積攢往生淨土的資糧。這種以菩提心融攝萬行,回向淨土的修法雖沒有理論上的創新,但是亦可達到激發行人大乘菩提心的效果。同時,發心弘法付諸實行,亦可對治凡夫長久持名念佛中産生的疲懈心理,起到增長信心、去除我執的作用。對于日本淨土真宗的純他力說,楊仁山明確指出:“淨土真宗,斷章取義,直欲舉叁藏教典而盡廢之”[ 《與日本後藤葆真書》,見《楊仁山文集》,洪啓嵩,黃啓霖主編,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臺北文殊出版社,87,6,第317頁],與淨土宗教義大相違背。淨土往生,自力、他力不可偏廢。專重自力則難起信願,有礙往生之機,全仗他力則必隨順俗緣,戒行不持,業情不消,自然空負彌陀接引之願。彭、楊二人據蓮池淨土之教,教宗華嚴,行歸淨土,且依時代和個人之特點弘揚淨土法門,有力促進了近代居士佛教的發展。

  總的來說,蓮池對近現代居士佛教的影響,可歸爲四個方面:其一,蓮池對持戒念佛思想的發揮,上承慧遠、永明等淨宗祖師,下啓九祖蕅益及至十叁祖印光,使淨土法門成爲近現代居士佛教最顯要的修持法門。其二,蓮池的“禅淨雙修”思想以淨土爲指歸,發揮了永明延壽的禅淨思想,成爲近現代禅淨兼修之行人的修行指南。其叁,蓮池儒佛並弘、恪盡人倫的修行理念是淨宗思想的本土化,不僅當機于明末社會,就人類道德滑坡的趨勢來看,敦笃倫常、盡倫盡性之教育越來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倫常爲本、以德立基也是未來淨土修行的必然基石。其四,蓮池“戒殺放生”思想,直至今日仍是居士淨業修行的重要依據。

   如此看來,評價如“蓮池大師確實是近世中國佛教界中享有最高隆盛之信望,且被後人尊爲一代典範的佛門龍象,同時,近世中國的“淨土宗”發展和整個佛教界的導向(即自明末一直至今日),若是將蓮池大師所發揮出來的教化功能,和其所扮演的具有決定性的曆史角色,給予排除在“教學思想史”的研究範疇之外的話,則企圖檢視近世中國淨土宗發展史,乃至中國佛教發展史者,厥爲近乎不可能之事。”[ 《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臺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24頁]之語也不爲過份了。

  主要參考文獻

  《蓮池大師全集》全一冊,福建莆田廣化寺影印金陵刻經處本

   《紫柏老人集》,《卍續藏經》,第126 冊、第127冊,藏經書院編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憨山老人夢遊集》全一冊,福建莆田廣化寺影印金陵刻經處本

  《憨山大師法彙初集》十冊,香港佛經流通處印行,1997

  《蕅益大師全集》全七冊,福建莆田廣化寺影印金陵刻經處本

  《阿彌陀經·大乘密嚴經》,梅慶吉主編佛學叢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5

  《阿彌陀經要解》,大願山東林寺淨宗圖書館印贈

  (明)大祐解、傳燈鈔:《彌陀圓中鈔》,福建莆田廣化寺印

  《竹窗隨筆》(包括竹窗二筆、竹窗叁筆),福建莆田廣化寺印

  (明)釋湛然圓澄:《慨古錄》一卷,《卍續藏經》第一一四冊

  (明)莊廣還輯:《淨土資糧全集》八卷,《卍續藏經》第一○八冊

  (明)釋古德:《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四卷,臺南淨宗學會印贈

  (清)彭際清《居士傳》,趙嗣滄點校,成都古籍書店,2000,1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全叁冊),福建莆田廣化寺本

  (明)釋鎮澄《五臺山志》,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上、中、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灣東初出版社,1975

  毛惕圓主編:《淨土叢書》,第8冊,臺灣印經處印行,1981,7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灣東初出版社,1987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9,7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魏磊:《淨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1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11

  陳垣:《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1996,3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9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诤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爲中心》,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12

  釋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8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9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裏仁書局,1994年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吳光主編:《中華佛學精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

   (日)荒木見悟:《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周賢博譯,臺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12

   (日)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印海譯,《佛光大藏經·淨土藏·著述部》,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

   (日)忽滑谷快天:《中國禅學思想史》,朱謙之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日)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釋印海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1,臺北:華宇出版社

   (日)吉岡義豐:《中國民間宗教概說》,余萬居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0,臺北:華宇出版社

   (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比利時)鍾鳴旦:《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牟宗叁:《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

  南炳文主編:《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叁教合一”思想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6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巴蜀書社,1999,9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商務印書館,2001,6

   孫尚揚:《明末儒學與基督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12

   許志偉、趙敦華主編:《沖突與互補:基督教哲學在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0

   林仁川、徐曉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沖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0

   徐小躍:《羅教·佛教·禅學——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2

   李崇智:《中國曆代年號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3,3

  

   于君方(博士論文):“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陳永革(博士論文):《晚明佛學的複興與困境》,1997 (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39)

   夏清瑕(博士論文):《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2000(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29)

  楊國平(博士論文):《紫柏真可佛學思想研究》,2002(南京大學)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